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弘道读经会丨足对目说,你不懂我的平淡寂寞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陈景展 参加讨论

    文/陈景展
    时时刻刻要检点
    公在江南听狂言,心上留神至长安。遇见明公非明公,拣个泥包当滚盘。明公反聆迷人教,有眼来寻瞎子牵。一心教我讲道语,无奈信口胡乱谈。劝君本分莫过贪,过贪伤神不久远。想久还须去妄想,去了妄想神自安。神安之后有涵养,有养也得欲除完。除欲虽有无穷妙,莫把善守当等闲。二六时中寻己过,时时刻刻要检点。一切有情皆非道,丝毫念起丧真铅。窃学高人这些话,我也不敢自称然。余也囫囵吞个枣,从来未尝酸共甜。拜上江南诸明公,各展奇才评一番。
    
    找到这个真主人要守得住(资料图)
    这一段用了很多自谦的话,大众以为我是个明公,让我讲一讲道,其实我也不是明公,只是拣个泥包当滚盘。大众反而你们是明公,我是个迷人。你们是有眼的人,我是个瞎子。但是你们一心来求教,我就信口胡乱谈。这些都是谦虚的话。包括到后文,说我是窃学高人这些话,我也不敢自称然。说中间讲的这一部分我自己也是像吃了一个枣一样,也没尝出来是酸是甜,这些都是自谦的话。在道业的精进上无穷无尽,而且越修越觉得大道的精深,越不敢自称高贤。
    中间的部分我们要注意是核心内容,劝君本分莫过贪,过贪伤神不久远。这是说不要过贪的话,想久还须去妄想,去了妄想神自安,神安之后有涵养,有养也得欲除完。去妄想就要用戒,有了戒自然就有了定,这个定就是涵养。有养也得欲除完。除欲虽有无穷妙,莫把善守当等闲,所谓善守就是方寸之地,时时刻刻,二六时中不离,找到这个根,找到这个真主人要守得住,二六时中,动静之中不离开它,否则的话,修道就会反复,前功尽弃。所以祖师在下文紧接着说二六时中寻己过,二六一十二,十二个时辰就是一天。常常省察自己,反省自己守这个道,时时刻刻要检点。一切有情皆非道,丝毫念起丧真铅。中间的这一部分是整段文字的核心内容,前面和后面都是谦虚的话。
    
    从小处着手(资料图)
    从小处着手
    贪恋红尘欲心多,退步回头就看破。痴迷不悟不回头,将来是个何结果?又贪富贵又修行,一定是个汩董货。掩着耳朵盗铃铛,自哄自己不认错。雪里死尸终久现,报应临头避不过。看公思量因何故,平日存的念头错。起首往人头上行,生来不肯小处学。当初我遇一道友,错入门户反生乐。自言他得无上道,师父助他跨鸾鹤。后来求生不得生,求死不死受折磨。临别之时发后悔,一生光阴空错过。
    这段文字祖师说了好几个毛病,贪恋红尘欲心多,这是一个毛病,给了一个处方。退步回头就看破,如果不回头那最终是个何结果?让看公自己去思量。又说了一个毛病,又贪富贵又修行,一定是个汩董货,这样的人有如掩耳盗铃一般自欺欺人,又想贪这个又想贪那个,放不下,舍不得,牵念太多。雪里死尸终久现,报应临头避不过,当时白雪覆盖着这样的一个尸体,终究有一天太阳出来,雪化了,报应临头了,后悔都来不及,发现一生走错了,可是到那个时候,改就来不及了。所以董真人让大家从现在开始,从小处着手,赶紧思量。
    起首往人头上行,有的人入道刚开始,下手之处就是高傲的,不肯往低处学,不肯往小处学。不知道做一个仆人,不知道做人下人,不能像《早课》所说的“慈心下气,恭敬一切”。一个真正有涵养的人,呼牛是牛,呼马是马。不能从低处去学的就相反,总觉得自己是爷,总觉得自己有那一两个本事,最后把自己耽误了,停滞下来了,甚至于会生魔障。
    所以越修越往下走,往低处走,除自己的毛病,改自己的过错,复众人之所过,把别人的好当成榜样,把别人的不好当成自己的过失,把低处的毛病都除尽了,你不是祖师也难。自然万人敬仰,一定有神仙护持。他说我遇到了一个道友就是因为这个路没走好,起点太高了,心高气傲,看的都是高处,不知道脚底下踩的是什么。我们往往都是往高处看,时修的人恰恰是往那个最低的地方看。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一个是眼睛上的图一时的快活,一个是脚跟上的平淡寂寞。但是每一步都是扎实的,他的功夫都是实际的。
    
    一心一意修行,放在真性上(资料图)
    谋道不谋食
    师徒二人讲玄妙,说的高兴懒睡觉。徒弟问师何物贵?师说莫过德与道。除此之外性命大,修行二字是节要。徒曰人说生死大,衣食二字也不小。有衣有食养住身,身子里面包藏道。有身才能作修行,无身修行凭何造?师曰谋道不谋食,谋食一定误修道。假若尔生凝住性,死后定要投人窍。或者生前凝兽心,来生一定入兽窍。横骨插心不能言,要想修行难入道。经曰修行莫苦求,衣食自然由天造。
    这是师徒两个人的一个对话。《除欲究本》有很多的故事,有很多提及的内容都是身边的事,真实的事。董真人听到这两个师徒在论道,这个师父是一个好师父,告诉徒弟,天下道德二字最大,修行二字最紧要。徒弟说,生死是大,可是这个道是藏在这个躯壳里的,还得谋衣食。师父就给讲了一通道理,谋道不谋食,谋食一定误修道。这跟前面所说的又贪富贵又贪道一样,两者不可兼得。倘若说你凝注了真性,修不成,死后也投个人窍,如《邱祖忏悔文》所说的“径生十善之家,能通宿命”。如果说废了这个大道,凝了兽性,一心谋食,沉沦、堕落,流落于苦趣,那来生就投了一个兽生胎,到那个时候想修行也难了。而“经曰修行莫苦求,衣食自然由天造”。衣食的事不要去着意,自然就行,它自然命里就有。更何况邱祖发愿,入我门者不贫,出我门者不富。不会耽误任何一个修行人的,不会再让你受邱祖那样的苦的。不需要去在这方面着意,一心一意修行,放在道业上,放在真性上。这是师徒两个人的对话,对于我们而言也是一个参考。(编辑:若木)
    本文是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陈景展。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弘道读经会参与方法
    电脑用户在网页https://qt.qq.com/下载安装“QT语音”软件,进入弘道读经会语音房间95248416
    读经时间:每周六上午9:30——10:30
    QQ群:238101880
    本文是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陈景展。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