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罗树凡 问道青城山全媒体平台将推出《青城山道教志》系列文章,对青城山的自然奇趣作较深层次的探索,涉及巴蜀文化和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变,当然探讨得更多的是关于青城山道教的发展历程……敬请关注! 《青城山道教志》(资料图) 青城山之“青”:“青幽”,空谷幽兰 青城山的特点是“青幽”,这是古今中外的一致定评。卅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和那幽深的沟壑,交错其间,构成具有仙意的神奇布局。而峰梁、沟壑、洞窑均长满青黛、浓绿的古树,新花布满,装点成青色的城、绿色的海,更有老藤悬于峭壁,苔藓附于苍岩,幽兰藏于空谷,仙鸟翱翔于林间,这一切都体现出青城山清幽的自然特色。 青城山的青幽,出乎自然,无处不洋溢着清灵秀气。它仿佛是一座超脱于尘世之外的仙山,那山上的殿阁楼台,恰似天宇中的琼楼玉宇。青幽中显乎圣洁,是“青幽”的更高境界。这青幽荡人心魂,涤尽尘思。登临此山,便觉俗念顿消,心地空明,油然而生的事虔诚的敬意。大自然的造化,使这块宝山蒙上一道道灵光,无怪唐代的大诗人杜甫,登临此山时,不禁挥毫写下:“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金幽意”。“丈人祠西佳气,绿云拟住最高峰。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它时冰雪容”。都格外形象地表现出他对青城的赤诚之心。 其后,陆游、钱起、杨慎等许多诗人,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幽”来概括,来形容这块青城宝山。但系统说明“青城天下幽”的则是近人吴稚晖。1938年,他在文中说“顾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我国近代语言大师、作家老舍则用一个‘翠’字,来概括青城的特色。青城山当之无愧的是嵌在天府沃土上的一块翠玉,它同都江堰这颗明珠,在天府之国互相辉映,也是我国国土中的一块瑰宝。 青城山(资料图:图源网络) 青城山之“城”:以山名城 青城山第二特征是“城”。“城”是古代防御筑成的四周墙垣,以山名城,乍看起来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仔细研究起来却对这座名山十分贴切。关于这“城”的来历,大约有两种:一为历史性的,古籍说青城山是蜀国的祖山,是开明氏蜀国的发祥地。故《山海经》称它为“成都载天”,意即为蜀王在这里“成都”而得蜀地,王家佑先生的《青城道教仙源录》说:最初的“成都”就是“青城都”。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云:“长平山在味江之上,昔杜宇与居民避水其上,城垒居第,往往尚在。”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则说:“杜宇”遂禅位与开明,帝升西山而陷焉。”《山海经》第十八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处也。” 这些文字可以说明,古蜀国发展过程中,蜀民最先居住在“西山”,并且在这里完成部落联盟的过程。杜宇和开明向平原反展中,亦以此为根据地(祖山),故山中尚有“城垒居第”。这是此山有清城、清城都、天国山、青城之名的来历。另一种是自然形成和物候方面,宋人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称:“三十六峰在青城山储福观,天仓诸峰屹然三十有六。天气清明,于储福天仓阁望之,一一可数。”这三十六峰,状若城垣,拱卫天仓,故为“青城”。又云:“青翠四合,状若城郭,故名青城。”这方面描述最直接、最形象的当推我的芳邻,崇州市先贤彭洵,这位老先生在他所著的《青城甲记》中云:“青城山中,当天清气朗,一望皆城郭都市,屋瓦螺青,车与人影往来络绎,甫诧异闻,移时隐灭。” 以山名城对这座名山十分贴切(资料图:图源网络) 奇幻景象“山市” 读到这段话,想起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了蓬莱一带出现的蜃景:“登州海中时常看到有云气,如宫室、台砚、城堞、人物等等,车马冠盖,历历可见,叫做海市。”彭洵所记载发生在青城山的奇景,叫做山市。不管海市、山市,都是光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大气的折射和全反射作用而产生的物理现象。蓬莱阁上看到的海市,多系青岛、旅顺、大连等城市的光线折射显现出来的。而青城山中的“山市”,也系成都市和邻近郊县的光线折射。折射需要光和平面物体的纯静,蓬莱阁是无边的海面上的水波不兴,而青城山的“山市”,则是由于满山青翠,云气蒸腾,在特定的条件下,光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把远处景象显示在空中,形成“山市”的奇幻景象。 彭洵笔下的“山市”,虽说未必构成“城”的意境。但是“三十六峰,状若城垣”;“青翠四合,状若城郭”,的确画出这山的奥秘,只是这“城”并非用于防御的“城”。这城可以使仙凡通络,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论古人和今人,每当天气清朗,而山中寂静无声时,你登上顶峰,一览众山伏低时,只觉得那雾,是飘逸的祥云瑞气,会使你仿佛置身云端,是云中仙子,真有点腾云驾雾,超凡出世之竟。被唐人成为山中宰相的张令问,他深知其中之乐。他弃世隐居青城天国山,号“天国仙人”。他在寄杜光庭诗中说:“试问朝中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壶美酒一炉药,饱听松风清昼眠”。而前蜀王衍夫人李舜弦,这位才色具佳的贵夫人,在她随王衍同祷青城时的《随驾》诗中说:“因随八马上仙山,顿隔尘埃物象间。只恐西追王母宴,却忧难得到人间。”李舜弦虽然体会到仙山可以远离尘埃,大概宫中之乐使她情不自舍,故有“却忧难得到人间”之概。 青城山的“山市”,云气蒸腾(资料图:图源网络) 蜀民心中的神仙之山 青城山远在古蜀时,就是蜀王祭祀山川的圣地,蜀民心中的神仙之山。秦灭巴蜀后,又将渎山青城列为全国十八个国家级的祭祀圣地之一,古老的蜀宗教文化与中原宗教文化在这里得到融合。经历了秦、汉漫长的岁月,蜀宗教文化与中原老庄学说中的某些内容巧妙结合,从而形成了新的内涵,原始巫、卜的色彩逐渐减少。张陵来青城山区结茅传道时,是以老子学说经过改造深化来传播的。老子学说的宗旨是“无为自化、清净自正”。老子是具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他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及万物变化的情状‘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于福、古与今相互关系与因果。并从具体事物中发现矛盾性和规律性,他把这种矛盾性称为“道”与“德”。 他所著的《道德经》五千言,就是这种矛盾对立、转化的自然法则和规律的论著。老子认为正反两面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变动,称为“弱者道之用”,“柔者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含有极深刻的辩证方法。老子学说的另一核心是“无”。他说“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他把“无”当作最高理想,他的政治主张是“损有余(统治者)而补不足(民)。”东汉后期社会动荡剧烈,人民迫切希望休生养息。故张陵以无为、清虚、静止的“无为而化、清净自正”的学说,作为道家的经籍传播,很快获得许多百姓甚至一些文人的赞同,信道的人日益增加,后期甚至要以交纳“五斗米资”才能入道,故史书上有称其为“五斗米道”。(编辑:妙眼)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 问道青城山 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