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土枢四象数术藏府观的构建方法 《汉志》中数术与方技虽分两类,然而两者之间的联系甚密,后世往往将其并称为“方术”。李零在《中国方术正考》中曰:“中国古代研究‘天道’的学问是叫‘数术之学’,而研究‘生命’的学问是叫‘方技之学’。它们都有自己的学术传统、知识体系和概念术语。由于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这种学术传统、知识体系和概念术语往往被淘汰、替换,‘全盘西化’,惟一得以幸存的只有中医。”又曰:“在数术方技之学中,后者是被视作前者的复制。”由此说明,方技之理法不离数术,是以数术为其理论建构之方法与工具,中医得以唯一幸存的一个重要缘由,笔者以为正是由于其理法深深植根于数术之沃土之中。故此,从数术到方技的复制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其具体复制变化之法,大概有以下几点: 3.1 崇道舍器:以不同藏府为中心的进化选择 《内经》中存在着两个以不同中心为枢纽的藏府图式:一是“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另一个则是“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前者即是本文所述的以脾胃为枢的数术藏府模型,而后者在《内经》中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心者,五藏六府之主也(资料图) 如《灵枢·津液五别》中曰:“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淮南子·时则训》中亦有所述,如“季夏之月,招摇指未,昏心中,旦奎中,其位中央,其日戊己,盛德在土,其虫嬴,其音宫,律中百钟,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祀中霤,祭先心。”此说中,五藏配五方之位,心居于中央,其余四藏分别位于四方,异于以脾胃为枢的数术藏府模型。龙伯坚称其为古文说,是根据祭祀时所宰杀之牺牲向南的五藏实际部位而排列的,并借用之表示人体藏府之实际部位。 廖育群谓:“在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中,心脏‘君主之官’的地位,实际上只能用于解释人类的精神活动,而气血生成与运行等生理活动的中心是‘胃’”。故此,以脾胃为中心主要体现其“物质枢纽”之作用,以此区别于心为中心的“精神君主”之作用,前者偏向于指物质能量新陈代谢的系统,后者偏向于指意识情志调节控制的系统。这两种模型的相互竞争,最终选择以脾胃为中心的藏象模型,以心为中心的模型依然保留在《内经》中,形成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的局面。究其因,是数术之五行对五藏功能进行选择的结果。《周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舍其形器,崇尚道法,是古人典型的思维模式。故此曰:五藏之功能实为五行之属性,功能之藏府实为数术之藏府。 3.2 升降出入:以阴阳消长为核心的运动模式 《内经》之数术藏府,以脾胃为升降出入之枢纽,其核心为阴阳消长之运动,虽阴阳五行并论,而以脾胃阴阳二气之升降为重。《素问•六微旨大论》即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此本论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然而“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亦然也。人由天地元气所合而化生,气之升降出入主宰着人体整个生命活动。 天地流动(资料图) 对于《内经》数术藏府的阴阳升降变化运动,黄元御阐释得甚为得当,尽得《内经》之精神。其于《四圣心源·天人解》中曰:“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四象五行(资料图) 其文所表达的藏府图式,基本上是借《周易》中“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的生物和成物程序描画的。脾胃居于枢纽和核心地位,乃源于太极之祖气,为人身之中气,四藏生化皆藉其元气。此图式最能完美的表达出《内经》的数术藏府模型,堪称《内经》数术藏府观的最佳诠释。 (编辑:玄朴)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赵国惠 赵玛丽(Marie Audibert,法国),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