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西汉立国的功臣,张良有汉初三杰的美誉,在其一生 的政治实践中他的人生价值观也得以体现。张良的人生价值观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其核心价 值既有儒家思想中的赴仁蹈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也有道家思想中的贵柔知止。 尚义贵柔成为张良人生价值的内在追求,而追名逐利则是他人生价值的外在追求 ,也是他人生价值的真正追求,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构成了张良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 张良; 仁义; 名利; 贵柔知止; 人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B82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957( 2011) 06 -0067-04 作者简介: 邵书峰( 1965— ) ,男,河南邓州人,南阳师范学院德 育教研室副教授,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 张良在汉高祖刘邦十二年( 前 195 年) ,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 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原弃人间事 ,欲从赤松子游耳。[1]卷55《留侯世家》 有的学者根据张良这段话,把张良的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韩报仇强秦,基 本价值观是忠君爱国; 第二阶段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基本价值观是稍鹜 功利; 第三阶段为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基本价值观是独善其身,特别强 调张良人生三部曲中价值观的转变,而且偏重于儒家仁德和道家顺天思想对张良人生价 值取向的影响[2][3][4]。我认为在张良的人生三部曲中,他的人生价值观深受儒 、道思想的影响,其核心价值既有儒家思想中的赴仁蹈义、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也有道家思想 中的贵柔知止,这是他退隐保身的手段。尚义贵柔成为张良人生价值的内在追求 ,而追名逐利则是他人生价值的外在追求,也是他人生价值的真正追求,二者相得益彰 ,相辅相成,构成了张良的人生价值观。 一、尚义贵柔的人生价值观 尚义就是崇尚仁义道德,倡导忠孝观念,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建 功立业; 贵柔就是贵柔知止,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张良尚义贵柔的人 生价值观,一方面讲仁守义,锐意进取,另一方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使张良在政治上进退自 如,利用自己谋略,为帝王师,建功立业,完善自我。 (一) 张良为韩复仇,刺杀秦王,体现了他忠义的人生价值观。张良 复仇思想体现了其忠君爱主的思想。战国时期,子为父复仇、臣为君复仇,都受到推崇 和鼓励,甚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行为也是受到称赞的。张良正是受这一风气的影响为韩 复仇的。秦王嬴政凭借着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于公元前 230 年最先灭掉了六国中最弱小的韩 国。张良,因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决心为韩报仇。公元前 218 年,他在博浪沙( 今河 南原阳县境) 以刺客椎杀秦始皇,事败逃亡下邳( 今江苏睢宁西北) ,改名换姓叫张良。 博浪击秦表现出他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唐人胡曾作诗称赞他 一击车中胆气高,祖龙社稷已动摇。张良这种任侠性格的精神实质,就体现着儒家文化 忠、孝的特色。这一点,清人毛际可说得很精辟: 夫子房发愤于五世之 仇,枕戈待旦,而藉手于力士一击,子房之原本忠孝,又非荆轲之借交报仇所敢望已。[5]这 里突出了张良的人生价值观是儒家文化中的忠义观念。 (二) 张良圯下取履的忍,反映了他仁义的人生价值观。张 良在下邳静侯风声。一天在沂水圯桥头,遇一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 地对张良说道: 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老 人又命张良把鞋给他穿上。张良又强忍心中怒火,帮老人穿好鞋。老人约张良五日后凌晨再到桥 头相会。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就斥责张良, 约五日后再来。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 了考验,其至 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即《太公兵法》,这位老人就是隐身岩穴的高士黄 石公,亦称圮上老人。这里张良体现出的忍的品德,也是儒家文化中倡导的 仁义价值观的表现。处事的时候,忍能决断大事; 待人的时候,忍能与 人为善,宽宏大量。儒家文化中的仁德思想,在一定的条件下也符合道家贵柔持 忍的思想精神,故张良能忍辱见信于黄石公,得兵书,成就了他的帝王之师的理论基础 。苏轼曾对此评论说: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 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6 ] (三) 张良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献计献策,忠贞不渝,建功立业,充分表现 了他忠信的人生价值观。刘邦用张良的智术实现争霸天下的大业,而张良则以自己的谋略来做 王者师。相传张良留下来的《黄石公三略》说: 能图治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 极,密定九夷。如此谋者,为帝王师者。看来为帝王师者,就是要有安邦定国之谋略。 而张良得到的《太公兵法》( 又称《六韬》) ,《汉书·艺文志》列在兵家类中。