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农耕文化为主,而水是农耕文化之根本,是以人类文明大多沿着江河发祥,。婺源县名的由来也应与河流有关,但究其渊源、文化,不止于此,而又有更广之涵。 女宿值日吉庆多 起造兴工事事昌 星宿名,即女宿。又名须女,务女。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颗。《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昬翼中,旦婺女中。”《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 司马贞 索隐:“务女。《广雅》云‘须女谓之务女,是也。一作“婺”。’” 晋 左思 《吴都赋》:“婺女寄其曜,翼轸寓其精。” 李善 注:“《汉书》,‘ 越 地,婺女之分野。’女宿 星官名。二十八宿之一, 也叫“女”、“须女”、“婺女”。属土(以七曜划分为七种),古人设想其为蝠,故亦称女土蝠。为北方第三宿,其星群组合状如箕,亦似“女”字,古时妇女常用簸箕颠簸五谷,去弃糟粕留取精华,故女宿多吉。有一相关迷信歌诀:女宿值日吉庆多,起造兴工事事昌,葬埋婚姻用此日,三年之内进田庄。 星宿图 在古汉语中,“婺”为古星名,即“女宿”星,旧时用作对妇女的颂词,意为“美貌”,如“婺焕中天”。婺源县历史上对县名的来历多有纷争,有“婺水绕城”之说;有上应“婺女”之说;有“水流如婺”之说, “婺州水之源而得名”之说法,有传说婺女在此地治水而飞升之说,流派纷呈,莫衷一是。但究竟因何而得名并没有确切的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文献材料,地方史志以及民间传说做一个梳理,以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一>: 关于婺源县的历史从属关系 道光年间编纂《婺源县志》记载:婺源今属徽,徽在秦时为鄣郡,秦以上为扬州,春秋属吴已,属越已,吴亡属越,越亡属楚也,(按春秋时徽当为吴之西,从鄱阳、乐平割属者当为楚境)。婺源县志》、<沿革>,清道光六年刊本黄应盷,朱元理等纂修。 由此可得知,婺源所辖地,在春秋时属吴国,越灭吴国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境内。所以现在婺源还保留有吴楚分源碑。吴楚分源碑在婺源县浙源乡浙岭顶上。浙岭,是婺源和安徽休宁的界山。 从《婺源县志》中我们科得知,婺源建县源自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洪真谋叛,以休宁回玉乡之鸡笼山为巢穴,据歙、衢、睦三州界……及今婺源万安一乡,凡四百余里。平叛之后,唐玄宗顾其地为各郡州之交,甚难管理,并鄱阳之怀玉乡,又割乐平之丹阳,合休宁之回玉乡等,为地纵横二百余里为婺源县;县治于清华以镇之,为上县,是为建置之始。《婺源县志》、<沿革>,清道光六年刊本黄应盷,朱元理等纂修。 婺源乃唐玄宗时,洪真叛乱,平叛之后,为方便管理,特设婺源县。据《婺源县志》记载: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日县成,归于江南西道管辖。 婺源县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婺源县志》记载:婺者,旧以婺本休宁地,曾属婺州,(隋时尝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昔有婺女庙,及古迹,吴山里亦名婺女里)。也就是说婺源县境原来大多部分归徽州休宁县管辖,而休宁曾在隋朝时归婺州管辖,所以取上应婺女之说亦比较合理。《浦江縣新建婺女星君行祠碑》记载婺州来历说:按圖經,吾婺自秦漢以來,其名號不一,至隋開皇中,始以其地上直婺女之分而更今名。就是说金华的婺州之名也是在隋朝时正式命名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县东大鳙山水流如(入)婺州,乃婺水源头,因而名婺源。另外据按《寰宇志》及祥符经记载:婺源之名因婺水绕城三面故名,(按诸说未知孰是,似以婺水绕城三面之说为优,)《婺源县志》、<沿革>,清道光六年刊本黄应盷,朱元理等纂修。 唐昭宗天復元年(901)迁婺源县治于弦高镇(按中和二年,弦高立营至此二十年,汪司空传云,置县城池左右战守,凡数岁迁县入焉,因以制置,则迁县未知在何年,旧志及府志皆谓立县。)《婺源县志》、<沿革>,清道光六年刊本黄应盷,朱元理等纂修。弦高镇即现在的紫阳镇。 婺源县图 从前文,我们得知婺源所辖地,在春秋时属吴国,越灭吴国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境内。据道教典籍《道藏》记载:女宿,又名婺女宿,天女星君,上应上明七曜摩夷天,照临吴国分野。……下管人间裁缝、嫁娶娉偶,阴凝大风气水之司。 总结上述可得知,婺源与金华之婺州同属吴国分野,在隋朝时又曾隶属婺州辖区,而婺州之婺水发源于婺源之大鳙山,故而取名为婺源。 <二>:婺源县因救民于水火的婺女星得名 婺女星,掌管吴国分野据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勘輿记》以及《山海经注》记载:上古时期,婺水流域突发大水,大水吞没村庄,毁坏人们家园,大地一片汪洋。就在婺源山民无处逃离的时候,一位美丽的姑娘骑着一条巨大的鳙鱼逆水而来,手持长矛,腰系经卷,把灾民一一拉上鱼背,逃出了洪水的围困,并平息了洪灾,此后鳙鱼化身为鳙山,永保此地风调雨顺。由于立下大功德,被玉皇大帝赐封为婺女星,掌管吴国分野。由于婺女是在婺源境内飞升而名登仙籍,乃婺女所照临之地的源头,所以婺源县名有可能是由此而得名。 另据民间传说:唐开元二十八年( 公元7 4 0 年),玄宗皇帝为便于统治,割休宁的怀玉和乐平的怀金设县,县址在清华。婺源置县时,歙州府召集地方学士为新县取名而举棋不定,而朝廷又要求急速上报。正月初八这天晚上,恰逢婺女星座在长安东南方向出现,钦天监奏明唐玄宗,李隆基闻报,此地为婺女星飞升之地,特钦定县名婺源,其意为婺女之源,婺源即传说中婺女的家乡。此传说亦不无合理。从上文中可知,据《婺源县志》记载: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日县成,归于江南西道管辖。这也传说的日子相合。所以传说也是比较有道理的。 <三>:鉴于上述,婺源与道教二十八宿之女宿有着不可分割的因缘 婺女信仰是婺源县老百姓精神生活需求之一,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重要宗教场所,为此在历朝屡有修建婺女庙传统。据《婺源县志》<寺观>记载:“婺女庙,在西山麓,以县为海宁地,常隶婺州,取上应婺女之义,故立庙焉。”为了显示婺女在婺源的重要性,在明朝修建城门时,特命名西城门为宝婺门。这从《婺源县志》四城门记得知。《四城门记》载:“婺源县故无城,唐天復初因兵营乃建挟城。至明汪同以枢密院判,镇婺源,乃复筑垒为城门,东曰天泽、南曰星溪、西北曰临江、曰通济。俱取水为义,盖以绣水环城为池,……嘉靖乙丑,太守猗氏向公,始议成城,檄丞胡邦耀度城址。……而门与城竝(bing)成,门上有楼有月,城门东曰锦屏、南曰瑞虹、西曰宝婺,北曰壁月;又以城内周匝广倍于旧,乃度民远近,增辟四便门,曰环带、嘉鱼、保安,絃歌,盖各取裁于八门八目。” 《婺源县志》、<艺文>,清道光六年刊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