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家百科 >

神仙诞辰科仪之龙王科仪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龙王科仪
    龙为华夏民族崇拜的圣物,也是华夏民族的象征。龙王信仰,源于上古时代的图腾崇拜:
    道君昔于三天之上,以观世界……国土炎旱,五谷不孰,两两三三,莫知何计。时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大作神通,变现光明,与诸天龙王、仙童玉女七千二百余人,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露。
    道教教主为龙王演说了多部经典,如:《太上洞玄灵宝八威召龙妙经》、《元始八威龙经》、《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太上洞渊说请雨龙王经》、《太上洞渊召诸天龙王微妙上品》等皆收入《道藏》。道教信仰的龙王有多少位呢?谨以《太上元始天尊说孔雀明王经》所载,就有一百五十八位之多。如:
    玉京宝山龙王、蓬莱福地龙王、东望扶桑龙王、森角诸乘龙王、东方青帝龙王、甲乙震宫龙王、寅卯木官龙王、南方海帝龙王、西方持国龙王、西海兑宫龙王、北方武陵龙王、化海破国龙王、乌江水帝龙王、黄河水伯龙王、川河水府龙王、武当山水龙王、净乐国主龙王、西那国主龙王、本境行雨龙王、五岳四渎水国龙王、沿江海口得道龙王等。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仙界圣境、福地名山,五岳四渎、沿江海口等地,皆有龙王主持。也证明龙王崇高的地位和民间虔诚而普遍的信仰。科仪如下:
    功说白:嗟呼龙汉尊,勇猛高神王。洞渊诸灵宝,以召龙王君。步虚:水出昆仑山,剑冲斗牛角;宝剑镇醮坛,万邪随风落。功举:龙德威严天尊。吊挂:臣今稽首朝上苍,玉炉初爇降真香。上通三境至三天,下达九泉并九江。五岳名山共水府,十洲三岛及仙乡。愿凭恩光施法雨,普降甘霖济世昌。香供养,法雨济物天尊。
    说白:原夫,水德着灵,合江海渊源而形广;神功致用,括山川疆域以开司。元纲运御,惟参天地之化工;真绪弥罗,大圣水府之政治。恩敷宇宙,泽被寰中。虽霄壤悬隔于两间,祗严对越;而圣贤鉴观于一念,谅赐凭依。惟我羽俦,称扬圣号。举:法雨流润天尊。提纲:一朵祥云五色殊,悬挂天表现清都;堂堂御几从空降,掌上风雷起壮图皈命礼道宝,云云。
    说白:夫此香者,灵根坚固,升太古以含英;异味光天,显妙化而毓质。爰清爰净,却将道德为酬;至精至纯,应教芝兰异美。伏愿,普降滂沱,灌注田畴。赐民望西成之登,今时逢大有之年。香爇炉中,如兆所愿。举:香云达信天尊。提纲:五龙吐出瑶池水,注向仙翁丹井中。大地扶持千万载,禹王治水百川通。
    高功发炉:道由心学,云云。威灵咒:南河水帝,太白龙王。神咒流行,普扫不祥。洪水非灾,止蛟召龙。开除水迳,千道万通。敢有干试,摄送火宫。赤书所告,莫有不从。普施法雨,大地沾恩。臣等皈命,与道合真。提纲:恭对瑶坛,请称职位。具职上启:
    玉清真王,南极长生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天一玄皇,辰极灵威,壬癸龙王,伺辰真君,甘露流润天尊。东海殿上,沧宁广德龙王。殿上隐娥夫人。南海殿上,洪圣广德龙王。殿上逸寒夫人。西海殿上,素青广润龙王,殿上素简夫人。北海殿上,浣旬广泽龙王。殿上结翘夫人。
    萧公道真,通真应变天尊;宴公灵济,灵通济浚天尊;李公太玄,水灵定制天尊;东海副储,大仁神君;西海副储,大义神君;南海副储,大礼神君;北海副储,大智神君;东海仙姑,修仁神君;南海仙姑,修礼神君;西海仙姑,修义神君;北海仙姑,修智神君;紫云台上,杨四将军;海府守宫,夜叉尊神;南海岸山,纠察灵官;护法神王,江河湖海,八部公卿。风伯雨师,二大真人。
    经筵启问,雷师皓翁真人;五方云雷将军;八方云雷将军;五方蛮雷使者;雷部诸司官将;水府龙王,诸真圣众;九江八河,行雨龙王;东方青帝,行雨龙王;南方赤帝,行雨龙王;西方白帝,行雨龙王;北方黑帝,行雨龙王;中央黄帝,行雨龙王;七尖峰仙,行雨龙王;黄龙潭得道,行雨龙王;三潭行雨龙王;太白山、普陀山、桃苍洞、五朵境、白龙池,各处行雨龙王;川泽溪洞沟,行雨龙王;江河淮汉,四渎尊神;天河生水使者;水府浪苑,诸真圣众;悉仗真香,普同供养。
    兆闻,圣德如天,本高明而垂化;臣心若水,沾清洁以行科。俯叩香坛,恭行科范,谅成造就,克副祈祷。所具文函,恭申宣奏。宣毕、诵诰、起赞:香焚宝鼎,上彻龙官,五色华烟霭太空,达信表凡衷,真佑来崇,降福及寰中。云云,志心称念。飞云捧送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