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简析《道教仪范前言》及其重要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行苇 参加讨论

    五乘教法:判教与统归于道
    针对大众误会道教杂而多端、迷信泛滥的情况,闵道长也指出道教自有其内在的合理解构,其云:
    

道教日用分有五乘之法:一曰宗,二曰教,三曰律,四曰法,五曰科。宗者,万缘定息,一念不起,坐而待成是也。此实不易行。教者,垂像教化,讲究解释,假此以得开悟也。律者,从方丈,守律坛,演三坛大戒,生慧而登真也。法者,正一符箓是也。科者,常行课诵,祈禳忏悔,济生度死道场是也。五乘之法皆有规范仪注,是以道人欲证道登真,必先依规矩范围身心,行持不懈,自然体道合真,马灵祖云:“何劳妙手图吾像,但愿君心合我心”,道不远人,总在自己行持不懈耳。
    
    斋醮科仪(资料图)
    

在这段文字中,闵道长指出,围绕“道”这一核心,道教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类、五种法门:
    一者宗,实际上就是清静无为之道,类似于历史上祖师大德所说的上乘丹法(如李道纯祖师所言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道),同时闵道长也指出,此法对根基要求甚高,非常人所能行。
    二者教,即通过宗教活动,讲经说法,传教布道,使修道者及信士明了修行之理,循序渐进,最终达到开悟之境,这是宗教界最常见最常用的手法,也是最适合现实的路径。
    三是传授戒律,通过清规戒律的约束,威仪细行的锻炼,达到熄灭妄想,磨练尘心的目的,这也是历代道门高度重视戒律及全真开演三坛大戒的缘由所在。(有人认为全真教传戒是受他教影响,其实不然。翻阅隋唐时代的道教经籍可以发现,当时凡传授经箓,均配备有相应戒律传授,且道教传戒制度的完备远远早于全真教的创立,全真三坛大戒反而可视为对过往戒律的删繁就简。)
    四是符箓,此为今日正一道所最常用。然而考其实质,一在与鬼神感格,二在个人内炼修持,三在济世利人,历代祖师皆有明训,其宗旨依然不脱离修道、弘道。可惜现实中不免滥用,加上某些影视作品的渲染,导致被世人视为装神弄鬼,对道教的社会形象颇有不利之处,这是今后教界需要加以辩白和约束的。
    

五是斋醮科仪,在今日来看,似乎念经做道场就是吹吹打打,唱唱跳跳,犹如唱大戏。然考诸经典与史料,斋科一门也为修道、阐教而开。陆修静天师《洞玄灵宝斋说光烛罚灯祝愿仪》有云:“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语两舌,故课之以课诵;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即斋醮科仪能够清静三业,都摄六根,使行者归于清静。《玄门早晚功课经》更指出,经忏不仅有内修之效,也是积功累德之法,其云:“经之为经,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经明则道契于内,法验则术彰于外。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有。”由此可见祖师所谓“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的深意。
    
    符箓(资料图)
    

综上而言,闵道长将道教划为五乘法门,实则将道教全部内容统摄于“修道、弘道”这一体,从而表明道教并非杂而多端,而是有章可据、有法可循的。且不论哪一门教法,只要遵循仪轨,虔诚行持不怠,皆能殊途同归,收证道超脱之果。
    

此外,闵道长的五乘之说其背后也暗含着对道教如何适应现实的思考:其宗者实为上乘法门,适合大根器者;教则在当今最为通途;戒律重于外在约束,适合于修道之士,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符箓、科教二门在今日社会则宜作为“教”之辅助手段。
    
    道教超度法会(资料图)
    结语
    

如前所述,今日道教面临许多现实的冲击,如何回应现实的责难和解构,为自身的存在发展提出合法性(“合法性”指从理论上说明自身的合理性)的论证,并厘清社会上的各种误解,实为当务之急。而闵道长的这篇文章,简明扼要的做出了回应,对当前常见的几种理论挑战都做出了道教立场的回答,既有利于道教界内部话语的统一、信仰的坚固和共融,也为道教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启发,这是值得教界重视的(参考陈莲笙大师的着作,可以发现二位大德的论述颇可以相互发明,都是为维护道教信仰的完整性、神圣性,思索未来发展而努力),同时作为一篇介绍道教自己如何看待自身的文章,也为教外人士了解道教、减少误读提供了帮助。
    (编辑:玄朴)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行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