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明 武当山最早的宫观与五条龙有关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就是民族徽章和族群标志。五龙之说开始于东汉,各地都有,或遇岁旱,设五方龙像以祈祷之,故曰五龙。五龙宫是有历史记载以来武当山最早由官方修建的道观。那是在唐朝贞观年间,天下大旱,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祈雨,唯独均州守刺史姚简在武当山祈雨成功。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五龙图 资料图 据说,那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朝廷下令天下各州郡到所在名山大川祈雨。姚简一人独自跋山涉水到现在五龙宫所处位置,途中,他遇到五位白面书生,问他为什么这么辛苦?姚回答说是为了天下苍生解除旱情,五位书生请他返转,不一会就会有雨。果然,普降甘霖,大雨浇灌了山川大地。原来是五气龙君化身为书生,下到凡间为百姓造福。这段优美的传说是中国固有的东南西北中方位观念和龙王司雨职能叠加的美好故事,也是教化官员要下定决心为黎民服务的哲理诗。 我曾多次从丹江口市六里坪蒿口村到五龙宫考察,有一次从五龙宫徒步走到南岩宫。这片区域人迹罕至,山花怒放,百鸟争鸣,好一番自在境界,让人顿生云霞之思,愿弃人间作方外之游。 五龙宫 武当道教发源地 风水宝地 武当道教的发源地 五龙宫位于金顶西北约六十里的山腰上,前有照,后有靠,左右两边依照山势犹如一把太师椅,是一块风水宝地,是武当山最早的庙宇,也是武当道教的发源地。五龙宫地处一块聚风藏气的山间盆地,从远处看,前有青羊涧,北有磨针涧,南有桃源涧,与诸山隔离,后靠五龙峰,犹如一把结结实实稳稳当当的龙椅放置在群山之间。如果站在五龙宫空旷的场地,就是一个在群山之间凹进去的大块平整盆地,西高东低,后方山体厚实宽阔,伸向前两边各躺卧一座山梁,相向对称,再往前,又各有一座小山,左右相抱,像一朵盛开的五瓣莲花,五龙宫正居其中,真乃上天造就,浑然天成。 聚风藏气的一处风水宝地 资料图 从“祠”到“宫”五龙宫级别越来越高 唐太宗敕建五龙祠,南宋孝宗改敕五龙灵应之观,元朝忽必烈又改敕五龙灵应之宫,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大兴武当山,于永乐十一年,敕名“兴圣五龙宫”沿用至今。 明代永乐皇帝敕封五龙宫 祠、观、宫等是道教建筑群的称谓,它直接反映了道观的等级规模和当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也间接反映了凡夫俗子善男信女的信仰程度和宫观香火是否旺盛。神不封不灵,祠、观、宫,随着五龙宫等级不断提高,历朝历代改建或扩建,房间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土匪头子因问卦不灵怒烧五龙宫 到明朝嘉靖年间,达到鼎盛,有道房850余间,道人2000余人,管辖以五龙宫为中心的南北西三个方向百里之外,还有五龙行宫等遗址留存至今。号称“八百里武当半五龙”,兴旺状况读者诸位可以充分发挥您的想象力。可惜,明代以后,五龙宫逐渐衰败,累遭兵燹或人祸,清朝咸丰六年,武当山区高二先、张瞎子造反,五龙宫大殿和部分道房被烧。中华民国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931年,土匪头子王志和因问卦不灵,怒火中烧,竟然丧心病狂,下令手下喽啰火烧五龙宫。据当地老者讲,大火持续烧了三天三夜。大火之后,绝大部分建筑被烧毁,仅剩下龙虎殿和十几间道房。 五龙宫周围岩洞 文武祈雨无不应验 五龙宫核心区周围方圆五里,古迹遍布,古木参天,景致优美。尤其是岩洞多,适合道人离群索居,潜心修炼。北边有尹仙岩,岩内石殿五座,神桌一方,小巧朴拙,相传周朝时尹喜在此修炼,故名“尹仙岩”。 “长生岩”在五龙峰南边半腰,悬崖峭壁中间有一个岩洞,深四五丈,内有石龛、石缸、石床,洞口与外界仅有一行石窝相通,靠手扣脚蹬贴壁而过,胆小没有山路爬行经验的人是不能尝试的。汉代阴长生,据说是东汉光武帝阴皇后的族人,在此修炼多年得道成仙,后人称其栖居之处为长生岩,也算因人命名吧。 灵应岩在长生岩往上百尺处,是个祈雨的好地方。祈雨分为文武两种方式,文祈雨就是在岩内三拜九叩,焚香祷告;武祈雨则是手持火枪祷告,对着岩缝放上几枪,枪响过后,人们带着希望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山,还没走到山下,云集雨落,边走边下,不一会,倾盆大雨骤然而至,持续如注,附近一大片区域的旱情就会缓解,千百以来,无不应验。 雷洞在五龙宫叠字峰山上,深不见底,每当有风起,洞内轰轰作响,如闷雷滚过头顶,几里外都能听见,所以叫“雷洞”。(编辑:行云)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温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