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信振 每个人长大过程,似乎伴随的都是烦恼,供不完的房贷,节节飙升的汽油,越来越高的物价,似乎小时候需要的东西现在很容易得到却变得非常遥远,甚至根本不会因为那样的事情而再次升起一份愉悦。这似乎成了大家在现代社会的宿命。于是,很多人把矛头对着传统的文化,不停地去背诵,不停地去晦涩的挖掘,有的人从中有所收获,也有一些朋友疲惫不堪。 作为一名悟道者,我也曾经遇过这些困惑,正如五味瓶里的滋味酸甜苦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如何得到道学的启发? 临近中秋,不免会有所感怀。于是,我尝试从古人悟道的角度,去体会天人之间的道学味道,与各位朋友一起分享。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资料图:来源网络) 在收获的季节体悟中和 在中国的道学阴阳哲学中,一年四季具有这样的特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秋天为什么是收呢?因为所有一切的天地成果,都会在秋天这个季节长成后,逐渐用最强的力量长到最好,直到可以收取为用。这个时候按道学的卦象就是太阳转少阴的阶段。所以秋天特别多水果,特别多粮食。这样,一年当中,按照季节气候的划分,秋天具有硕果累累的含义。 秋天具有硕果累累的含义(资料图:来源网络) 但是,中国人在收成的感受和国外的世界有着极大的区别。我们不像西班牙有西红柿节,在节日上,大家拿着果实,互相砸向对方,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最后还要清洗整个城市。 很多人喜欢把这种特点归结为中华民族内敛,其实不放纵,是懂事的体现。华夏祖先早已留下重要的经验告诉后人,当你拥有时候,要敬畏天地的施于,不要得意忘形,平静地面对“得到”,因为消费完了就是一种“失去”。 中华民族就在这种中和之道里,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不经不觉地日用而不知。什么叫“中和”,“中”是意味着某些事情或情况所处的位置与状态,相对而言不偏不倚;“和”就是当这些事情或情况处于“中”的时候,能够和谐圆融。 一边是成长,一边是消逝 春天,阴阳而言是少阳,代表着希望的开始。 夏天,阴阳而言是太阳,代表着积极的成长。 秋天,阴阳而言是少阴,代表着收获的成熟。 冬天,阴阳而言是太阴,代表着衰败的消逝。 春夏秋冬,生生不息(资料图:来源网络) 秋天刚好是在成长与消逝之间,从阳的角度,我们可以感觉到秋天应该是值得喜悦的季节,从阴的角度,我们可以很快察觉到消逝的难过也离我们不远了。所以,当人处在秋天的时候,是代表中间的阶段,回望过去的夏天,那是多么青春朝阳的记忆,展望未来的冬天,那是多么耗散完毕的凋零。 中和之道背后的人生智慧——珍惜当下 秋天是在夏冬的中间,仲秋(每天秋季第二个月称为仲秋)当月是秋天的中间,八月十五是仲秋的中间,所以中秋节是有着古人关于道学文化体会的,它象征的是每年夏冬之间最“中和”的一天。 中和,中国的传统智慧(资料图:来源网络) 因此不难理解,中秋节从古至今都被赋予了特殊的道学情怀的,这一天的过去代表奋发向上的迸发,这一天的未来代表自然衰败的消亡。 全年最特殊的月圆之夜,中华民族千年来将它作为团圆美满的日子,它解释了这种中和之道背后的人生智慧——珍惜当下。它代表着,我们应该感谢过去的付出得到回馈;它代表着,我们应该坦然面对被弱化的到来。所以,在当下其实是包含着两种情怀,那就是“得与失”。 因为秋天,是收获的成熟,所以,当我们的人生处于秋天的时候,才最有能量去感知什么叫“得失”。一个人在进取的过程中,大多数经历了磨砺,然后才会得到。当得到之后,由于来之不易而不加珍惜,所以失去也是在普遍不过的事情。成熟阶段的人,高度和谐地统一着这两种情怀,维护着当下的成果。 中秋节文化中的矛盾与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关于中秋节的文化有一个非常矛盾又统一的情况,比如(此处谨以民间传说做阐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按现在的话说,后羿是非常神奇的男神,嫦娥是非常美丽的女神,月宫是非常神奇的地方,嫦娥奔月后却以独自在月宫作为结局,当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景、物件都非常神奇,但是最后的结果却非常遗憾。 由于中华民族有着这种深刻的道学血液,也注定会诞生许多独一无二的灿烂文化。其中苏东坡非常有名的那首立足中秋节的诗词,就深刻地体现出我们几千年的智慧特性,他用神奇的笔触告诉世人,中秋节佳节,既是矛盾的,也是合理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资料图:来源网络) “天上宫厥”,“乘风可归”,“琼楼玉宇”。这些是最好的景象。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与人一样,无论景象再好,都无法避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同在。 扪心自问,珍惜当下无烦恼 每年,我们将最丰硕的当季食物,祭拜月神。也许,我们可以暂时放下任何关于宗教信仰气息的内容,不妨扪心自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一、自己是否体会中秋团圆的日子,把最美好的心情赋予身边的人? 二、自己是否想过,感恩有太多人在成长路上给予我们很多正能量? 三、是否想过,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前,应该尽可能地给予他人更多,少一些遗憾? 这三个问题的反省,加上你我之间共同对中秋节的道学体悟,不难发现,其实很多人屏蔽了对过去的敬谢,对当下的漠视,对未来的知足。于是,烦恼永无止境,生生不息。 其实,当我们“举头望明月”的时候,应该明白,成长与烦恼并非必然,只是大家都不愿意在当下停下来珍惜人生,才会觉得“疑是地上霜”。 (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 黄信振道长,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