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华 茶果宴饮表现简廉的品行 茶的简约特性能养出清廉风气。《晋书•桓温列传》谈到桓温时说他在任扬州牧时,“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晋中兴书》记吴兴太守陆纳以茶待客,谢安前来拜访,陆纳只设茶、果招待谢安,不料其侄儿觉得太简单了,很丢面儿,就私自陈上盛馔来款待贵客。客人走了之后,陆纳痛杖侄儿四十下,说:“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崇尚俭朴以其可以与清操相匹,用茶果宴饮表现简廉的品行,是茶具有了简德之性的开始。与茶被发现就具有“得荼解毒”的功效一如。直接简单有效。视同我们的初心的赤裸广大无垠,以自身原本存在的状态来呈现自己。 以茶为祭 一杯茶中照见三清净 南朝的陶弘景《杂录》里记载道人昙济于八公山设茶待客。《南齐书》中记录了齐武帝一道诏谕:“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为祭在那个时代就能出现很难得。 茶叶不是金贵的东西,并非达官贵人才能独享。用茶叶祭祀自然也不是皇室的专利,可以想像的是,当时在南京,上到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流行”用清香芬芳的茶饮来祭祀去除了奢侈。正是帝王的推行使得茶强化了节俭的象征意义。 看来无论是入世的帝王还是出世的道人是否洁净的开关全由他本人掌握。我们自己在社会化的学习中不是因为社会环境让我们初心不净,而是我们自己是否愿意节俭,这把钥匙始终拿在自己手中,净染自主。 从一杯茶中照见三清净:行为的对境、行为的本身、行为的执行者。以期达到自身纯正而直至死亡。故老子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茶性俭 懂茶当“扬长避短” 关剑平先生在研究茶的精神时,依据《说文解字》释“俭,约也”。提出陆羽更看重的应该是具有约束,尤其是自我约束的能力和觉悟的人。这样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能够自律克己的人。他会将“茶性俭”与能够自律的人联系在一起,也是陆羽将饮茶这样一种日常生活内容明确提升到精神层面的一个标志,中国古代茶精神文化至此得以确立。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就有了精行俭德,清白纯正的君子形象。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就说,将“龙团凤饼,烹点之妙......可谓盛世之清尚也。”明代的朱元璋干脆去繁成简把龙团凤饼罢废,使叶茶瀹泡法成为饮茶主流,简捷方便。回归了茶的简单却干了一件着实不简单的事。扬了茶的长处,断了它向“奢”发展的短处。 非常象王凤仪“说”病那么智慧。王说:找人优点是“聚灵”,看人缺点是“收脏”。“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脏”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优点,就算“恶”人,也有优点,正面找不着,可以从反面找;所以,找人优点,胜服“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苦恼!这就从心底洗刷了污染。才能让初心保鲜,心性茁壮,达到净洁、完全觉醒、没有任何遮盖的空灵阔境。 以物比德 茶性关照人心 陆羽《茶经·一之源》提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被视为中国古代“茶德”说的开篇。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的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的山。而茶之性味寒简约,人之行精行俭德,正是孔子君子“比德”思想的茶解。有这种以物比德的哲学思想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茶就像一根连接自然与我们的通道,把爱、欢喜与净心的力量不断的流向每个人的心间。 喝茶会带来与人生有关的四个意义: 1.净心,茶汤洗涤人心使之干净。2.宽容,喝茶的整个过程是由点点滴滴细节构成,每个点安顿妥贴了,我们的心就变得从容宽广了。3.当下,泡茶实质是人生的过程在当下的流程。握住当下就把控住整个人生4.纯正,茶汤的优劣评审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纯正。天天喝着纯正茶就不会有“东邪西毒”的侵害,自己在茶的帮助下就会回到一个很单纯的状态,心洗净了。于是我们就会自觉进行修身养性。让大脑安静下来。 喝茶会让我们有四种善举 1、"善用语言"。不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不帮其他人和自己做对;2、"不主观臆断",让意志获得自由,重获信念的力量;3、"不妄作假设"有意识地看清真相,按原本的样子看待事物;4、"始终竭尽全力"采取行动并做你喜欢的事。经常练习,我们的生命故事便会改变。 一切关乎内在的自己何去何从。自然界中处处都是能量,如果你需要,用心联结、接着取用即可。(编辑:行云)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姚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