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世间最浪漫的相遇与最美的际遇都莫过于此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孟淅 参加讨论

    文/孟淅
    在中国,古往今来将美与浪漫主义情怀阐释到极致、发挥到极致、影响到极致的唯有道教,以及那些有道之士。
    一、无与伦比的浪漫情怀
    1.谁说“不敢为天下先”
    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宗教都在解决人们死了之后去哪儿的问题时,唯有道教在千年之前就冲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去——长生久视。源于人之存在的有限性,源于人之企盼生命存在的无限性,这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这是对生命本源和死亡价值的探索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这更是科学探索的终极目标之一。
    
    唯有道教在千年之前就冲着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去——长生久视。(资料图)
    宗教是人类“对于人以外的力量之信仰”,使之相信这种力量能够对人或社会产生影响、改变其命运。故而作为形而上的工具,我们通常用其面对人类最大的恐惧、解决最大的疑惑——生死(浅层次)及生命的起源与去向(深层次)问题。因此向死而生即是万物的宿命,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由生而长、由盛而衰、由衰而死的生命规律便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客观公平的“公道”,这是人类社会的共识,也是道教核心“道(宇宙规律)”的体现。可道教还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还讲“长生久视”、“白日飞升”、“得道成仙”等等,让人们立足当下于今生今世就能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这是在逆天吗?简直太浪漫了吧!道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阐述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及规律;可不同的是道教在阐述了“道(宇宙规律)”以后还教你如何从掌握规律到改变规律,这种改变不是“倔强”的与众不同、更不是荒诞的突发奇想,而是对生命本质各层面(身、心、灵。)孜孜以求得升华的证道与实践。
    2.人一定要死吗?
    不错,道教没有仅仅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而博人眼球,她是从理论体系、实践(修行)方法一以贯之的提出目标并付诸行动的。丹道功法、医学数术等等为此创造了无比壮阔的生态空间。抛开宗教说法,即使今天的人类依然无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但就理论而言道教的“浪漫情怀”并非是虚妄的,因为每一个人的自然生命都没有必死的理由;所以生命科学对此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因为每一个人的自然生命都没有必死的理由。(资料图)
    道教之无与伦比的浪漫情怀,道教之有始以来为人与天地宇宙“合于道”进而得到升华的匠心独运,在千年前就提出了人类终极关怀的发展目标,且以历代高道大德前赴后继的努力实践,向生而生,挑战甚至藐视万物本不可逆的规律——死亡得自信和雄心壮志令人深深折服!
    二、“自圆其说”的承上启下
    1.有道之士是指道士或道教徒吗?
    唯有简述了道教无与伦比的浪漫,才能回归到人、回归到有道之士“只可自怡悦”的美上来,进而“自圆其说”的关照本文题目,凭什么讲“若说世上最美的相遇,莫过于您的身边有位有道之士”;我为何不说“若说世上最美的相遇,莫过于您的身边有位道士或道教徒呢”?
    
    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范畴——“意境”说,受道之思想影响最为深刻!(资料图)
    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范畴——“意境”说,受道之思想影响最为深刻!何谓意境?即指在思想、文学、艺术乃至生活日常中人们抒情性地表达呈现出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意境空间;这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它完全符合大道“有无相生、虚实相形”的特性;如书画艺术中的丹青留白,如诗词意蕴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又如人事往来中的点到为止等等。因而,国人乃至今日的审美意趣依旧或多或少存有“道”所赋予美的内涵及审美的方式、方法;这是中国人关于美的传统,更是一种传承;所以有道之士所指是谁不言而明——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
    2.多余但必要说的话
    走近道、走近道教,不仅要“忆往昔”,更要“看今朝”;不仅要看“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教理教义,更要务实到“问渠哪得清如许”的道长、道教徒及对道文化感兴趣并践行于自己生活中的这群人里去,方能相对的窥得全貌。从文化的角度深入:文化说通俗一点,即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人与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即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文化的差异,大到群体诸如民族、地区、国家皆是如此;相对而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所以不同文化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差异之别;人类社会有共同经历的文明时期,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却也有多元共存的文化,如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那么道文化浸润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何特殊呢?
    
    :“道中有道,教中有教”(资料图)
    龚鹏程先生在其《道教新论》一书中谈及道教用了八个字概括:“道中有道,教中有教”,因道教自身的包容性(多元)使得其在历史发展中不同派别及其各自思想的融合与碰撞中造就了道教的多样性;“道中有道,教中有教”即指方仙道、黄老道、正一道、全真道等各有各的侧重,如有的侧重哲学思想,有的侧重练丹,有的侧重符箓等;而就在这单个派别中又各有所好,如炼丹就有内丹、外丹之分。在谈及道教历史上的发展时龚鹏程先生又引用了“法由圣显,道济人弘”来论述,这又体现了道作为核心义理至高至上的统一性,也就是说无论大家如何地“各行其道”,总归还是在“替天行道”,按照大道运行的规律而合乎于道,否则优胜劣汰。将二者合一来看,这不正是人类社会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体现吗?
    三、有道之士懂得“只可自怡悦”的美
    1.道以何为美?
    所以要让不了解道教的人对其有所了解,若不作上述多余但必要的话,实非易事。道教作为宗教组织的生态如此,道教徒或那些慕道者亦如此。大家在道的取舍上各有所好、各言其道、各行其是,多元化趋势使得道教自古以来并非单以宗教形式传播、影响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她辐射面较广、穿透力极强的以“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的三个不同层面的境界浸润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这也正应了那句“百姓日用而不知”。道以真(非人为的客观实在)为美,以善(无为——尊重就是善,利益也是善——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与之争)为美,以自然为美,以尊重为美,以济世为美,以节俭为美,以简单为美,以朴素为美,以慈悲为美,以不争为美,以谦恭为美,以退让为美;其美之美皆中华文化之所共美,浪漫而朴素、善良而多趣,真挚而灵动。
    
    浪漫而朴素、善良而多趣,真挚而灵动。(资料图)
    2.有道之士以何为美
    但与西方以具象、写实为主的审美意趣不同的是,中国传统美学更侧重“虚境”给予人“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的审美意趣。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美学不切实际、甚至论及“自怡悦”是人性自私的表现云云,因为可共享的美是建立于大众对美共同的认可之上,这是共性的体现,这是普世之美;而每个人对美的领悟与感受又因人而异,故而有道之士的美更多体现在其个性的美上,体现在精神自由的选择及对个人生命思想充分的尊重与认可。
    于是乎,从《道德经》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到《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从李白的“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到白玉蟾祖师的“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凡尘桃李花”;大道之美、之浪漫无不由内而寻、由内而生、由内而外表后“以道莅天下”。道教及有道之士之浪漫在于对生命以不同方式(由人到仙)亘古长存的渴盼,之美于对个体生命灵魂充分的尊重与认可。(编辑:元初)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孟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