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医道药 >

方剂学基本知识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结构变化
    方剂是运用单味药治病的进一步发展。把药物组合成方剂之后,不仅能使药物相互协调,加强药效,并能减少或者缓和某些药物的毒性,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治疗作用。同时将药物配伍成方剂使用,能够更好地适应比较复杂的病症。
    
    汤剂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药物,规定必要剂量组织而成。这便是依法立方的意思,法是制方的理论依据,方是治法的具体运用。一般的方剂,从组成结构上看,由主治药、辅助药、佐药、调和药等药物组成。主治药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辅助药是辅助主药,以加强疗效的药物。佐药是治疗兼证或制约主药的副作用的药物。调和药是起矫味和调和作用的药物。例如,麻黄汤就是以治法为组方的原则,按照其组成结构,选用适当药物组合而成的方剂。从麻黄汤的临床症状发热恶寒,头痛身疼,无汗而喘,口中和,脉浮紧等分析,属于外感风寒的表实证。根据风寒外邪袭表,当用解表法以驱邪外出的治疗理论,此证宜用发表散寒、宣肺平喘的治疗方法。以法制方,于是选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组成方剂。方中麻黄是发表散寒、宣肺平喘的主药,桂枝是发汗解表的辅助药,杏仁宣肺平喘是佐药,甘草是调和药。但是,亦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方剂,组成中除具有主药外,其余辅助药、佐药、调和药等不一定都具备。如治疗元气暴脱的独参汤,只有主药人参一味;治肝经火旺、胁痛、口苦、呕吐的左金丸,只有主药黄连,佐药吴萸组成;治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由主药黄芪,辅药白术,佐药防风,共三味药组成。因此,组合方剂不必硬套主辅佐调的形式,而是根据立法的需要,合理地选配药物。
    对于方剂的运用,临证切忌一成不变地原方照用,应该根据病情的变化、患者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等情况,在组成结构上作出相宜的变化。
    首先,药味可以进行加减。即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病情的变化,加入与病情相适应的药物,减去与病情不适宜的药物。如用银翘散治疗风温表证,可随兼证不同灵活加减。若兼见津伤而口渴甚者,宜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若兼见热壅喉间而咽喉肿痛甚者,宜减去豆豉,加马勃、玄参、板蓝根,以清热利咽;若兼见热伤血络而衄血者,宜减去荆芥,加茅根、侧柏叶,以止血。又如桂枝汤是调和营卫、解肌发汗的方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如因新感引起旧病喘息发作,就宜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以降逆平喘;若桂枝汤证因误下发生胸满而桂枝汤证仍在者,治宜用桂枝汤去阴柔的芍药,以专解肌散邪之功。
    
    散剂
    其次,药量可以进行加减。即依据病情的变化和治疗的需要,加重或减少方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如运用茵陈蒿汤治湿热黄疸,若黄疸重,可加重茵陈用量,以退黄;若肠内积滞不重,可减轻大黄用量。又如桂枝加桂汤,就是桂枝汤内加重桂枝的用量,以解表止冲,治奔豚;桂枝加芍药汤,就是桂枝汤内加重芍药用量,以解表和里,止腹痛。有时药量的增减,能引起药物主次的更换,使方剂的功效和主治随之发生变化,方名亦因而改变。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同是大黄、枳实、厚朴三种药物组成。
    小承气汤大黄用量倍于厚朴,目的在于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之证;厚朴三物汤厚朴用量倍于大黄,目的在于行气除满,用于气滞腹部胀满之证。
    此外,有些方剂药味的组成虽然相同,但剂型有所改变,方剂的功用便发生缓急的区分。例如,枳术汤因消水散痞的作用较快,宜用于水饮蓄积的痞证;若制成丸剂,则作用较缓,故而可用于脾胃虚弱所引起的食滞不化之证。
    第二节  剂型与用法
    方剂的剂型,是指方剂制剂的形式。制剂的形式,必须依据治疗要求和药性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说,新病、急性病,多宜用针剂、煎剂、散剂;慢性疾病,多宜用丸剂、膏剂。又如芳香走窜性药物,宜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才能发挥其药效;若作汤剂,便会使其功效减弱或者丧失。中药方剂的剂型,如汤、散、丸、膏、丹、酒剂等,各有特点,都为临床所常用。近年来,中药剂型改革工作的进展也很快,不少的方药已能制成新型的复方片剂、冲服剂和注射剂。
    一、汤剂
    将药物混合,然后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称为汤剂。这是临床上用得最多最广泛的一种剂型。其优点是吸收快,奏效速,加减灵活,能紧密结合治疗的需要。缺点是煎煮手续麻烦,药液不易保存,苦味药液难服。此外,不溶或难溶于水以及不耐高温的药,不宜做煎剂。
    药物煎汤外用的,称为洗剂,但在剂型上仍属于汤剂一类。
    二、散剂
    将药物研成粉末,称为散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药中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或不耐高温,或因剧毒不易掌握用量的,皆宜作散剂,服用时一般是用开水冲服,但亦有研成粗末,临时加水煮沸取汁服的用法。外用散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作撒布或调敷患处使用。散剂有使用方便、节省药料和药物不易变质等优点。缺点是服用量过大时,不易吞服。
    
