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一代宗师邱处机(九):大汗帐内说玄要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中国道教名山昆嵛山 文登市政协 参加讨论

    成吉思汗问长生
    成吉思汗问长生之药,邱处机从容答曰:“世上只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他解释了历史上秦始皇信崇方士,于公元219年派徐福率数千名童男玉女出寻长生不死之药,汉武帝也崇信方士,广求长生不死之药,但都无济于事,没有超出凡人寿限。所说长生不死之药,纯属误传。但中国历史上却有好多讲究卫生、养生者,延年益寿。
    
    邱处机从容应答(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邱处机三次论道
    随后邱处机三次论道,其内容由时任昭武大将军尚书礼部侍郎的耶律楚材记录整理,收录在《玄风庆会录》内。《玄风庆会录》全文约3000字,记录邱处机道要说:
    “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坼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植之则塞于天地,横之则弥于四海。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道生天育地,日月星晨、鬼神人物皆从道生。人只知天大,不知道之大。我所以弃亲出家,就是因为我知道求道。
    道生天地,开辟而生人。人初生之始,神光自照,行步如飞。地生菌,自有滋味,不假炊爨,人皆食之。此时尚未有熟食之习。其菌皆香,且鼻嗅其香口尝其味。渐渐导致身体增重,神光寻灭,这是因为爱欲深的缘故。所以学道的人世人爱处他不爱,世人住处他不住。去声色以静为娱,摒滋味以恬淡为美。但有对道不执着,眼见于色,耳听于声,口嗜于味,性逐于情,则散其气,譬若气鞠,气实则健,气散则否。人以气为主,逐物动念则元气散,若气鞠之气散,天生二物曰动、植物,草木之类为植,植物无雨露滋润不能茂盛;人为动物,无衣无食不可卒岁,要想生存就要经营以维持,这就是身口所累。男为阳,属火;女为阴,属水。阴能消阳,水能克火。所以学道之人,首先要戒女色。
    为解决身口之需而经营衣食者,只是劳于体及其思虑,而贪婪色欲则耗于精神,气也多随之散失。道生二仪,谓天、地。轻清者为天,为阳,属火;重浊者为地,为阴,属水。人居天地之间,负阴抱阳,所以学道之人知修炼之术,去奢摒欲,固精守神。炼平阳可致阴消,则阳全升于天而成仙。而愚昧之徒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行,姿其情逐其欲,耗其精损其神,所以导致阳衰而阴盛,这样就沉到地下为鬼。这如洪水而下,极其容易。
    而修学真道的,如推石上高山,山愈高愈难,一步不慎则前功尽弃。这是我说的普通人的事。而陛下是一国国君,皇天借陛下之令除残去暴,为百姓父母,恭行天道,克难克艰,功成即升天成仙,其位如在人间。切宜减声色省嗜欲,圣体康宁,这是远识卓见。百姓一妻尚且损身,何况皇帝多蓄嫔御,能不更加损身?陛下宫姬满座,已有四十之多,在我应诏西来路上,听说宣差刘仲禄在中都(燕京)等地为您选拔处女,以备充到后宫,我为陛下计,力劝免之。人间声色衣食,人见以为娱乐,此非真乐,实际是苦。世人以妄为真,以苦为乐,实在可悲啊!我为学道弃父母住岩洞,与我同时学道的三人曰: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他们三人已得道成仙上天,我的学道成仙路还没走完,每天一食一味一盂,恬然自适而坦然。
    昔金世宗(完颜雍)荒淫无度,疲惫不堪,身体大坏,须两太监扶持方可行走上朝,他到处寻找高明道士,访求修身养命之方,后召我入宫,我劝之去声色。几年后,身体康健,在位30年。《道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既见之,戒之则难。请陛下留意此言。人若积善行道则升天为仙,若作恶背道则入地为鬼。
    中国承平日久,屡降经教劝人为善,大河之北西川江左悉有之。东汉时于吉受《太平经》一百五十卷,皆修身治国之方,中国道人诵行可获福成道;恒帝永寿元年正月初七日,太上老君降蜀临邛授天师张道陵南斗北斗经及二十四阶法箓诸经籍千余卷;东晋王纂遇太上道君法驾乘空赐经数十卷;葛洪于建武元年(317)撰《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了道述与理论;北魏时天师寇谦之居嵩山于太上等处,受道经六十余卷,改革天师教,制订乐章育诫新法,皆治心修道祈福禳灾扫除魑魅拯疾疫之术,其余经教不可尽言。降经之意,欲使古今帝王臣民皆令行善,经旨太多,现只能略陈其要。帝王庶民,虽尊卑不同,性命各异,但就生命来说,没有贵贱之分,都是最为宝贵的。帝王只有修福济民方能位逾前职而升天成仙。先前轩辕氏,天命降世,一世为民,再世为臣,三世为君,济世安民累功积德,数尽升天而位尊于昔。陛下修行无他,应当外修阴德,内固精神。恤民保众,使天下怀安,则为外行;省欲保神,则为内行。
    
