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远国 刮风时漫天的尖锐风声(资料图) 老君“亲传”啸法 道教咒术在实施时必须先和鬼神交通,然后才能役灵使神。而咒语声音的大小、音调频率的强弱,直接反映了与神灵沟通的有效程度。于是,一种称为“啸”法的咒术应运而生。“啸”是一种原始的巫术,古人用啸法来招魂驱鬼,交通神灵。《说文》:啸,吹声也。从口,从肃,肃亦声。肃本义为“千针万孔”,转义为“刮风时漫天的尖锐风声。撮口作声为啸,如啸歌、啸傲、呼啸、长啸、虎啸、猿啸。 《楚辞·招魂》篇中,生动形象描述了楚国的巫师如何以啸法招魂。其曰:“招具该备,永啸呼兮”。王逸注云:“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夫啸者,阴也;呼者,阳也。阳主魄,阴主魂,故必啸呼以感之”。古人认为,人死后魄归于地,魂发扬于天,啸呼,就是以口朝天发出啸声呼喊,召唤鬼魂。 啸法招魂(图源:李远国) 唐永泰年间大理评事孙广着《啸旨》一篇,认为啸法起源远在尧、舜、禹之前:“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言之浊可以通人事、达性情,啸之清可以感鬼神、致不死。盖出其言善,千里应之。出其啸善,万灵受职。斯古之学道者哉,老君授王母,王母授南极真人,真人授广成子,广成子授风后,风后授啸父,啸父授务光,务光授尧,尧授舜, 舜演之为琴,与禹。自后乃废。续有晋太行山仙君孙公获之,乃以得道而去,无所授焉。阮嗣宗得少分,其后湮灭不复闻矣。”这些说法虽不足为凭,但从中可见古人是把“啸”看得很神秘的,并将其视为道教的法术。 西王母是道教神仙系统中的女仙领袖,《山海经·西山经》说她“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南朝陶弘景《真诰》中,有《英王夫人歌》赞颂西王母:“驾欻敖八虚,徊宴东华房。阿母延轩观,朗啸蹑灵风。我为有待来,故乃越沧浪。”紫微王夫人授令许长史曰:“平凝夷质,渊通妙灵,神造重绝,栖真摄生,太玄植简,太素刊名,金庭内曜,玉华外莹,朱轩四驾,啸命众精,骋龙玄州,飞云浮冥,必能上友逸台之公,下监御于太清矣。”〔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九描写了群仙之啸的壮观场面:“登飞上清,浮景七元,长生顺往,啸吟千神。” 善啸蓬发西王母(图源:李远国) 啸法不仅可以交神,还可以役使神灵,故深得道教的推崇。《淮南子·览冥训》谓“夏桀之时”,“黄神啸吟”。汉高诱注:“黄帝之神伤道之衰,故啸吟而长叹也。”道教尊大禹为神,大禹也善啸,唐代李冗《独异志》谓: 禹伤其父功不成,乃南逃衡山,仰天而啸,忽梦神人降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大禹以啸声感动天神,神的垂怜与赐予使禹治水成功。 啸父,古仙人,精通啸法。《列仙传》载:啸父者,冀州人。少在曲周市上补履,数十年,人不知其为仙人。人们奇其不老,登门求其术,而不能得。惟梁母得其作火法,啸父临上三亮山前,与梁母告别,列数十堆火而升天去了,曲邑人多奉祀之。 岂止招魂通灵之妙 以召魂通神为起点,啸法的功能还扩大到召集鸟兽、精灵、役鬼和呼风唤雨等等。如以啸役鬼者,有颍川人刘根,隐居嵩山中,精道术啸法,太守史祈以根为妖妄,乃收执诣郡,问曰:“汝有何术,而诬惑百姓?若果有神,可显一验事。不尔,立死矣。”根曰:“实无它异,颇能令人见鬼耳。”祈曰:“促召之,使太守目睹,尔乃为明。”根于是左顾而啸,有顷,祈之亡父祖近亲数十人,皆反缚在前,向根叩头曰:“小儿无状,分当万坐。”顾而叱祈曰:“汝为子孙,不能有益先人,而反累辱亡灵!可叩头为吾陈谢。”祈惊惧悲哀,顿首流血,请自甘罪坐。根嘿而不应,忽然俱去,不知所在。(《后汉书·方术列传》) 以啸呼风唤雨,是道士的特异本领之一。东阳人赵炳,能为禁方,尝临水求度,船人不与,炳乃张帷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后汉书·方术列传》)刘敬叔《异苑》卷八载:“后汉时,姑苏忽有男子衣白衣,冠白冠,形神修励,从者六七人,遍扰居民,欲掩害之,即有风雨,郡兵不能掩。术士赵晃闻之,往白郡守,曰:此妖也,欲见之乎?乃净水焚香,长啸一声,大风疾至,闻室中数十人响应。晃掷手中符如风,顷若有人持物来者,晃曰:何敢幻惑如此!随复旋风拥去,晃谓守曰:可视之!使者出,门人已报云:去此百步有大白蛇,长三丈,断首路旁,其六七从者皆身首异处,亦鼋鼍之属。”《灵宝经》记载说:禅黎国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有一位姓音的仙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 从汉代开始,啸法便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它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汉代赵威伯善啸,“啸如百乌杂呜,或如风激众林,或如伐鼓之音。