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无为”的许由何以与“有为”的尧帝相提并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吴信勤 参加讨论

    文/吴信勤
    尧舜为何信赖许由
    在道家学说中,许由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尧帝曾经想要把天下让给许由管理,其对许由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意思是说,尧自称见到了许由之后仿佛光明的日月都出来了自己还打着火把,及时雨已经落下来了自己还在挑水灌溉,这分明是不自量力的行为,因此他想要把天下君王的位置让给更有贤德的人。但许由却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自己的志向,并委婉拒绝了尧的请求,其曰:“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意思是说,鸟儿在树林中做巢也只不过是需要一根树枝,鼠类到大河里饮水也不过只想喝饱肚子,所以天下对于他这个不看重名利的人来说根本就没有用,自己更不会去做越俎代庖的事情。因为这一段相互谦让的故事,尧和许由皆被后世道家推崇为圣人。
    
    许由洗耳(资料图)
    所不同的是,尧乃是治世之人,史书中记载,他命羲和推演历法,由此四时成岁,并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同时还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以上传世功绩,使尧成为万世敬仰的先圣。相比之下,关于许由的记载则显得薄弱很多。书中只记载了许由不营世利、讲道义、守规矩,尧知其贤德欲禅让于许由,许由坚决不受而隐居山林,最后卒葬箕山之巅。因为这一拒受天下的行为,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许由不为功名所动的行为被庄子大加赞赏,认为他是真正达到了无己、无功、无名的圣人超脱境界,因此许由同样被后世道家尊为修行楷模。从个人的人生选择和真功实行来看,尧与许由两个人恰恰是道家有为与无为思想的具体体现。于是不禁要问,究竟是在何种思想的调和下,才能使无为的许由与有为的尧帝这两个看似完全相反的人物可以相提并论?
    
    尧舜禹(资料图)
    清和真人尹志平也曾问过丘祖同样的问题,曰:“尧舜功德巍巍,恭己治世,有为也。许由竟辞尧让,无意于世,无为也。何以并称为圣人?”丘祖的回答非常简单,曰:“有为、无为一而已,于道同也。”是说在有道者的眼中,不论是抛开世事于心性上下功夫的无为,还是广结善缘于功行上求造化的有为,二者其实是“共出一道”的。丘祖又训示说:“无为有为,本非二道,但顾其时之所用……变应随时、互为体用,其道则一也。”丘祖对有为与无为的解读,其实更像是太极中阴阳鱼的关系。阴阳本无所谓动静,只因“变应随时”,二者之间无我无彼,虽形态有异却又各不相离,共同围绕同一个中心运动,所以才能构成太极这一整体。若是不明白这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的道理,也就无法明白道之体用的基本关系了,于是只能沦落为是非执念,又何以能实现“道通为一”的修行境界呢!
    
    尹志平(资料图)
    许由的“无为”之道
    同样的问答,也发生在尹志平和其弟子郭志全身上。当时尹志平在义州通仙观命郭志全讲习《道德经》,当讲到《天下皆知章》时,郭志平针对“圣人处无为之事”一句评论说:“此非有为对待之无为,乃无为无所不为之无为也。”面对弟子玄之又玄的解读,清和真人补充说:“学道是主,万缘皆宾……一切功行,皆是求道之资,无有不可为者。惟不可有所着,一有所着,则失其正矣……为一切功行无恃着之心。”一切有为或是无为,最终归结于一个“心”字。心若被万物牵系,再大的功行也谈论不及修行二字。心外若无一物,湛湛青天照见的仍是自己的本来心性。全真派讲求的是性命双修、功行双修,一为自我命功,一为天下社稷,是把无为与有为完美结合到修行中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在于心不离道、大道自合我心。
    
    许由像(资料图)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此无情之运化,恰恰造就了众生有情之修真。故《道德经》三十七章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能调和有无的关键是“不欲”,所以才得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结论。此不欲,正是孙思邈在《福寿论》中提出的“圣人体其道而不为”的不妄动之常心。少却“非分”之念,一心行道天下,于有为中不动无为之本真,于无为处常怀有为之慈悲,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无为的许由可以与有为的尧帝相提并论了。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资料图)
    可怜的是,世人尚且连有无的一方面还做不好,却总是纷纷扰扰地去论断圣人修真,岂不是可笑。面对此情景,清和真人感叹说:“今之积累功行人甚多,然少有功成不居、为而不恃者”,“外事虽有万变,皆是虚动,然随而应之,吾之湛然真体未尝动也。”能保养住此“湛然真体”,也就保养了修道之“元和”,不论是有为还是无为,这本身反倒是需要堪破的色相,又怎可因此动摇了清静法身呢!
    道教一方面把老庄的无为思想作为圭臬,另一方面也以济世利人的功行为修真大要,有为与无为这两种思想其实在道教中从来都不是悖论。汉初黄老道家以无为思想治国,提倡罢黜兵戈使百姓休养生息,最终换来了文景之治的太平光景。后来唐王朝效法此举,由此也得到贞观、开元两大盛世。用无为思想来指导治国策略,这本身便是“有无相生”的典范。一者是向外求功行,一者是内求心性,当二者调和,便得出修道的大境界。
    (编辑:玄朴)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吴信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