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地科仪 祭祀天地的仪式,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有了雏形,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灵魂不死和万物有灵论为基础,形成了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宗教活动。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祭祀天地的宗教仪式也随着更加完善和系统了,由简到繁,从不间断,并有一定的祭祀规范。道书说:“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从这句话来看,上古时期,虽然没有像后世创立教团组织,但是自然形成的宗教体系是由来已久的,同时也可以看出,敬神而远之是中华文化的特色。 又据《史记•封禅书》“引管仲日: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封禅。”“禅”为封土祭山之意,“云云”是山的意思。这里记载了上古帝王登泰山封禅的情况,而封禅的中心思想,就是帝王祭祀天地,祈祷上苍的宗教活动。 我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产生后,祭祀礼仪也有了等级之分,更加有严格定制,故祭祀之圣地,因等级之不同,“祭坛”的称谓亦有所不同。据相关记载,有以下称谓。即,社稷、宗庙、明堂、社、坛、墠、畤、兆、丘、坎、台、观、方、土等。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另外甘肃兰州的雷坛,即道教圣地金天观,在这里不难看出,道教的庙宇称“观”之由来,乃是继承了祭坛的众多称呼之一,均为古代国家与道教举行宗教活动,为国祈福的圣地。据<《礼记•曲礼篇》说:“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在古代只有帝王才能祭祀天神、地袛、人鬼,所以登山祭祀天地的大典,均由天子主持,其他人员没有资格主持这项神圣的活动。 道教继承了上古先民们的宗教礼法,换言之,对天地的信仰是中国最早的宗教信仰,亦是早期道教的基本信仰。祖天师张道陵制定的《三官手书》是继承了对天、地、水三官信仰的自然崇拜,对祭祀天地这种传统观念做了改革与修订,扩大了祭祀天地的范围。从此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皆有祭祀天地的权利,《天地科仪》就是道教祭祀天地时举行的宗教仪式。 全真十方丛林,每逢朔、望(初一、十五)之辰,羽众要上全殿,经师要出坛转天尊。或建醮举办大型宗教活动时,按道教仪轨必须要祭祀天地,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玄门早课》诵至《玉皇心印妙经》时,执鼓师击手鼓,八大执事预先搭衣在客堂等待,听见大殿鼓声,排班至监院寮请监院。监院、使者在寮亦搭衣捧简等待。执事至寮,分列两班对立,监院出寮,使者左右分立于监院后侧,众师同打一揖至大殿,众师归位。监院拈香、行礼毕,高功师上单拈香、行礼毕,跪至拜垫,与经师礼请。至《普化诰》(雷祖诰)落板毕,功跪提:人心多散乱,一念皆纯真。 提科接:欲求无上道,大众转天尊。功起天尊板:雷声普化天尊。转天尊毕,执鼓师引导天坛至(预先已经设坛),经师分班后,监院拈香、行礼毕,功上单行《天地科仪》。 功说白: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仙界,诸真下瑶阶。提科起步虚:行溢三千数,时订四万年。丹台开宝笈,金口永流传。 功举:三清应化天尊。接起吊挂: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静自然香。宝香焚在金炉内,香烟缭绕达上苍。奉请高真临法会,迎迓万圣降道场。众等稽首皈命礼,鸾歌凤舞到经堂。香供养,三清应化天尊。 功提纲:宝香真宝香,上奏法中王。提科接:龙天生欢喜,时刻降吉祥。 功说白:夫此香者,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静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香云缭绕,腾空香养。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众圣,香云达信,传香有偈,宝号称扬。表白举:香云达信天尊。 起:《三清总诰》志心皈命礼,道宝经宝师宝,玉清上清太清。一气流行,三尊应化。函关默默,不言而善运四时;正色空空,无极而化生三境。大罗天上,金阙宫中。虚无自然,三清三境,三宝天尊。《四御总诰》志心皈命礼,渺渺紫金阙,巍巍碧玉宫。掌紫微七政之权,作皇朝一脉之主。三华毓秀,五纬霓旌。为造化之枢机,作人神之大柄。大罗天上,金阙宫中。四御四皇上帝,金容玉像天尊。《功曹神咒》志心皈命礼,功曹土地,神之最灵,升天达地,出幽人冥,为吾关奏,不得留停,有功之日,名书上清。 功起:稽首皈依天地前,炉起祥烟。三界十方尽遥观,万圣临轩。天仙地仙,水府三官,四功曹,值符使,奏表传言。若人皈依天地前,福寿无边。刹板(起赞、化疏、奠酒等)。 功白:疏文一卷上下封,罡风凛凛透九重。驾起离宫三昧火,巽风捧上三界总圣官呈进。伏愿,疏文上达,恩命下颁。仰凭道力,为上良因。志心称念:飞云捧送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附小赞:天地三界,十方万灵,虚空过往一切神,日月普星辰,照耀乾坤,福寿永兴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