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黄帝内经》土枢四象数术藏府观考释(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赵国惠 赵玛丽 参加讨论

    文/赵国惠 赵玛丽(Marie Audibert,法国)
    提要:本文主要研究《黄帝内经》以中土(脾胃)为枢的藏府模型与数术思想之间的关系。古代医术属于方技范畴,数术、方技两者则合称为“方术”。数术是着重天地之道的认识,方技则着重人道的认识,而方技又往往被视为数术之复制,这说明两者相互关系和影响是非常密切的,《内经》以中土为枢的藏府模型的建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数术的运用。故此,本文以数术为理论方法切入点,一以贯之,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数术阐释。
    
    方技则着重人道的认识(资料图)
    1、土枢四象数术藏府观的图文表达
    土枢四象者,即五行以中土为枢而司四象,圆转不息,周流六虚,其为易学数术之核心理论模型。《黄帝内经》以脾胃为中土、枢纽,肝心肺肾四藏为四象,故土枢四象亦名为以中土为枢、以脾胃为枢的藏府模型。《素问·刺禁论》即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由此可知,土枢四象的藏府模型可以描述为如下模式:脾胃为土,居于中央,心在上,肾在下,肝位于左,肺位于右,呈十字坐标对称分布。其图式可以表达如下:
    
    土枢四象(资料图)
    其图内圆而外方。内圆为太极,太极之内分阴阳二象,分别代表脾与胃,脾升而胃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倚,流转不息。外方为四象,居于四正之位,代表肝心肺肾四藏,随脾胃升降浮沉。脾胃处于中心和枢纽地位,由太极之元气化生,故此,脾胃亦被称为中气,五藏之升降浮沉皆以脾胃为枢,周流不息。值得一提的是,此图式应是竖立看,而非水平看,故此有上下左右之方位,而非前后,因而相应地产生升降出入之变化运动。此即《内经》所言:“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太极图(资料图)
    此图式,与宋易学中的河图、后天八卦图,相近而有所变化,或者也可以说,与其同属一个思想体系,姑且称为数术藏府图或藏府术数图。即是以数术思想为核心,以图文为表达工具,具有简易、直观、形象等特点的中医理论模型。此模型除表示人体藏府运动变化规律外,亦与四时、五方、阴阳、五行、八卦等数术知识相关,从而具有多重理论含义和多角度解读可能。此数术藏府模型,在《内经》中虽未直接以图象表达出来,但其中所包含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已以文字描述得到充分的展现,并且相对成熟和完善,代表《内经》藏府学说中最主要的思想观点。
    2、数术文献略考
    《黄帝内经》之医学思想源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故此,与当时社会、历史、政治、学术的发展有统一、协同之性质。因而《内经》中以脾胃为枢的数术藏府观,不是孤立存在、一跃而就的,而是和战国秦汉以降的数术思想密切相关。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数术”或者“术数”一词较少两字并现,多以单独之“数”或“术”字出现,而且“数术”一词含义并未确定,多有所变。“数术”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知识范畴应在汉代,以《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作为标志性文献。《汉志》作为中国文献目录学发轫之作,其中关于数术的讨论,言简意赅,尤有创见,实为数术思想体系的奠基之作和臻于完善之标志。
    
    《汉书·艺文志》(资料图)
    关于何为数术?《汉志》以为:“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此乃以官职定义数术之内涵及外延,因古之知识系统乃由百官所辖管,故以之定义。明堂本为祭祀五方之帝的建筑物,其外形上圆下方,代表空间之学。羲和者,掌管天文,观象制历,敬授民时,代表时间之学。史者,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代表历史经验之学。卜即是占卜之官,代表推算预测之学。数术之知识体系,《汉志》又将其分为六大类,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故此,所谓“数术”者,乃指古代空间、时间、历史、占卜等关于天地人运动变化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方法以象征符号和数量关系为形式推理逻辑,以达到治国安民、趋吉避凶、尚象制器等目的。其中既涉及现代所言自然科学之范畴,又关联到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是古代自然与社会科学合一的一个知识系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内经》以此开篇,有其特殊之意义,说明术数(即是数术)在中医理论构建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内经》中以脾胃为枢的藏府模型则为其数术思想核心之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