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百博回音丨包容与汇通——从南宗到海南玉蟾宫一脉相承的思想文化特色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陈雄 参加讨论

    文/陈雄
    道教金丹派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先秦道家学派,诸如老子的“致虚”“守静”、庄子的“心斋”“坐忘”等皆为后世道教内丹学所吸收和借鉴。西汉时,《老子指归》与《老子河上公章句》对老庄哲学作了偏向于养生和神秘化的解释,关于“精”“气”“神”的修炼之术已被提出。到东汉末年,《老子想尔注》《太平经》以及《周易参同契》的出现,标志着道家哲学的宗教化以及早期道教理论体系的初成。隋唐时,随着外丹黄白术的失误频次增多,以司马承祯为标志,内丹渐兴。唐末钟离权、吕洞宾始,内丹走向成熟,北宋张伯端著《悟真篇》,在道教史上与《参同契》地位相当,是内丹心性论哲学的开山之作。由张伯端经石泰、薛式、陈楠到白玉蟾皆为单传,被奉为南宗五祖;而后,玉蟾进一步发挥了内丹理论,并授彭耜、留长元、赵汝渠等人并逐渐形成道派,正式创立了金丹派南宗。
    
    海南玉蟾宫(资料图)
    南宗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北宗则是“先性后命”),其内丹思想的最大特色便是融通。张伯端出儒入道,吸收佛教心性学和隋唐重玄学(本身也是三教合流的产物),创建融会儒释道三教的内丹思想,张伯端说:“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张伯端:《悟真篇浅解》自序第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其后五祖白玉蟾也说:“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会万化而归一道。”(白玉蟾:《谢张紫阳书》,《白玉蟾真人全集》上册第210页,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年版)。玉蟾又吸收儒家理学思想,受周敦颐、程颢、陆九渊影响较大,又对朱熹甚为崇拜,塑朱熹遗像并为其作赞。而南宗的特色除了在思想理论上融会三教外,更是在具体的修炼法门上吸收各家所长。比如四祖陈楠,除精于内丹修行之外,还兼行雷法(主要是神霄派),后为白玉蟾所继承并融入内丹学。而当时的道教主要流派有三:内丹、经箓和雷法,只有经箓道教无须出家修行,白玉蟾到过龙虎山,或是受其影响,其所开创的金丹派南宗是不倡导出家的。玉蟾之后,与北宗相比,由于南宗没有得到社会上层的支持,再加上其教团组织的松散,逐渐趋于弱势。白玉蟾的再传弟子李道纯,融合南北二宗丹道理论;陈致虚时,本是南宗身份的他,却极力标榜自己为北宗嫡传,积极推动南北二宗的合流,此后,南宗势弱却也终未断绝。
    
    祈福法会(图源:海南玉蟾宫)
    南宗宗师们的内丹学理论对后世道教、医学、人体科学以及儒释道三教的合流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们仍然可以从道教南宗宗坛——玉蟾宫的两个方面体会到南宗文化的包容与汇通:
    一方面,单从玉蟾宫崇祀的对象来看,“三教合流”在其观音殿内体现的淋漓尽致,提到观音,不用怀疑这是道观,毕竟,中国的观音信仰在儒释道三教均有体现。此殿供奉有三尊汉白玉雕像,左边手持净瓶,是为佛教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右边手持如意,代表儒家影响之下的民间观音信仰;居中手持拂尘,是为道教的慈航真人。观音的原型是古印度婆罗门教《吠陀经》中的一位“双马童神”,后来大乘佛教受此影响塑造了观音菩萨这一形象。原始观音形象与我们现在为公众所熟知的差别很大,比如印度的观音造像以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观音皆作男儿身,有着魁梧的身躯和漂亮的胡子,藏传佛教区域的观音造像至今依然保留着原始观音形象的诸多特征。而汉传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可避免的同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交融,先与玄学、后又与儒家、道教,在不断地交融与汇通之中微妙的改变着自己。由于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学,观音也逐渐被视为儒家的圣人并被民间化了,图中那尊手持如意的观音造像便可视为民间化(或儒教化)的观音形象。道教结合本身的历史传统将观音与元始天尊联系起来,按照道经的说法,慈航道人也就是慈航真人观音大士圆通自在天尊,是元始天尊的九弟子,也是其唯一一位女弟子,是“十二金仙”之一,武王伐纣时还曾降服一只金毛狮子并收为坐骑。还有一种说法是基于民间传说,说观音的身世是中朝末期秒庄王的三公主秒善,佛教基于此说她修行成佛,道教则基于此说她修道成仙。然不论如何,原属佛教的观音信仰在通过儒道改造之后反过来又影响了佛教并在民间广为流传。那么,玉蟾宫将代表儒(民间)释道三教的观音形象放在一起崇祀,也正是体现着道士们对既成事实的认同,也表现出道教南宗“包容与汇通”的文化特色。
    
    道教科仪(资料图)
    另一方面,从玉蟾宫道士的修行来看,他们不仅重视内丹修炼,还重斋醮、符箓等,比如蟾宫内的各大殿,除了每尊崇祀对象两侧高悬着相对应的神号外,还悬挂着各种灵符谶语,香案上也摆放有一些法箓牒文。再如丙申年季春,玉蟾宫举办了奉祭三清道祖的大典,道士们恭设斋坛,道长们身着法衣、脚行禹步、赞颂着经文祭词,焚香、念咒、化符,斋醮的场面庄严而盛大。而且,据玉蟾宫的道士讲,他们可以通婚,修行也不会被限制或固定化,修炼的法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整个修道过程全靠自觉,整个山上的修道气氛也非常轻松。而且,他们的修道生活并没有与世隔绝,经常与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们保持着互动,比如丁酉年孟秋,他们主办了“一道一缘百博百文”的活动,邀请全球多所高等院校的百名博士生感悟道教文化进而体验国学之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博士们与道士们畅谈人生与社会,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据体“道”归来的博士们讲,短短几天的因缘与经历已然毕生难忘!蟾宫的主人绝无希冀客人皈依道教,他们不问信仰、不问文化旨趣,只要来了,就是客人,就能友好交流。其心之诚恳、其心之坦坦,实在令人感念!
    (编辑:玄朴)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陈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