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昆山道教 “朝白塔”经久不衰 从历代县志风俗卷看,与其他江南市镇一样,历史上的昆山是一座“信巫鬼、重淫祀”的城市,每年举行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风俗活动三十余场,而在众多地方风俗之中,“朝白塔”则以一种独特的风俗形式被保留至今。“朝白塔”风俗是旧时昆山的一大游事,每年农历八月十八,乡民百姓纷纷在昆山东门外的青阳港观潮,而这项传统风俗又与玉柱塔、龙王庙产生了微妙关系,时至今日,“朝白塔”已然从地方风俗演变为庙会活动。 海宁观潮(资料图) 一般来说,观潮风俗起源于汉代,兴盛于两宋,南宋开始人们便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观潮节”。陈果夫在《中华风俗历》中说:“近代八月十八,海宁观潮,已经成为浙中一带的习俗,而且通称此日为潮生日或者潮头生日……如松江在浦口观潮,常熟在釜山观潮,昆山在新洋港观潮,太仓在张泾观潮,璜泾在清殿或钱泾口观潮,平湖在乍浦观潮等等,都是如此。” 大潮为何形成? 那么,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自然原因,通常认为,潮汐现象是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而形成的,每年八月十五日前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几乎在一直线上,此时引力最大,潮汐最强,而且东部沿海城市在夏秋两季东南风偏多,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海潮进入狭窄的河道后潮水上涨,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大潮。同样的,昆山新洋港(青阳港)大潮亦是类似成因,唯一不同的是潮水自浏河口进浏河后便一路向西流入昆山境内,潮势虽不远及钱塘江大潮,却足以令人狂欢不已,观者如潮。 其次是人为因素,青阳港大潮虽然是一个自然现象,但与人类活动仍有紧密联系。江南的河道大多属于淤泥质,如果长期不疏浚便无法疏泄太湖之水,因此对河流的疏浚成为了江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北宋以后,昆山县令加大了对河道的整治力度,到南宋绍兴年间开始出现了海潮,正如方志记载:“昆山虽近江海,自古无潮汐。绍兴中,始有潮至于县郭。”可惜的是,随着海岸线日渐东移,内河航道逐渐淤塞,潮水不复再来。 潮汐(资料图) 综上可知,昆山青阳港大潮起始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结束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但其风俗却以庙会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潮过夷亭出状元” 绍兴以后,乡民百姓始终沿袭着“西津观潮”的传统风俗,据淳祐《玉峰志》记载:“八月望,西津观潮,官设酤于问潮馆,彩旗迎潮,观者如堵。”在祭祀活动十分兴盛的宋朝,当时的观潮风俗已经展现出“设酤于馆,彩旗迎潮”的地方特色。那时的观潮风俗,除其本身潮水的蔚为壮观、气势磅礴外,还附加着一件极具神秘的事件——“潮过夷亭出状元”。 淳熙年间,一位道人留下了这段谶语,侍御史李衡亲耳听闻后非常惊异便上报给昆山县令叶子强,于是,叶知县在丽泽门外驷马桥西建造了一座“问潮馆”,并把这段谶语刻在馆内,“至是,潮忽大涌,远过夷亭,明年甲辰科,卫泾大魁天下”。自此以后,问潮馆经多次修建。 一位道人留下“潮过夷亭出状元”的谶语(资料图) 史载:淳祐十年,知县项公泽修。明景泰三年,知县吴昭复修。弘治初,潮复连岁维亭,于是毛文简、朱恭靖、顾文康连次大魁,有五科三状元之验。嘉靖二十二年,知县宋伊复鼎新之。 明代吴县进士黄暐总结了多个“潮过夷亭出状元”的例子,他在《蓬窗类记·科第纪》认为:只要每次潮水到达夷亭,苏州便能出状元。正是因为如此灵验的事件,所以在每次乡试之时,县令都会摆酒设宴为参加应试的学子践行,期望昆山学子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总之,气势磅礴的青阳港大潮与“潮过夷亭出状元”的神奇事件,使得昆山乡民每逢八月十八都要参加“西津观潮”活动,而这种群体性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观赏壮观的自然景象,在某种程度上说,它还包含着古代平民百姓对科举的向往和推崇,希望借此灵验传说实现自身的科举之梦。(编辑:妙眼)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 企鹅号“昆山道教”。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