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苇 近现代以来道教发展面临许多困境,首当其冲的可算是现代学术对道教信仰的歪曲和解构——即以历史考据、理性分析的方法来肢解道教作为一个宗教的整体性,将有机完整的信仰体系归结为人为制造的、历史的产物,使其丧失合理性、合法性、神圣性。 三清天尊(资料图) 其中较为典型有如下几点:一,割裂道家和道教,将道家视为哲学学派,将道教视为迷信集合体或视为对老庄的歪曲利用;二,将“肉身不死”界定为道教的修行目标,进而视道教的追求为虚妄;三,认为道教杂而多端,内部混乱,方术猖獗。 以上几点,从历史、学术的角度来说,确实持之有故,但也不免存在一些误读。而在道教信仰的立场,则显然不能接受。道教界如何回应这几点挑战,如何表明自身立场,就成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而实际上,闵智亭道长《道教仪范》一书“前言”中就对以上问题,从道教信仰的角度作出了回应,值得道教内外及学术界认真对待。 人们谈论的任何宗教,其根本信仰大都有文有据可查,基督教有《信经》,伊斯兰教有“六信”,佛教有“四谛三法印”,这都足以让人知道其立言宗旨。唯独道教似乎缺少一个能让人一目了然的“信经”式文献,如此一来,对道教的认知就不免陷入各执一端的局面。如果能了解一下道教的自我定位,显然有益于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道教”。 其编撰的《道教仪范》是当前道教界常用的入门书籍。闵道长是一位颇有远见卓识的道门领袖,这一点从其《仪范》的“前言”即可见一斑,其开篇云: “道教有一体二用之行,一体者,道。二用者,一行宗旨用,一行宗教用。宗旨,为老、庄哲学思想。宗教,为祈祷、斋醮、威仪。宗为之本,宗旨者,本老子清静无为之旨,直达于常清常静、不生不灭而后已。宗教者,发于汉初张子房会四皓访赤松,校注《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张良祖师圣号为:校经主宰天枢上相天尊),其九世孙张道陵受太上秘箓、真文宝符,阐教演法,普度众生,自祖天师创教,至金、元时代演出“全真”教旨。” 在这段文字里,闵道长首先反驳了将道家和道教割裂的做法,指出无论道家还是道教,都是以“道”为其“体”的,“道”是道家道教的根本所在,二者的一切理论、活动都围绕“道”展开。道家是以“道”为“宗旨”、目的,要以“道”来理身理国;道教讲如何修道、传道、行道,是为达成、传扬这“宗旨”的手段、方法(教之为教,意在阐发、实现其宗旨)。如果一定要区分二者,那也只是目标和寻求目标的路径之间的差异,可以说道家是目标,道教是方法路径,目标与路径固然有别,但无路径也就无法达到目的。 其次,闵道长指明了道教修行的根本原则和目标——是“本老子清静无为之旨,直达于常清常静、不生不灭而后已”。这也就意味着,道教修行的追求在“得道”,其修道的法则是“清静无为”,其最终的证果是“不生不灭”,超脱于生死变幻,与道合真。这就不同于社会上以道教追求肉身不死为虚妄的看法,将道教的修行目标拉回到道家的超越性维度。 其实不仅闵道长的观点是这样,著名正一高道陈莲笙大师也持相同的看法。陈大师在其《道教常识问答》中反复指出:“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教的全部内容都从一个“道”字“生发”出来。道教的基本经典只有一部,就是《道德经》,道教的经籍主要是阐发《道德经》的义理并用于指导宗教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