    丸剂

    三、丸剂
    将药物研细,用蜜、水或面糊、米糊等作赋形剂制成的剂型,称为丸剂。丸剂具有药效持久,服用方便,便于贮存等优点;缺点是剂型固定,不能随病情变化灵活加减。丸剂一般多由有效成方制成。临床上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浓缩丸等。因糊丸粘性大,崩解度较难掌握,目前较少应用。
    蜜丸:系将药料粉末,以炼蜜作赋形剂制成的丸剂。蜜丸性质柔润,作用缓和,味甜滋补,补益方剂一般可制成蜜丸服用。
    水丸:系将药料细粉,用冷开水或酒、醋,或方剂中部分药物煎液,采取人工或机械泛制成的丸剂。水丸较蜜丸易于溶解,吸收快,是一种比较常用的丸剂。
    浓缩丸:将方剂中某些药物煎汁浓缩,再与其他药末混合干燥、粉碎,以水或酒等液体作赋形剂制成的丸剂。此种丸剂的优点,是含有效成分高,体积小,服用剂量少,易于吞服,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
     四、膏剂
    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膏滋、流浸膏、浸膏。
    外用膏剂,亦称膏药。
    膏滋:将药物煎熬去渣,再用微火浓缩,加入蜂蜜或冰糖,等收膏制成。膏滋多用为补益剂和慢性病的调养剂,服用方便,省去了经常煎药的麻烦。
    流浸膏:用适当溶媒浸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随后用低温蒸发除去部分溶媒,调整浓度及含醇量后而制成的液体浸出剂型。
    除特别规定者外,流浸膏1ml的有效成分相当于1g药材。流浸膏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因此溶媒的副作用小。
    浸膏:用适当溶媒将药物中有效成分浸出,继后低温将溶媒全部蒸发除去所制成的半固体或固体浸出剂型。每1g浸膏约相当2~5g药材。浸膏不含溶媒,所以完全没有溶媒的副作用,浓度高,体积小,剂量小。
    膏药:用麻油、菜油将药物煎熬去渣后,加入黄丹、白蜡等收膏,然后加热摊于纸上或布上,供贴敷使用。常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或疮疡等病症。
    
