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学者PK道长?蒋丰:我对陆文荣道长文章持有不同意见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蒋丰 参加讨论

    文/蒋丰(《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
    近日,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拜读了陆文荣道长的《关于信仰的说贴》。读罢,可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唯一对此处持有小小不同意见,斗胆提出,还请道长海涵。(资料图)
    唯对此处持有不同意见
    陆道长说:“对于汉族民众来说,诉诸历史文化感情的建议,在信仰选择上没有实际约束力,甚至也没有文化保守主义所期待的感染力。在约束或影响信仰选择的力度上,历史文化传统与宗教教派传统,不可同日而语。”我唯一对此处持有小小不同意见,斗胆提出,还请道长海涵。
    我想说的是:任何民族,他们的信仰都与历史文化的沉淀脱不了干系,这种历史文化的沉淀,早已经渗入了我们的命脉,成为无法分割的一部分。比如汉族民众,有信仰佛教的,也有信仰道教的,但归根结底,他们信仰的,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本土的哲学思想太深入人心,而且华夷观念也根深蒂固。(资料图)
    佛教的普及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大约是在后汉初期。但直到魏晋南北朝,佛教才得以在中华大地上渗透普及。这期间,一共相距了数百年。为什么呢?
    《弘明集道安传》里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了四百余年的时间才开始被中国民众所接受,其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本土的哲学思想太深入人心,而且华夷观念也根深蒂固。其实,《弘明集道安传》说出的,只能算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中国民众对佛教的理解的问题。在佛教由传入中国最初,中国民众对佛教都难以理解,自然也就产生不了共鸣,更别提在中国推广普及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为什么会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期呢?(资料图)
    魏晋玄学时期为何会成为佛教发展高峰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为什么会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期呢?其实,佛教在传入中国伊始,既有大乘系也有小乘系,但最终在中国得以蓬勃发展的,是大乘系的经典《般若经》。
    众所周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清谈之风”,无论是士人还是僧人都崇尚老庄思想。而般若之“空”和老庄之“无”颇为相似,这就引起了清谈家们的兴趣,作为研究老庄思想的延长线,开始探究起来自于印度的佛教了。所以在初期的汉译佛教经典里,“涅槃”被翻译成了“无为”,“菩提”被翻译成了“道”,“真如”被翻译成了“本无”,“沙门”被翻译成了“道人”。
    尤其是曹魏年间洛阳白马寺翻译的《佛说无量寿经》里,作为老庄思想中心之一的“自然”一词,竟然出现了五十六处。比如“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为自然,次于泥洹(涅槃)之道”、“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等等。
    最早借助老庄思想来理解、诠释印度佛教的僧人,是和名僧道安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法雅。根据《大藏经高僧传》记载,法雅“凝正有器度,少喜外学,长通佛义。衣冠士子,咸附咨禀……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这里的“外书”,指的就是《庄子外物篇》。为了方便弘扬佛法,给不懂佛理的士人讲经,法雅借用了当时大家熟悉的庄子思想,深入浅出的举例说明。
    在法雅之后,又出现了另一名高僧支遁(又名支道林)。他将老庄思想和印度佛教融会贯通,用老庄来诠释佛理,用佛理来诠释老庄,真真是妙趣横生,风靡一世。据《大藏经高僧传》记载,支遁在诠释《般若经》时说:“夫般若波罗密者……无物于物,故能济于物。无智于智,故能运于智……理明则言废,忘觉则智全……是以诸佛因般若之无始,明万物之自然”。这就是借用了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和庄子的“得意忘言”来解说佛教的般若境界,“赖其智无,故能为用”。
    《世说新语文学篇》里还记载,支遁为《庄子逍遥游篇》作注,“夫逍遥者,明至人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鴳……至人乘天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这就是假借“有我在而无我执”,来说明何以得“逍遥”。
    除上述两位僧人外,魏晋南北朝还出了许多深谙老庄之道、以老庄注解佛经而得名的僧人。比如写下《老子略注》的慧严,《老子义疏》、《老子道德经注》、《庄子逍遥游篇注》的慧琳等等。
    
    而印度的佛教最初也只有依附于老庄思想之上,才能引起士人、僧人的探究和共鸣。(资料图)
    老庄清谈之风的助力
    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之风”、老庄思想的盛行,为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受容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而印度的佛教最初也只有依附于老庄思想之上,才能引起士人、僧人的探究和共鸣。
    南宗禅和北宗禅之分,始自五祖弘忍选衣钵弟子。神秀是弘忍五百弟子中的翘楚,他作畿子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众弟子皆称好。不过此畿子传到一个不识字的火头僧慧能的耳中,他便随口问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一问,就令弘忍决定了衣钵弟子。这两个畿子中都提到的“菩提”和“明镜”,分别是什么东西呢?慧能究竟又比神秀高明在哪里?
    “菩提”,其实就是梵语Bodhi传入中国后的音译,意译则是“道”,彻悟的意思。而“明镜”,则来源于《庄子?应帝王》的“至人之用心如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至人的用心犹如明镜,任物的来去而不加迎送,如实反映而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所以,菩提真不是树木,明镜也没有实物。慧能混沌而无机心的发问,却道出了事物的本质,恰就合了菩提之彻悟,明镜之如实。
    禅宗公案里有一则著名的“佛是干屎橛”。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便归方丈。那么何为“干屎橛”呢?说来就要贻笑大方了,“干屎橛”就是那古代大便后用来揩屁股的木筹。
    这则禅宗公案妙则妙矣,只是拾人牙慧了,完全是模仿自《庄子知北游篇》里的“道在屎溺”。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屎溺”,意思就是屎尿。东郭子问庄子:“什么是道?道在哪里?”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东郭子又问:“请指出一个地方来。”庄子说:“在蝼蚁里。”东郭子问:“怎么这么卑下呢?”庄子又说:“在稊稗里。”东郭子纳闷了,“怎么更加卑下了呢?”“在砖瓦里。”东郭子受不了了,“你怎么越说越卑下了?”庄子使用了杀手锏,“在屎尿里!”这下子东郭子也只能哑口无言。
    禅宗里的“坐禅”——只要能静坐默观,去掉妄念,即可成佛的说法,其实也源于《庄子大宗师篇》里的“坐忘”。“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不在意自己的肢体,不摆弄自己的聪明,超脱形体的拘执,免于智巧的束缚,和大道融通为一,既是“坐忘”。
    既然有这些前因所在,那么大家无论是信仰佛教还是信仰道教,其实信仰的都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体系,所谓“坐禅”、“坐忘”,皆殊于途而同归于道。(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蒋丰,著名媒体人,《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