时在天市坛上,奋然北向,长啸呼风,须臾云翔其上,或冥雾四合,或零雨其蒙”。(《真诰》)晋代赵成子在“太阴”炼形,改貌化形之后,“偃据洞啸,面有玉光”。仙人海春居髑髅山,善啸术。太山道士钟约敬其艺而访之,“春变其形为石,约不之知,乃坐旁石上仰面啸。而春所化石应之而发,倾山动涧,云雾为之上下堕。约知是春,惊起再拜,以祈敬焉。春哀其诚,因教以三术,凡不食不饮,乃得啸而风生于虚也。”(《灌畦暇语》)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载:“天宝末,有峨眉山道士姓陈,来游京邑。善长啸,能作雷鼓霹雳之音。初则发声调畅,稍加散越,须臾穹窿磕泻,雷鼓之音,忽复震骇,声如霹雳,观者莫不倾悚。”《丹台新录》载:周亮师姚坦,得其道术。“人有能飞沙走石一切妖魅事,亮即持经诵祝,邪物各复其形,或死于左右。常与神仙游行宝洞,啸咏终日。” 马自然(图源:李远国) 以啸法役使精灵物怪者,亦屡见于世。沈汾《续仙传》说:高道马自然独好经史文学,天下遍游,后归江南。能指溪水令逆流,指柳树令随溪水走来去,指桥令断复续。时常州城中老鼠极多,“湘书符,令人贴于南壁下,以筋击盘长啸,鼠成群而来,走就符下俯伏。湘乃呼鼠,有大者近阶前,湘曰:汝天生微物,天与粒食,何得穿穴屋室,昼夜扰于相公?且以慈悯为心,未能尽杀,汝宜便相率离此。大鼠乃回,群鼠前皆,若叩磕谢罪。遂作群,莫知其数,出城门去。自后城内鼠便绝迹。” 由于啸法具有交神役鬼的功能,道士在施法时,往往先用呼啸来召引精灵,然后再用禁咒。《异苑》卷九载:“晋南阳赵侯少好诸异术,姿形悴陋,长不满数尺,以盆盛水,闭目吹气,作禁鱼龙立见。侯有白米,为鼠所盗,乃披涑值叮画地作狱,四面开门,向东长啸,群鼠俱到,咒之曰:凡非啖者过去,盗者令止。止者十余,剖腹看脏,有米在焉。”事实上,啸作为一种语音,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咒术。孙广《啸旨》中将啸法归为十二类:外激、内激、含藏、散越、大沈、小沈、疋、叱、五太、五少。各种啸法主要是根据舌头的运用位置与出气的轻重缓急方面来区别的,它是通过模拟动物以及许多自然声而形成,若龙若虎,若蝉若鬼;若流云和风,深溪虎啸;若高柳蝉啸,空林夜鬼;若巫峡猿啼,鸿鹄清角;若木鸢哀咽,龙吟深沉;若阮氏逸韵等等。 嵇康(图源:李远国) 何妨吟啸且徐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啸法一方面成为道人的禁咒法术,另一方面则发展成为歌咏的一种手段。道教典籍常常描写神仙人物在玄境之中进行啸歌咏唱,如《真诰》等书有为数不少的神仙歌咏例子。在这种氛围中,文人们也对啸法颇感兴趣,魏晋时期形成了行啸热潮,像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都雅好啸法。因此,啸也就成为独特的文学意象,频频在文人们的作品中出现,郭璞的游仙诗以及李白的神仙咏叹诗皆以啸为描写对象,一些小说也极尽描写之能事,将啸法的神秘特征表露无遗。 啸法是一种特殊的声音修炼方式。《啸旨》论啸之发始,有云:“耳有所主,心有所系,于情性和,于心神当,然后入之。”可见啸具有息心宁神,炼意凝气的作用。《啸旨》言:“夫权舆者,啸之始也。夫人精神内定,心目外息,我且不竞,物无害者,身常足,心常乐,神常定,然后可以议权舆之门。天气正,地气和,风云朗畅,日月调顺,然后丧其神,亡其身,玉液傍润,灵泉外洒,调畅其出入息,端正其唇齿之位,安其颊辅,和其舌端,考击于寂寞之缶而后发,折撮五太之精华,高下自恣,无始无卒者,权舆之音。” 仙君如何发啸 发啸前的精神准备正是修神炼气的开始,而啸的过程则是修神炼气的深化。《啸旨》谓苏门仙君之啸,“非止于养道怡神。盖于俗则致雍熙,于时则致太平,于身则道不死,于事则摄百灵御五云,于万物则各得其所。感应之效,莫近于音,而仙君得之。至于飞走禽兽,啸之末者。晋阮嗣宗善啸,闻仙君以为已若往诣焉,方披发握坐,藉再拜而请之,顺风而请者三,承风而请者再,仙君神色自若,竟无所对。籍因长啸数十声而去。仙君料籍固未远,因动清角,而啸至四五发声,籍但觉林峦草木皆有异声,须臾飘风暴雨忽至,已而鸾凤孔雀缤纷,而至不可胜数。” 所谓“养道怡神”,“致平和而却老不死”云云,正是道教养生思想的具体表述。实际上,长啸与学道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啸”的本身就是道教徒的一种修身养气之术。啸作为音乐艺术的养生功用,现代的科学研究可以提供充分的佐证材料。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以及现代的科学实践,音乐可以说是一种高级养生剂,有药物无法替代的物理疗效。总之,啸法在道教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法术,它的背后包含了道教炼气行术的奥妙。(编辑:若木)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