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乐道 重阳祖师在创教全真道初期,践行以“苦己利人,异迹惊人,畸行感人,惠泽德人”的方式来传教,因此感化了无数的信众入道,获得巨大成功。重阳祖师,长春祖师等全真宗师都野居苦修,以自己苦行德行感化信徒。如《玄都万寿宫碑》云:“千载而下,重阳王公将革其弊,号称全真,作者七人矣。麻袋而衣,耕凿而食,以还淳返朴为功,以少私寡欲为务”。《长春真人本行碑》则记载:“师乃入石番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人谓之蓑衣先生。”全真道在教义上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其教风也体现出三教融通的特色,“其逊让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爱似佛。至于块守质朴,淡无营为则又似夫。”由此可见,全真道创教时期教风之俭朴刻苦。 ![]() 由此可见,全真道创教时期教风之俭朴刻苦。(供图:张兴通) 全真道主张士农工商各敬其业,人民力耕而食,“士农工贾各有业……天下之人耕而食,蚕而衣,养生送死而无憾。”因此,全真教徒在修建宫观时,常常自力更生。这方面的史料颇多,如修建开阳观时,“其辟土垦田积十余顷”。《创建真常观记》则详述了全真宗师李真常创建真常观的艰苦过程:“暇日稍稍,芟除荆棘,辇去瓦砾,发地而土壤膏腴,凿井而水甘冽,遂茸治蔬圃,种艺杂木,版筑斧斤之工未尝施而道宫琳宇幽栖高隐之象已班班于目中矣”。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教徒住观修行时,也常常通过开垦荒地种粮种菜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顺德府通真观碑》就有“观之南别置蔬圃以资道众”的记载。这表明重阳祖师在创教初期,全真道在修炼真功真行的同时,也把“耕而食,蚕而衣”纳入其日常修行之中。这种“大起尘劳、耕道合修”的道风可以说在当时非常流行,成为一种修行的时尚。不仅如此,有些全真宗师还热心于兴修农田,开渠灌溉,兴修水利,造福一方。 ![]() 有些全真宗师还热心于兴修农田,开渠灌溉,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供图:张兴通) 元朝至元十六年所立的《栖云王真人开水涝记》记述了一则全真宗师王志谨在终南山地区兴修农田水利的珍贵史料。滋节录如下:“终南涝谷之水,关中名水也,渊源浩瀚,随地形之高下,批崖赴壑,枝分其流,去山一舍,径入于渭。然无疏导之功,初不能为民用。丁未春,栖云真人王公领门众百余,祀香祖师之重阳宫,至自忭粱,寻馆于会仙堂之西庑,爱其山水名秀。即与一二尊宿,亲为按视,抵东南涝谷之口,行度其地,可凿渠引而致之。公乃鸠会道侣,仅千余人,挥袂如云,荷插如雨,趋役赴功,其事具举,曾不三旬,大有告成之庆。涝之水源源而来,连延二十余里,穿村度落,莲塘柳岸,蔬圃稻畦,潇然有江乡风景,上下营磨,凡数十区。虽秦土膏沃,但以雨泽不恒,多害耕作。自时厥后,众集其居,农勤其务,辟荆榛之野,为桑麻之地,岁时丰登,了无旱干之患”。 ![]() “以高明博大之器,为时所重,尝游历四方,每至其处,辄以兴利济人为己任”。(供图:张兴通) 碑文记载的是栖云真人率道众千余人开凿渠道、引涝水灌田的事,祖师姓王,字志谨,曹州东明人,自幼入道,师事全真七宗师之一的广宁真人郝大通,得全真性命之传。王志谨“以高明博大之器,为时所重,尝游历四方,每至其处,辄以兴利济人为己任”。开涝水渠仅是栖云真人众多惠人义举中的之一。 古老的修行生活 长春祖师在寄西州道友书中有云:“大抵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难以超凡入圣。或于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但克己存心于道,皆为致福之基。然道包天地,其大难量,小善小功卒难见效。所以道,刹那悟道,须凭长劫炼磨。顿悟一心,必假缘修修万行”。这里的缘修万行当然也包括尘劳。尘劳是全真祖师们创教时的一种修行方式,泛指一切的劳动,尤其特指生产劳动。 ![]() 这是元人对全真教徒“耕耘劳作,苦己利人”的修行给出的崇高赞誉。(供图:张兴通) 金元时期,由于全真祖师的道功显化以及王公大臣的扶持和社会大德布施接道,舍宅为观的信仰基础,全真宫观遍布神州大地,大江南北,而每一座宫观都有自己大小规模不等的农庄,入道者则有社会各行业的人士,如木工,石匠等,从事各种的生产和劳作,躬耕于农,积功累德,修宫盖观。《元史》记载有云:“其徒皆真淳静虚,邈于俗隔,日惟参礼诵,躬耕种植为事。观其为道,实修真之士,盖古之所谓自食其力者”。这是元人对全真教徒“耕耘劳作,苦己利人”的修行给出的崇高赞誉。历史变迁,时至今日,龙门洞的道众至今还保留着“大起尘劳,耕道合修”这一古老的修行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