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华北民间道士与法事》——不多见的中国北方民间信仰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仪式音乐中心 仪式音乐中心 参加讨论

    不能将研究南方道教的模式与术语轻易用在北方民间道教上
    对于不能将源于东南一隅道教研究的模式与术语轻易用在描述与研究北方民间道教上这一点,本人深表赞同。但我想进一步提出的是,这种“南方相对一统”与“北方殊区异俗”反差强烈的现象,是否可以做更多的思考?
    例如以“钟书”所展现的华北地区民间道教及其法事来看,区域、类型之间所以形成较大的差异,是否仅为地域不同,习俗有别的体现?或者说,它仅仅是北方“道教信仰区域/民间化”的结果吗?是否可能还存在着另一个与之共同存在、发生作用的“民间/区域信仰的道教化”过程?
    如“钟书”中提出在他所研究的对象中,为何宫观仪式向伙居团体的仪式知识传授十分普遍,但对这些仪式的增补现象却大部分局限在冀中地区的仪式性乐社当中(Jones2010:210)这一问题。
    “钟书”里已经注意到这一地区是民间宗教(或者如李世瑜等所用的名称:“秘密宗教”)的重地(Jones2010:117),亦有历史研究指出早在清代,秘密宗教就与道教有密切关系(邱丽娟2004)。李世瑜更在20世纪5、60年代调查天津市红阳教活动时指出“过去红阳教的佛事并不带音乐……在二三十年前(约20世纪2、30年代,笔者注)为了仿照和尚、道士的念经方法,从市内北极寺请来了一位和尚,传给他们配用笙、管、笛、镲、钹、云锣、铛子、星子等乐器,从此以后,他们的佛事在形式上就与佛、道一样了”(李世瑜2007:119)。
    
    仪式技能学自宫观寺庙的音乐会(资料图:图源网络)
    此外就冀中的仪式乐社“音乐会”的人员名称来看,其主事者称“香头”或“香首”。“钟书”亦已指出这一名称和李慰祖研究过的一类民间信仰执仪人名称相同(Jones2010:119)。此外华北地区庙会常见的朝顶进香组织:“香会”的总负责人“引善都管”在北京地区亦称“香首”(隋少甫、王作楫2004:7)。虽然“钟书”认为“香头”只是这一地区的一般称谓,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据他研究仪式技能均学自宫观寺庙的音乐会,没有将自己的会首冠以道、佛名称,而是和本区域其它民间信仰形式的执仪人名称相同。
    另据当代民俗学者对河北地区“顶香行好”信仰形式的研究,出于种种原因,该类信仰者往往有攀附,甚至加入道教组织的现象(岳永逸2010:105,华智亚2013:79)。
    所谓根砥,并非庙堂之高的经典可以囊括
    以上种种,虽然不能直接证明“钟书”所提出的问题,但至少可以作为一条线索提示我们:一种在某类事物中显得异质性很强的现象,或许是因为它们形似而源异。
    与此相似的还有书中提到的“阴阳”这一称谓。根据历史学界的研究,元明时期,“阴阳生”及相关的“阴阳学”已被纳入到政府编制当中,作为政府官员,其职责多与地方祭祀活动的择日、看日等相关(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2009:38)。虽然作为执仪人的当代晋北地区的“阴阳”已与之有较明显的差异,但调查中他们“一看二念三吹打”排序(Jones2010:36)所隐含的价值观念,以及吴凡著作中提及20世纪50年代以前当地尚有阴阳“行会”,并组织对阴阳及学徒的考核、等级划分(吴凡2007:101)等等,都提醒我们这一地方性称呼的背后,或许曾有过职业、组织的合流现象。
    不论旁人如何诠释现象背后的性质,“钟书”的初衷:揭示华北地区丰富多样,生机勃勃的民间信仰生态已经顺利达成。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根砥全在道教”(转葛兆光1987:11)。以我陋见,所谓根砥,并非庙堂之高的经典可以囊括;生生不息的吾土吾民,更可见其活的精神。
    
    生生不息的吾土吾民,更可见其活的精神(资料图: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 2009《“民间”何在 谁之“信仰”》[C],北京:中华书局。
    葛兆光 1987《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顾颉刚 1928《妙峰山》[A],载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005-1146。
    华智亚 2013《龙牌会:一个冀中南村落中的民间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景蔚岗 2005《中国传统笙管乐申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Jones,Stephen(钟思第) 2010.In Search of Folk Daoists of North China. UK:Ashgate.
    ——2012《华北民间道士与法事》[J],《中国音乐学》I:5-13。
    李来璋 1994《东北鼓吹乐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李世瑜 2007《社会历史学文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李慰祖 2011(1948)《四大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路遥等 2012《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邱丽娟 2004《清代民间秘密宗教中的道士——以红阳教与一炷香教为例》[J],《国立台南大学南大学报》Ⅱ:1-21。
    隋少甫、王作楫 2004《京都香会话春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吴凡 2007《阴阳鼓匠——在秩序的空间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薛艺兵 2003《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杨晓 2011《英语学界中国信仰仪式音乐研究——以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为例》[J],《世界宗教文化》Ⅴ:57-63。
    岳永逸 2010《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M],北京:三联书店.
    张振涛
    2002《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妙眼)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 仪式音乐中心 微信公众号。此文原载于2015年《大音》第十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