该书是 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之作,对后代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始祖,书中不 仅有阴谋权术思想,还包含丰富的仁义思想,都被张良吸收和应用。《六韬·文师》中说 :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 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这说明仁、义在战争中,能够起到争取民心的作用 ,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张良在刘邦进入咸阳之后,就建议刘邦仁政爱民,争得民心,为刘邦经 营关中,并以此为根据地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张良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都对刘邦忠心不已,正如刘邦称赞他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在为帝王谋划献策中也体现出他的 仁义价值观。公元前 206 年十二月,项羽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 今陕西临涧东北) ,要与刘邦进行大战。项伯悄悄骑马来到刘邦军营,把消息告诉了张良,并且邀请张良与之一同 潜逃。张良说: 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就是说今沛公有难而我悄悄逃 跑是不合道义的,于是张良就把项伯说的一切告诉了刘邦,这才导演出一幕鸿门宴的闹剧。而张 良亲赴虎穴,谨慎而灵活地保护刘邦的安全,充分表现了张良的忠诚之心。 (四) 张良功成名就之后,表面看是成功不居,实际在政治上仍然 积极进取,彰显出忠君为国的人生价值观。这主要表现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太子是国家之本, 保护太子是忠君的具体表现。《资治通鉴》卷二十高帝十二年( 前 195 年) 条载叔孙通 谏刘邦废太子立赵王说: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 。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 。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7]卷 20这充分说明废立太子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汉高祖九年( 前 198 年) ,刘邦就萌生了另立太子 的想法。《史记》有关刘邦易太子事件全过程的描述,主要集中在《留侯世家》,从中 可以看出张良态度的变化轨迹。他起初力图拒绝吕后请求为其谋划的要求,后来为吕氏所 劫或强要,不得已时才设计招四皓,以固太子之位。此后张良就非常主 动地处处为太子着想谋划了。汉十一年,黥布反,有病在身的刘邦决定让太子带兵出征, 四皓定计使吕后承间为上泣涕而言,于是上自将兵而东。没有史料直接 表明张良在此事中起了什么作用,但《史记》记载当时卧病在床的张良强起,说服刘邦 以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建立起了太子的政治权威和军事保障体系,实际上张良是与 四皓、吕后的行动遥相呼应的。而张良也被刘邦委以行少傅事的重任,正式进入 了太子的势力系统。次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 听,因疾不视事,张良向刘邦表明了自己的强硬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四皓依张良事先 的策划随太子现身,上乃大惊,楚歌一曲,竟不易太子。我们姑且不说 四皓的作用有多大,但是张良从刘邦产生移太子之心开始,一直为吕后和太子出谋划策,使太子 刘盈之能顺利登上帝位、吕后以太后身份参与朝政,张良的斡旋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五) 张良利用道教神仙,贵柔知止,明哲保身,显现了贵 柔的人生价值观。张良天授《太公兵法》,取得王者师资格。而《太公兵法》是道家文化的智术 。清人郭嵩焘说: 张良智术纯袭老子欲翕固张,欲取固与之旨,所从受学,殆亦盖公言 黄老者之流,而托名《太公兵法》耳。[8]卷4《汉书·艺文志》把《太公兵法》列入道 家,并指出: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黄老之学也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支派,其主要精神 是强调与时迁移,应物变化[1]《太史公自序》。张良在秦汉之际的大动荡、大变革的 时代,以道教神仙的身份,就比单纯以儒家的身份更有利于接近刘邦,况且刘邦不怎么喜欢儒生 ,张良帝王师的资本是道家色彩很浓的《太公兵法》,贵柔的人生价值追求,也 更宜于让刘邦接受。 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谦让隐退,以仙人自居,表现出了贵柔知止 的人生价值观。汉六年( 前201 年) ,刘邦分封功臣。因张良在智谋决策方面的功勋,刘邦让张 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推辞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 ,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表现了一种居功不傲、淡泊名利的品德。此后他 杜门不出,因疾不视事,愿弃人间事,并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而且欲从赤松子游耳。司马光说张良从仙、入道,就是利用道教神仙的 贵柔而保全自己,是一种智术。道家贵柔,其核心是主动的无为。首先是要 知止。只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其次是不敢为天下先。不 要争强好胜,突出自己,而应卑躬居下,先人后己。知止和不为先,就是不争的 美德。无为不争,就是意志的柔。柔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生存的前提和法则; 柔弱又是力的象征,体现了真正的强大,它充满了活力,预示着发展。