    膏剂

    五、丹剂
    多系指用精炼或贵重药品制成,有其特殊功效的药物剂型,因此丹剂没有一个固定形状,可为丸、散,或制成块状。丹剂也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丹剂,如至宝丹、活络丹等。外用丹剂,多是用矿物类药品经升炼而成,如红升丹、白降丹等。
    六、酒剂
    酒剂又称药酒,是把药物浸泡酒中,放置一定时间后,去渣即成。制药酒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冷浸法,将药料浸入白酒内,容器密封,隔数日摇拌1次,浸泡1个月左右,就可使用;另一种是热浸法,将药料浸入酒中,隔水加热至沸,然后连药一并倒入器皿中密闭,约1周后,即可使用。另外还有酊剂,即根据中草药性质的不同,而用不同浓度的酒精浸泡制成的澄明浸出液。
    剧毒药的酊剂,一般是每100ml与原料药材lOg相当,即浓度为10%,但必须作含量测定或效价测定。非剧毒药的酊剂,一般每1OOml与原料20g相当,即浓度为20%。
    七、糖浆剂
    系指含有药物或不含药物的蔗糖饱和水溶液。单纯是蔗糖的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一般作赋形剂和调味剂;含药物的糖浆,是在药物浓缩液中,加入适量的蔗糖溶解而成。一般糖浆剂,含蔗糖量应为60%~65%(g/ml)或82%~85%(g/ml)。此种浓度的糖浆含糖量高,渗透压大,微生物不易生长,一般不会发霉、发酵,不必加入防腐剂。目前有些中药糖浆剂含糖量低,可选加少量甘油、乙醇、苯甲酸钠、尼泊金类等防腐剂,以免变质。
    八、新型复方片剂
    新型复方片剂是中西药结合的改良剂型。此片剂是采用提取有效成分缩小药物体积,然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的剂型。应用上优点很多,如服用便利,剂量准确,体积小,携带运输方便,糖衣片可掩盖药物的臭味,可使用机器进行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缺点是,若贮存不妥,有些药品易受潮变质,含挥发性药物久贮减味,会降低药物效果。 
    九、冲服剂
    冲服剂是在糖浆剂和汤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
    它是在药物的浓缩浸膏中加入适量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散剂。制作方法,是将中草药提炼成浓缩浸膏,继后加入部分药粉或适量的糖粉及其他辅料(淀粉、糊精等)混合制成团块状,通过10~12目筛,成为颗粒,然后置40~60℃温度干燥,再经过8~14目筛后,分装于防潮的纸袋或塑料袋内即成。服用时,只需加开水或温水冲化即可。这种制剂,既保持了汤剂的特色,又克服了汤剂需服前煎煮的麻烦;虽是糖浆剂的发展,可是没有糖浆剂易于长霉的毛病;携带和服用颇为方便。但是药易受潮,必须注意包装和保存。
    十、注射剂
    方药的注射剂,是一种新剂型。它是一种将药物经过提取、精制、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灭菌溶液,供皮下、肌肉、静脉、穴位注射使用的剂型。优点是剂量准确,作用迅速,药物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但由于目前有些方药的有效成分尚在研究,因此在制作时还存在不少困难,需要进一步摸索、总结和提高,以保证疗效和安全。
    
    第三节  煎药法与服药法
    一、煎药法
    历代医家对于汤剂的煎法,颇为重视。如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说明煎法恰当与否,对疗效有相当的影响。一般说来,煎药方法需要根据药物性质而定。解表药和气味芳香药,宜用武火急煎,待药沸后稍待片刻,即可服用;味厚质重的补益药,宜文火久煎,以充分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其次,有一些药物煎法较为特殊,若不留意,亦会减弱药效。如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宜打碎先煎,方能煎出药性;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宜先用水煎,然后取汁再煎它药;气味芳香药,又应在它药将煎好时入煎,以免药性散失;对咽喉有不良刺激的旋复花,需用纱布包煎;有些贵重药品如人参、羚羊角、鹿茸等,可另炖或另煎。此外,也有不入煎的药物,如容易溶解的阿胶、鹿角胶、芒硝等,需待其他药煎好滤汁后,再加入溶化;贵重药品如牛黄、麝香、犀角等,可研为细末,用汤剂冲服。煎药用水,宜用洁净的自来水、河水、井水。煎药用具,宜用砂罐,忌用铜铁器皿。
    二、服药法
    服药法一般是每日一剂,煎后分两次或三次服。若病情危重,可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效力。汤剂的清热剂宜冷服。温理剂宜热服。如遇热极与寒极的病症,又常采用寒药热服与热药冷服的方法。服药时间,一般是上焦病或药物对胃刺激大的可饭后服,下焦病饭前服,驱虫剂多空腹顿服,安神剂可睡前服,急性病则不拘时间,争取尽快服药。剧烈呕吐证和小儿患者,如一次服用过多,会导致药物呕出,可少量多次服用。如遇昏迷病人,吞咽困难者,宜汤剂鼻饲给药。此外,若服用峻烈或有毒的方药,宜先进小量,而后逐渐增加,至有效止,慎勿过量,以免中毒。   
    (本文转载自《中医方剂学》,李大齐主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