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位于南市区方浜中路安仁街西,是上海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 上海城隍庙(图片来源于网络) 城隍庙祀奉:前殿为霍 后殿为秦 明洪武六年(1373年)秦裕伯去世后,奉为上海县城隍神。永乐年间(1403~1424年),知县张守约将城内金山神庙改建成上海城隍庙。金山神庙又名霍光行祠,祭祀汉代博陆侯霍光。城隍庙不仅祀奉上海县城隍秦裕伯,同时奉祀霍光,民间称为“前殿为霍,后殿为秦”。 多次扩修 规制逐步扩大 该庙初建时,规模不大,后经历次扩修,规制逐渐扩大。天顺年间(1457~1464年),知县李纹重修,于殿前建亭,竖立明太祖朱元璋诰文勒石。嘉靖十四年,增建牌坊,知县冯彬题词“海隅保障”。万历三十四年,牌坊重建。清顺治四年(1647年),头门内增铸铜鼎1座。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史彩倡修,增建两座鼓亭。康熙四十八年,地方人士在庙东兴建东园(又称内园),构亭筑榭,堆山凿池,栽花植树,编篱围垣,庙基扩至12.6亩,可供游客烧香游园。雍正十三年重修,并获诏书免于课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原豫园主人的后裔潘氏,出售该园,其西园归邑庙,分地修为各业公所。庙基由此扩增至49.9亩。乾隆五十九年,上海县道会司道会葛文英募建后楼。嘉庆三年(1798年),该庙大修,增建仪门,两庑增设二十四司,外增建高昌、长人、新江、财帛四司殿。由此,城隍庙周围基本形成具有宗教、商业、园林汇集特点的地区。 经过战火蹂躏 庙宇香火日益旺盛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城隍庙屡遭兵祸。道光二十二年,英军攻陷吴淞,侵占上海,在庙内驻兵5月,洗劫蹂躏。咸丰三年,小刀会起义,曾以城隍庙作指挥中心。小刀会起义失败,该庙又遭清兵破坏。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军上海,苏松太道吴煦乞求英、法军入城驻防,城隍庙内屯驻法国防兵,撤防后,蹂躏毁伤,几不复识。同治四年,知县王宗濂、同治七年巡道应宝时,均对城隍庙作过大修。但是,虽经重修,该庙终不能与全盛时规模相比。光绪年间,来庙游客日多,商贩聚集日盛。各行业公所也纷纷将东、西两园内空地出租造屋辟作商铺。城隍庙地区商业繁华,庙内香火旺盛,引来更多信徒、游人、顾客。 城隍庙大殿(图片来源于网络) 屡遭火灾 曾几近一片废墟 民国时期,该庙屡遭火灾。民国11年12月,内皂班房失火,延烧到东廊玉清宫,北面猛将堂。次年2月,地方款产经理处总董秦锡田,副董沈周两人出面募修。民国13年7月15日、11月26日,接连两次大火,城隍庙几乎烧成一片废墟。民国15年4月,黄金荣、杜月笙、刘鸿生、程霖生等发起,捐银洋5万元,重建大殿。据秦锡田记述:新建大殿高4丈8尺,广4丈1尺,深6丈3尺3寸,以钢铁为骨干,以水泥为材料,不用一砖一木,仍沿古神庙之仪制。重建后的城隍庙,辉煌庄丽,超过以往。 历来由道教正一派道士住持 上海城隍庙历来由道教正一派道士住持。民国时期,庙产改由上海县地方款产管理处管理,但部分殿宇仍由道士管理。民国15年12月,秦锡田、叶惠钧、黄金荣等组成“邑庙董事会”,控制该庙实权,住持道士亦由董事会聘任。 殿宇林立神像众多 城隍庙殿宇林立,神像众多。大殿主要祀奉金山神主汉代霍光、清代民族英雄陈化成,配设四判官、八皂役塑像;中殿石门外,配设三班、二班、中军、役吏、门房等塑像;石门内正殿,祀奉上海县城隍秦裕伯;东西花厅祀奉城隍父母,后殿祀奉城隍懿德夫人,楼上为寝宫。此外,还建有玉清宫,祀奉玉皇大帝、紫微大帝、东岳大帝;星宿殿,祀奉天皇、地皇、人皇和六十元辰;文昌殿,祀奉文昌帝君;斗姆阁,祀奉斗姆元君;财神殿,祀奉赵玄坛;三元殿,祀奉三官大帝;阎王殿,祀奉十殿阎王。除上述神祇外,还供奉观音、关帝、太阳帝君、月下老人、王母、寿星、痘神、痧神、眼光娘娘、地母元君、华佗、姜尚等天神地祇,遍及庙内各处。 城隍华诞(图片来源于网络) 宗教活动丰富 热闹非凡 城隍庙的主要宗教活动,有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半和十月初一的三次城隍出巡的三巡会;主要香期还有农历新年,二月二十一日(上海城隍生日),三月二十八日(城隍夫人生日),以及观音等主要供祀神的生日等。城隍出巡之日,仪仗威严,队伍浩荡,延绵数里,从晨到晚,热闹非凡。 城隍庙的几次修缮整理 解放后,城隍庙几次对各殿修缮清理,撤除一些杂乱神像,恢复正规道观面貌。1953年,邑庙董事会宣告结束,庙观仍由道士住持。庙周围的园林、商场分别由园林、商业部门受理。1966年5月,城隍庙停止宗教活动,改称豫园商场,大殿改作老城隍庙工艺品商店。 边修建殿宇 边对外开放 1988年,落实宗教政策,城隍庙产权重新归还给上海市道教协会。1994年7月7日,上海市道教协会设立城隍庙修复委员会,主任为陈莲笙,副主任为苏宗赋、张文希。1995年1月26日,大殿整修竣工,为新塑的城隍和夫人塑像升座。同时边修建殿宇,边对外开放,恢复宗教活动。1995年起,陈莲笙任城隍庙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