    人以饮食为本(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以饮食为本,其清者为之精气,浊者为之便溺,贪欲好色则丧精耗气,乃成衰惫。陛下宜深思。虽不能全戒,也应节欲。神,是子之气,母气。经目为泪,经鼻为涕,经舌为津,经外为汗,经内为血,经骨为髓,经肾为精。气全则生,气亡则死,气衰则老。陛 下如一月静寝,必觉神爽体健。古人云:服药千朝,不如独卧一霄。药为草,精为髓,去髓添草有何益处?譬如装金的布袋,取出一点金而装上一些铁,久而久之,金尽,布袋虽满,但都是些烂铁废物。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不动心,是因为人生四十以上气血已衰之故,应戒于色,陛下圣子神孙枝蔓繁多,宜戒欲保养为自计。
    古人云:易伏猛兽,难降雨心。心为猿,意为马,可见意心之难制。道人修真,一物不思。天子富有四海,日揽万机,治心谈何容易。但能节色欲减思虑,也能获不少益处。过去轩猿皇帝造孤矢创兵革以威天下,成功之际请教于广成子,问治身之道,广成子答曰:勿使思虑,营营一言足矣。我认为修身之道贵在中庸谦和,大怒伤于身,大喜伤于神,太思伤于气,陛下宜戒之。人生在世,长寿不宜,二三十岁为下寿,四五十岁为中寿,六七十岁为上寿,上寿者很少见。现在陛下春秋已高,已入上寿,宜修德保身。
    至于治国之道,则在不嗜杀人,敬天爱民。陛下是马上皇帝,在杀伐混沌时世中成长起来的。但陛下应明了,杀一人必累及全家,屠一城必殃及全国,庶民呼号于兵火之中,如何安居而乐业?陛下征杀几十年,灭国几十个,攻城则屠城杀光,无人之地于陛下何用?普天之下,皆为陛下之臣民,八方进贡,何愁不富有?国富民强,自然无敌于天下。人生之于父母,其性命无贵贱之分,陛下应惜己命而及他人之命,爱己子而及他人之子,不可草菅人命……四海之外,普天之下,有国土不下亿兆之多,奇珍异宝,比比出之。但这都不及中原天垂经教,治国治身之术齐备,屡有奇人成道升天。山东、河北,天下美地,多出良禾羹蔬、鱼盐丝茧,以供四方之需用。所以此处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在遭遇兵火,民众颠沛流离,应遣差知情识事务的能干官吏管理之,免除三年税赋,使军国足丝帛之用,庶民获休养生息之安,一举而两得,这也是安民祈福的一种举措。”
    论养生治国之法
    邱处机甚至建议成吉思汗仿效金国作法设一个傀儡政权以统之,达到减战乱、促安定、保发展的目的。他说:“金国当初由东北南下得天下,但对中原社会人情尚未谙悉,既欲得其天下又使之不动乱,便封宋朝降臣刘豫于东平建伪齐,经略八年之久,待精力可及,取而平之,此亦是经略降地减战乱保安定之良策……”
    成吉思汗闻道后大悦,曰:“谆谆教诲,敬闻命矣。斯皆难行之事。然则敢不遵依仙命勤而行之?传道之语,已命近臣录之简册,朕将亲览其有玄旨未明者,续当请益焉。”并对在场的人说:“邱神仙三论养生之道,我听得入神入心,很开窃,深得精妙,但不要把传道的内容泄露出去。”后来,他召集诸王太子及一些大臣来参加会议,他在会上说:“汉人尊重神仙,就象我们蒙古人敬天一样。现在我越来越心诚,愈加相信邱处机是上天派来的仙人。邱神仙对我说的话,你们都要铭记在心头!”从此,成吉思汗对邱处机言听计从。一日,成吉思汗狩猎于东山,突然窜出一野猪,马踣受伤,邱处机知悉后劝慰说:“天道好生,陛下已年高,不宜于狩猎这等风险事。”成吉思汗听从了邱处机的劝诫,两个月未出猎。
    建言提倡孝道
    邱处机除养生治国之策外,还谈到地震、雷电的原因,认为这是上天对不孝之人发出的警告。他说:“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蒙古国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元史·邱处机传》)成吉思汗令侍臣记之,并遵邱处机之意遍谕全国。此举亦增加了家庭、民族的亲和力、团聚力。
    
    建言劝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成吉思汗受邱处机传道后,思想确有很大转变。邱处机沿途看到,战争过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白骨遍野,劝成吉思汗罢西征,成吉思汗果然接受了邱处机的建议,班兵东归。过去宋、金来使求和,皆不答应,攻战之余,必屠城杀绝,片甲不留。至1225年六月,金遣完颜合周、屯阿虎请和,成吉思汗立即答应,并对群臣说:“朕自去冬五星聚时,已尝许不杀掠,遽忘下诏耶。今可布告中外,令天下皆知朕意。”这就基本达到了邱处机“我之帝所临河上,欲止干戈致太平”的目的。
    成吉思汗终生戎马生涯,征战无暇,劳筋伤神,加之连受刺激,身体越来越差。1223年,其爱将木华黎病逝于解州(山西闻喜),爱将哲别病死于征战南俄的归途中;1224年,其长子术赤病逝于印度战场,其贵妃忽兰夫人忧郁死于花刺子模异域……噩耗接连不断,成吉思汗伤心至极,于1227年七月二十五日病逝于六盘山行在,享年66岁。(编辑:怀霜)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一代宗师邱处机》整理发布,选自文登市政协编的《中国道教名山昆嵛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