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道医节气养生要旨:秋分,季节性咳嗽怎么破?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李博成 参加讨论

    文/李博成
    
    “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资料图)
    “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分正值立秋至立冬的九十天之中,平分秋季。《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太阳黄经180度,昼夜几乎相等。从这天起,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或登高赏月,或食蟹赏菊,都能使人身心愉悦、心旷神怡。(资料图)
    “自古言秋悲寂寥”?
    全国大部分地区这时的气候以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为主要特征。而自然界却逐渐呈现出万物凋零、一片凄凉的景象,这容易使人产生“悲秋”之伤感。所以此时节最适宜的运动莫过于登高远望,亲近自然。另外唐代诗人贾岛在《夜喜贺兰三见访》写道:“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秋风徐徐,月明星稀,正是赏月、望月的最佳时机。秋意正酣之时,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与亲朋好友饮些自酿的桂花酒,或登高赏月,或食蟹赏菊,都能使人身心愉悦、心旷神怡。
    
    此时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阳寒水。(资料图)
    防寒防外感当是第一要务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秋分正值五气(2016年9月23日——11月21日)之始。此时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阳寒水。五行之中,金生水,虽然主客相生为顺,但此时已是九月下旬,气温渐渐降低,太阳寒水之时,寒多、水多,加之下半年厥阴风木司天,风多。一些地区会出现气候寒冷、多雨少风的情况。因此防寒防外感当是第一要务。雨水一多,衣被、房屋阴冷潮湿者会感到特别不适,老人、阳虚体质者、风湿疾病患者,这个时候要注意:有太阳时,不妨多晒晒太阳,没太阳时,合理应用各种现代化家用电器,控制房间的温度湿度——不要误认为中医养生就是吃各种补品、或空调什么的都不是好东西,合理运用这些家用电器还可能是当代最好用的养生防病手段。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道医学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医学传灯》说:“燥金司令,所起之风,全是一团燥烈之气,干而不润……凡有身热咳嗽……无不起于干燥。”《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到最后,又是在秋季咳血而亡。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秋季咳嗽,大多属风燥伤肺证,其症可见干咳,少痰,喉痒咽痛,唇鼻干燥等,舌质红干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用药应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之品为主,如桑叶,浙贝母,芦根,白茅根,杏仁,紫菀,甘草等。
    
    人体经过阳气宣发旺盛的夏季,部分脏腑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资料图)
    “春困秋乏”有何解?
    俗话说“春困秋乏”。人体经过阳气宣发旺盛的夏季,部分脏腑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在迎来凉爽宜人的秋季后,由阳入阴,机体进入一个周期性休整期,负担缓解,但身体仍会感觉疲惫,这就是“秋乏”,属于人体自然生理反应。但精神状态不佳,终会影响工作和生活,所以不乏许多保健品都高举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的大旗。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在唐代即享盛誉,又见于现下市场的时令保健饮品:三勒浆。古籍中载:本月“宜合三勒浆,非此月则不佳矣。”
    古人时令保健饮品:三勒浆
    药材:诃梨勒、庵摩勒、毗梨勒各150克
    制法:将上三味(连同核一起使用)捣碎,如麻豆大小。用蜂蜜1200克,纯净水2400克,把蜂蜜与水调和煮熟,投入瓮中,放入药物,再煮熟搅拌,用几层纸密封。三四天后打开,再搅拌。用干净的帛棉吸祛多余水分,等待充分发酵后即可停止,密封坛口,放置在阴凉通风处,等候30天即成。
    功效:诃梨勒味苦、甘,主治冷气、心腹胀满;庵摩勒味苦甘、寒,有生津解毒的功效;毗梨勒味苦、寒,功效同庵摩勒,主治风虚热气。三种药物经加工制成三勒浆味至甘美,饮之消食下气,具有抗疲劳、调节免疫和耐缺氧的保健功能。
    这一时节还是以抗燥为主,不宜食用生蒜、胡荽、芹菜、鸡肉、獐肉、生蜜等,这些食材在这时食用容易损气伤神。在平日里可多食用一些酸味的食物,酸能生津,润养肺阴,如酸梅汤、龟苓膏以及百合、银耳、莲子诸物,都能防肺燥。(编辑:孟淅)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李博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