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上巳传统风俗渐淡漠 莫让曲水流觞成绝响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北京晨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西周时便存在,汉代正式列入国家庆典,晋代著名的“兰亭集会”即是上巳节的活动之一,王羲之写下了“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名句。唐代达于极盛,诗圣杜甫所写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即是描绘了上巳节女子出游的盛况。
    
    兰亭雅集
    然而,到了宋代,上巳节突然被边缘化,《东京梦华录》干脆不载,而《梦粱录》也只是提了一句,而且说的是前代故事,柳永在词中约略提到了上巳节,但从“歌祓禊,声声皆楚调”句判断,显然是将其视为奇风异俗。
    那么,上巳节究竟哪里去了呢?
    原来,传统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相距甚近,为了方便,往往连休三天,唐代时寒食与清明已并称,清明本无太多文化内涵,而寒食、上巳则传统丰厚,三相结合,便成了一个重要的节日。宋代朝廷规定,清明节各地均须祭扫陵墓,表示对亡灵的悼念,这是寒食节原有的习俗,而清明节亲水、踏青出游、戴柳圈等,则是上巳节原有的习俗。
    
    清明亲水、踏青是上巳节原有的风俗
    辽代:清明已成大节
    据《识小编》中记载:“元人以鹁鸽贮葫芦中,悬于柳上,弯弓射之,矢中葫芦,鸽飞出,以飞之高下为胜负,往往会与清明端阳。”这是射柳活动的升级版。
    元代:清明还要荡秋千
    元代清明节老北京还要荡秋千,《析津志》中说:“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绮丽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袖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绮筵杂进,珍馔甲于常筵。中贵之家,其乐不减于宫闱。达官贵人,豪华第宅,悉以此为除祓散怀之乐事。”
    明清时期:扫墓成清明重头戏
    明清时期,扫墓成为清明节的重头戏,《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对于没有经济实力去扫墓的贫民阶层来说,只能“烧包袱”,即将冥钱、冥衣用包袱皮裹好,在十字路口焚化。
    清末民初:清明节俗渐淡漠
    清末民国时期,因积弱积贫,清明节俗渐转淡漠,《燕京岁时记》中说:“今人不为节(指代清明),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清明节活动比较单调。
    虽然节庆没有优劣之分,但是,上巳节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曲水流觞、临水设宴、丽人出游等无数动人的风雅图景,如今的淡漠使人感到一丝遗憾。而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传统文化正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清明节也不例外,但当下人们更多将注意力盯在寒食因素上,而忽略了其中的上巳因素,这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