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气的结构成分,由于它是隐态质元类的物质,不同于空气可以用显态的检测方法,分析其成分的结构,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它?是处于肉眼不可见状态,只有修持者在慧观中才能发现它的某些或者全部特性。需要依据慧观的能力而确定其全面性和准确性。并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气是一种本元(源)性物质,它具有全息性的特点,它既在其内部包含富集着道和德的全部信息,也集约着它存在和生发特定环境内的全部信息。“气”的名称极多,当它内部所富集的道生德一,“德一”的全息信息占绝对量时,前辈修真者将其命名为“元炁”、“原气”、“源气”、“道气”、“先天气”、“祖气”、“炁”、“精气”、“精一之气” 、“气”等等异名。当德一已经朴散开,不稳定时,它内部同时集约着它存在和生发环境的全息信息时,前辈修真者则将它按照其内部所集约的不同成分,分门别类地予以名命。例如按照五行特性命名,则有金(义)气、水(智)气、木(仁)气、火(礼)气、土(信)气。这种命名,由于气的无处不在,无物不含的绝对共性,所以名称极多,大至宇宙,小至微观中之物质,都可以依其具体特性命名。 修真者在修炼过程中,其关键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地提高体内气中“德一”全息信息的富集量和质量,置换其中约集的,含有局限性、个体性的全息信息,综整归一,化常归德,得一归道。从而在整体上、立体上、根性上、本源上实现后天返先天,实践“人在德一内,德一在人体中”,真正的深化而进入“道在人中,人在道中”。 人体内环境中的气,从整体上说,统称之为“真气”,真气是人体内各类型气的集约性名称。真气是由肾中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所共同组成。其中的精气是由先天一点灵光中析出的部分和从父母身中的凡炁中承传一部分,以及出生后至十四、十五岁期间从天地自然中所夺得、摄入的一部分共同组成。 真气在肾、脾胃、肺、经络等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下所生成,修真者则还包括经脉系统和玄元隐态体元的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真气生成后灌注、传输于全身而无处不到。真气是人体气的总称,在真气中又分为多种多样的类别,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分别定出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元气 元气,也称“元炁”。传统中医典籍中又名为“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德性全息信息占绝对量的气,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也支撑着人们精神系统的“人之初,性本善”。 1、组成与分布 人体内的元气,初始时从父精母血中获得,在胚胎时期从母体中获得,这种承?、遗传获得性元气,在传统上统称为“凡炁”。这类气虽属先天元气,但出于凡体之中,所以其品性相对于一点灵光而言则为阴性。人将生之际,一点灵光入体,在气穴之中与凡炁阴阳配合,其中的全息体元信息分阴分阳,成为玄元全息初级阴阳体元,散布于各器官组织之中,后天的生理功能即开始启动,例如婴儿初啼。 其中析出的元气的一部分和凡炁中的元气的一部分相结合,则伏藏于人体物元隐态生理组织的肾臟中,传统上亦称之为暗窍命门中。人体的元气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明确指出了元气根于肾。命门通于北海,以纳真水。 人体内的元气,是从父精母血中获得元气全息基因和少量元气,出生以后又从天地中,直接通过穴位户牖吸收天德地气,逐步储备于体内。人类在7岁前的先天状态中吸收天德地气最为顺畅,但是在7岁至14岁这个生命的先天向后天转折期中,由于户牖门窗逐步闭合,所以男性15岁左右,女性在14岁左右,就会丧失这种自动直接吸收天德地气的功能。此时元气的先天库储工作即告完成。人体内库储的元气又名北海真水,它会经过尾闾逐步渗漏化为能量,被体内的体元和后天识神所调用消耗,其中眼耳鼻舌身的消耗量最大。元气的全部库储,对于不会养生者而言,男性将在64岁左右全部耗竭,女性则在48岁左右全部用光。 肾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同时又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及从天地之所盗得的先天元气。例如《景岳全书》中说:“故人之自生到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为之功,亦可居其强半。”元气的盛衰,既是取决于先天禀赋,同时与十四至十六岁前的先天期(7岁之前)和转换期中的获得有关,这期间又与人主动通过经典诵读或其它方法获得,以及人体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常人元气,在十六岁以后就难以获得,处于被反夺状态,不断消耗库储而直到老死。 修真人则可依法打开人体与外界的门阀,以十二经络系统、八脉道系统、七丹窍系统局部或者整体,通过敞开体表的门窗穴位,甚至建立起“外延”式联系通道,连接多维空间,变人体这棵“无根树”而“生长”出有质无形的根和叶,直接从自然界和法界中获得元气。在身体内部则依照修身之法而“节流”,六门紧闭,六根不乱动,减少损耗,从而保证元气的供求,进行生命再造。 (转载自当当网书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