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持远 即入我门,躬亲友善,谦逊仁爱。(资料图) 收徒 郑隐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他新收的学生。八十有余的郑隐,此时深刻地认识到,他与江南葛氏因《金丹经》结下的深厚缘分,似乎将在眼前的年轻人身上延续下去。 郑隐记得葛洪来的时候,是春耕结束后的半个月。那天郑隐正带着弟子入山采药,忽然听闻东边传来群鸟啼鸣之中夹杂着老虎的吼叫声。然而,郑隐此时并未进入马迹山深处,依他对这片山林的了解,猛虎并不会轻易地在这一带现身。他心中一动,预感将会有事情发生,于是取四周的卦象在手中掐算。 弟子们看见郑隐掐算之后面露喜色,一起向老师祝贺。郑隐笑着做了简单的安排后带领两位弟子下山,其余负责善后。杖朝之年(八十)的郑隐一路上脚步轻快,随身弟子已经习惯了老师的步调,但仍需要不时的小跑。 当他们下了山,在学舍的门口果然看到了手执拜帖的年轻人。 高兴地向老人行大礼(资料图) 郑隐并没有急着发问,他细细地观察来人。粗布衣上有针脚老练的补丁,鞋子上有泥土的痕迹,天庭饱满眼神清澈的年轻人给了郑隐良好的第一印象。伸手接过拜帖,从字迹工整、用词恳切中看得出写帖的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字里行间透出的棱角分明出自少年之手。郑隐根据拜帖里的信息高兴地问道:“葛家少年,既然要拜师,那么打算学什么呢?” “学生来求修身齐家之术,治国安邦之法。” 郑隐眉头一皱:“你可向门一步。秦汉以来学林多怀古伤今之言,秦皇汉武多辱,禹王之举共赞。你怎么看?” “晚辈以为时势造英雄,英雄却非圣人,家天下实非义举。” “可向门两步。”郑隐继续问:“如今天灾不断,错在何人?” “学生才识浅薄,不敢妄议。” 郑隐看了一眼葛洪的脸色:“看你并不慌乱,有话尽管说,此处没有多嘴之人。” “学生以为皇帝连下罪己诏,天灾并无减少。朝野失道,非一人之罪。” “可有鬼神作乱?” “子未曾言。” “退一步,再答。” “淮南子曾言‘因鬼神禨祥,而为之立禁’。学生深以为是。”葛洪想了想,又答道:“老莱子有‘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之说。学生遵行。” “入门吧。”郑隐点头:“即入我门,躬亲友善,谦逊仁爱。能守否?” 葛洪一面答应一面高兴地向老人行大礼,还未起身又听见郑隐说:“好徒儿!妄议国政,去扫茅房十日吧。” 这下,年轻人愣住了...... 葛玄至天台山学道(资料图) 传承 道教历来重视传承,有“法不传六耳”的讲究。这是由古典的东方知识传授体系所决定的。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后,今天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分类明确,但在古代社会却并非如此。 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是春秋时期大学问家的缩影。甚至在古老的先秦时代,就流传有黄帝教授子民耕田、水利、医药等等知识的传说。而近代晚清时期资本主义入侵和血腥的原始积累背景下,中国子民被当做奴隶一样卖到海外。他们在当地饱受磨难获得自由后,纷纷建立道观,聘请国内高道出国坐阵。道观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精神上的依靠,主要还担负起医疗、教育、抚恤孤寡等等社会保障义务。这些功能也是古代社会道士、文人的缩影。古代道士、文人多有担负传播知识、教导民众的责任。他们所学繁杂,甚至有的学问不适合广为传播,渐渐的就形成了单对单的秘密传授方式。 道教的经系传承十分复杂。相传天地初开元始天尊传扬教法普度群生,至开皇元年灵宝天尊降生西方绿那玉国传下大乘之法十部妙经。灵宝天尊进过元始点拨,与道和真上升上清境辅佐元始天尊传教,并整理了元始天尊在大罗金殿宣讲的道法广为传播。又有《业报经》《应化经》说三清皆为道炁所所化,龙汉年间化在玉清境名天宝君,延康年间化在上清境为灵宝君,赤明年化在太清境为神宝君。 而郑隐所传承的太清经系有《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都是葛洪的曾祖父葛玄传授的。葛玄又是师从左元放(左慈),习得《白虎七变经》等太清经系。之后葛玄游历与名山大川之间,拜访隐居修炼的道人专注修行不问世事。灵宝天尊感受到他的精诚,于是化作道士、儒生、山川树木、鬼王风神百千方便授予葛玄《灵宝玉符》、《三皇内文》等等符书丹经。《云笈七签》中记载,葛玄至天台山学道时,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 领悟生活之中藏有的“道”(资料图) 但如今流传的《灵宝经》和古《灵宝经》略有不同。葛玄,葛天师当年传授给郑隐后又传与葛稚川(葛洪)的是《灵宝五符经》。《灵宝纪略》中说“葛洪仙逝,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由于世世传录,至南朝时《灵宝经》(《灵宝五符经》1卷,《元始无量度人经》及《仙公请问经》共35卷)与《上清经》相杂糅,总共编为55卷。后南朝著名道士陆修静在35卷的基础上增修科仪,立为仪轨,灵宝之教广传于世。 我们道教认为,祖师们修习传授的经书并非个人造作。我们身为凡夫,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应以凡夫的眼光去测度圣人。祖师们传授的经典虽然是通过他们的手写出的,而且经过一代代道人的不断丰富、完善,在遣词造句方面都有改变。但其阐述“道”的核心是不变的,历代祖师的修行实践的道(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不变的。 天尊以及诸位仙家修行所证的果位经历了无法计数的时间、空间的考验,而我们身为凡夫短短百年并没有那么高的智慧、德行。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讲述“不可与夏虫语冰”的人生经验,将我们人类的历史与仙真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又何尝不是“夏虫”呢? 千百年前祖师们精诚与道,感应天尊仙人们化作种种形象点拨众生,传下洞真、洞神、洞玄种种方便法门、修行要领。今天我辈学道者,应当精诚洗念、吸收、实践道书中的精髓,领悟生活之中藏有的“道”。 “傅满洲”阴险、邪恶的刻板印象(资料图) 趣闻 有一个有趣的话题顺便也与各位分享。上文中提到18世纪海外列强将中国人贩卖到他国做劳工,而随着华人的不断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之中。但有趣的是,在中华大地逐渐脱离西方控制时,他们媒体却改编华侨传播的古典东方文化,创作了一系列抹黑中国的电影、电视、小说作品。例如:《傅满洲》系列。 “傅满洲”这一形象最早出现在1875年萨克斯·罗默创阻的小说《福尔摩斯遭遇傅满洲博士》中。至此之后,小说的畅销推动了丑化东方人的浪潮,黄皮肤的人种多被塑造为阴险、邪恶、狡诈、老谋深算的负面角色。以傅满洲为原型的小说电影迅速充满了整个欧美市场,甚至好莱坞的傅满洲系列电影就拍了14部之多,最后一部问世的时间是1980年。可以说欧美国家整整有一百年都生活在一个以“傅满洲”命名的“黄祸”噩梦里。直到今天,西方民众对黄皮肤的人都还存有“傅满洲”阴险、邪恶的刻板印象。(编辑:若木)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梁持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