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把酒问青天丨苏东坡千古一问竟问出道教人生真谛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谈论起中国文学史上的道教文人,苏东坡绝对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名字。众所周知,苏东坡本名苏轼,东坡或曰东坡居士,是他的字号,更是他得以流传万世的道教名号。苏东坡早年曾经拜道士张易简为师,修学老庄之理。史书记载,苏东坡的一生仕途波折,历经三起三落,这也使他看透了人生名利,转而把人生理想寄托于山间清风明月之上,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见到很多参悟修行的哲思。
    
    不论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究竟几人能团圆?(资料图)
    千古一问
    苏东坡最为人熟知的一首作品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世人都知道这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作品,却忽略了词中也写尽了苏东坡对仙阙的希望。在人间现实中,亲人难团圆,人生难美满。所以苏东坡就把希望寄托在天上宫阙,“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然而可叹的是,不论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究竟几人能团圆?把酒问青天,苏东坡把人世间难以抒发的别离和愁苦,积蓄成了这千古一问。向天发问,向自己不平的人生和命运发问,传达的不正是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人生主张吗?
    虽然道教追求修仙长生,虽然在道教经典中把神仙世界描述成是一个飘渺的处所,但在所有修道者的主张中,从来都不认为神仙是脱离了尘俗而存在的。人世间总有困苦,但却不能因此而选择逃避。在道教的修真理念中,着重强调的是人世间的历练和功行。人之所以会有愁苦,是因为尚没有明白世间万物的短暂和虚幻,是自我的意识还受到尘间万物的浸染和欲望的诱惑。因为满足不了身心上的需求,所以才会有愁苦的情志产生。道教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在红尘中炼心,使自己在面对世间一切苦与乐的时候,能够不生贪嗔、不起抱怨、不恋繁华,寂灭了所有欲,才能忘尘,进而实现忘我,乃至于臻达忘忘的得道境界。
    道家心性学的修养理论
    这是道家心性学的修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华经》心斋之法。正如庄子所言,很多人所谓的修行仅仅只是在祭祀的时候食素禁荤,却不明白唯有扫除心中的杂念,才能实现与道和真的第一步。所以庄子提出了“莫若以明”理论,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自己心中的是非和成见而对他人、对世事掺杂主观的认知,人生最难的是明白自己,而非是揣度他人。越是起心动念,离道的距离也就越远。
    
    从内心深处观照自我的所言所行,才能找到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的“本然”所在。(资料图)
    所以苏东坡在向天发问无果后,转而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遂得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理。宇宙天地都是由阴阳组成的,阳极生阴、阴静升阳,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天地因阴阳而有四时,人心因自身机遇的兴衰而有了喜乐与哀愁。但天地与万物不仁,不会因为时节的转变和月亮的圆缺而起心动念;相对照之下,人心又该如何做呢?这样的答案不言自明。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言“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极大地肯定了人在世间的有为性,唯有从有为中求无为,从内心深处观照自我的所言所行,才能找到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的“本然”所在,才是真正做到了法道、法自然。
    绝世回答
    但苏东坡并没有把自己的认知停留在天地万物原本齐一的哲思上,修道不仅仅只是要求一个人能够做到身心明净,更要对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道教所提出来的修真理论从来都不是主观的妄断和臆想,而是真正从人生实践中来,在经过提炼和升华之后,再次返归到生活中去指导人生的具体操作方法。
    
    唯有心念不动,任他东西南北风,又何来侵扰我心者。(资料图)
    深得道家精髓的苏东坡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才可以在《前赤壁赋》中写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绝世回答。世间万物,耳遇成声,目遇为色,人人都受到声色的耽染,却不晓得回头之路,这岂不是当日与苏子同游赤壁的客人发出慨叹的原因吗?唯有跳脱情色沉沦,才能修无上真要。道家有言,修道乃是修心,心不被万物所染,又何愁不能超越俗情呢!但苏东坡显然还要比此高一等,在他的眼中,物与我皆是造物者的“无尽藏也”,既然万物齐一,又何来的沉溺与超脱。列子御风风御子,庄周蝶梦梦庄周,天地本是一场大梦,又何来觉者与寐者!万物齐一,唯有能够放下自我的人,才是臻达真逍遥者。
    正如苏东坡曾经写下的那首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唯有心念不动,任他东西南北风,又何来侵扰我心者。所以,在有道之人看来,世间万事都是须臾一瞬,是不需要太用心机的。而那些不懂得去内视自我的人,却总是把更多的聪明巧智都耗用在尘俗上,空其一生也明白不了“大智若愚”的道理。
    (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