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方舟 处暑,是每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点大致在公历的8月23日前后。“处者,止也”,也有认为“处”通“出”,即“出暑”,总之,就名字而言,处暑这个节气意味着从这天起暑季开始要慢慢结束了。民间俗话“立秋之后还有十八只秋老虎”,是指立秋之后大概还会热上十八天左右,十八天后,刚好差不多是处暑了。 处,止也(资料图) 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据气象观察,处暑时节真正进入秋季的,大概只有东北、西北地区,其余地区较炎热。此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夏季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副热带高压也开始南撤,而冷高压则开始南下,冷暖空气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降雨,降雨之后,冷空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说法。因此,与其说处暑是一个标志暑天结束的节气,不如说,这是一个天地气机阴阳交替变化的节气。 既然是阴阳交替,气机变化,那么处暑时节的养生就不能像秋分、夏至这一类单独“秉其一气所化”的节气养生一样,把握一个特性即可。大致而言,处暑要考虑的因素,起码有燥、湿、热、寒这四个因素。 处暑隶属秋季,秋秉燥气,所以处暑时节,亦是燥气为主用事。燥者,“肃杀之气也”,肃杀之气以收敛之性为主,这点在处暑三候中亦有表现:“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侯禾乃登”,秋季鹰捕猎飞鸟之后,会将它一只一只摆开来,犹如祭天,此实际为储备食物、慢慢进食也;农作物秉收敛之气而将营养结成果实,是以此时五谷丰登。夏季乃至大小暑之时,空气潮湿,湿气中阻,天气不降、地气不升,气机痞塞,此时人体阳气滞涩不通,故觉烦热。而此时慢慢开始秋高气爽,空气渐趋于干燥,阳气运行通畅,在收敛之气的作用下,慢慢潜藏起来,以待冬季填补。可以说,处暑由湿过渡到燥敛的过程在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如果收敛不及,则冬季阳气外浮,不利于健康。 此外,肃杀收敛之气不仅表现在躯体方面,对情志也是有所影响的。人体的阳气受肃杀之气影响,慢慢趋于收敛潜藏,这也使得人的情绪从春夏的兴奋、高兴、积极、主动的情绪状态,渐渐转为平静。《黄帝内经》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如果该人平素阳气偏弱,自身阳气不足以对抗天地之气,被收敛太过,则容易出现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的情况,此即所谓“悲秋”。“何事秋风悲画扇”“无边落木萧萧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历代文人墨客喜欢以秋与悲情相联系,实际上正是天人相应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