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博成 最古老的节气: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出的一个(资料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出的一个。西周初年,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测得洛阳即为“天下之中”。 《史记·律出》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也就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年开始的日子。虽然这是一次国家层面的、有重大政治意义的都城规划,但却使冬至成为影响后世几千年的重要节日之一。 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这一天也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自此之后,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夜空的星象也完全换成冬季星空,从当天起开始“进九”。 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资料图) 正因为冬至是由寒转暖的起始点,故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诗圣杜甫也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诗句。也正是因为冬至一阳生,自然界的阳气,以及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人体阳气也发生变化,故古人十分重视冬至节,甚至有“冬至大如年”、“冬至为亚岁”的说法,并衍生出了许多风俗。 冬至习俗 古代冬至最为重大的活动,即是皇帝祭天。《周礼·大司乐》:“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目的在于祈求国泰民安,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祭天固然是至高无上的活动,但除了天子,其他人都没有这种资格,因此民间冬季多选择祭祖,告诉祖先家里一年的情况。东汉时,天、地、君、亲、师都是冬至供贺的对象。 吃水饺据传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习俗(资料图) 《东京梦华录》中更是描绘了南宋时期对冬至的重视程度:“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时期,虽然不似过年那样大事操办,却也由此衍生出裹馄饨、吃汤圆、百工停业、慰问老师、宴请聚餐等个性活动。 现在多数中国人冬至的习俗是吃水饺,据传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习俗。不过不同地区还有各具特色的冬至传统饮食。在江南一些地方,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在苏州,姑苏人家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并配以各式卤菜;在福建,麻糍被作为祭祀时的贡品。 冬至进补宜忌 冬至预示着阳气开始萌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因此不妨遵从传统习俗,进食一些温补性的食物,如羊肉、板栗、牛肉等,以增强阳气。当然,如果湿热体质、或者阴虚火旺体质者不宜。 不妨遵从传统习俗,进食一些温补性的食物(资料图) 此外,道医认为冬至进补还应注意一些禁忌。一忌无病进补,“是药三分毒”,补药并不是多多益善,过量食用会伤害身体。二忌虚实不分,“虚者补之”,不虚则正常饮食即可,同时应分清补品的药性和适用范围,根据医生指导辨证论治选择适合自己的。三忌慕名进补,例如鸡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喝的,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只有少量水溶性小分子,汤中的鸡油却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冬至护卫阳气 道医认为,“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处于严寒天气,人们的活动要深居周密,阳气在内运动而不外泄,像门轴在门臼内转动一样。如果起居妄动,神气向外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所以,冬至虽然阳气回复,但仍较为寒冷,晨起锻炼等仍需保持冬季养生要领: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每天较早就寝,待日出后再起床活动,切不可赶早,以免受寒。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资料图) 人之阳气,既能养神,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使诸筋柔和;反之,如果过度烦劳,就会紧张亢盛,而致阴精耗竭。所以,保持心情愉悦也是很重要的,不要动怒,以养情志。古人讲究“第一戒晨嗔”,每日早晨为气机升发之始,嗔恨恼怒,不利于气机疏达、阳气升发,有害一日健康。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同样的,冬至为一年阳气初升之时,此时更当保持愉悦,以免扰乱气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根据冬至寒极阳生、一阳来复,制定了养生课业,主张每日当有冬至,以平静为主养生,“最是‘静’字功夫要紧”,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其“日课十二条”中,要求“主静,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颇值得当代人参考。(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李博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