西汉初年,将相功臣基本 上都出身于社会下层,即赵翼所说的布衣将相之局,而张良为韩国贵族,不曾独自领兵 作战,而是以军师、智囊的身份跟随刘邦,尽管为刘邦出谋划策,多次在危急关头,帮助刘邦渡 过难关,但他毕竟不是刘邦的元从集团,而且汉初在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中,是以 攻城略地的汗马功劳为标准的。以奇计为功绩的张良虽然也得到了封地 ,被封为留侯,但并没有得到职位,没有权力。一直到吕后称制时排定功臣位次,张良也仅居62 位。在刘邦死之前才任命张良行少傅事,也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因此,在西汉初年功 次任职的体制下,没有适合张良的身份和才能的职位,张良不得不利用神仙道教,以退为进,在 暗地积极地参与政治。 二、追名逐利的人生价值观 在秦汉之际,继续战国士人之遗风,追名逐利是人生价值的根本追求,张 良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动荡时代,建功立业、追逐名利是他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 (一) 张良立韩所体现的名利观念。公元前 208年,项梁、项羽叔侄拥立楚 怀王孙心为王,集各路义军首领于薛城( 今山东滕县东南) 共商大事。张良不忘复兴韩国,就忙 对项梁提议道: 君已立怀王为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的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 多树党羽。项梁一口应承。于是,他命人找到韩王成,立为韩王,并以张良为司徒(相当于丞相) 。张良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可见,在项 梁立韩王的同时,张良也被任命为丞相,得到了名利。 (二) 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多以利相诱,体现了他的名 利价值观。《六韬·文伐》中列出攻城略地的十二条文伐的谋略中就有用 利诱的内容,张良在为刘邦出谋划策时都应用了财物、金钱、结亲、封地等名利手段的谋略。 1.张良用利诱降峣关秦将。公元前 207 年12 月,刘邦率军抵达 峣关( 今陕西兰阳东南) 。峣关是古代南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是通向秦都咸阳的咽 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刘邦赶到关前,要亲率所部将士强 行攻取。张良劝谏道: 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张良向刘邦提出了 一个智取的妙计,他说,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 。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 5 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山上增设以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 作为疑兵。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就可能成功了。刘邦依计而行,峣关 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 2.张良以利厚结范增。公元前206年12月,刘邦派兵扼守函谷关, 项羽攻破之,进至戏(今陕西临潼东) 。时项羽拥兵40万,号百万,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 ,名为项王营) ; 刘邦兵10万,号20万,驻军霸上项羽听从范增计迅速攻打刘邦。项羽季父项伯 素善张良,夜驰告之。张良劝刘邦面见项伯,刘邦见到项伯后,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 ,就是亲自为项伯斟酒祝寿,并结为儿女亲家,说明自己没有背叛项王。公元前 206 年正月, 刘 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汉王刘邦赏赐给张良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全部送给了项 伯让项伯为汉王请求项羽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去劝说项羽,项羽就把汉中之地给 了汉王。这样刘邦就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3.张良以名利安抚群臣。张良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 奖掖手段,把分封作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的重要措施。汉高帝五年(前202年 ) 十月,刘邦采纳张良建议亲率大军追击项羽至固陵(即固始,今河南淮阳西北) ,与齐王韩信 、魏相国彭越约定合围项羽,但韩信和彭越兵却迟迟未到,刘邦被楚军打得大败,坚壁自守,不 胜急躁,便问身边的张良说: 诸侯不从,奈何?张良回答说: 楚兵且破,二人未 有封地( 就是韩信、彭越二人虽名义上封为王,却没有划分明确的疆界) ,其不至固宜; 君能与 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 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 封为相国; 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穀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 与韩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职,则楚易破也。 [7]卷11高帝五年条于是,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两个月后,韩信、彭越果然带兵来 援。12月,汉军把项羽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 (三) 张良功成名就后,仍然不忘积极参与政治,谋取利益,表现出他追求 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刘邦统一全国后,建立了西汉王朝,张良因为不曾领兵作战,只以军师、智 囊的身份,常有功力,刘邦把他和萧何、韩信称为所以取天下的三位人杰,得到 了食邑万户的留侯封爵,可以说获得了极大的荣誉和经济利益,但是张良并没有像萧何、曹参、 陈平、夏侯婴、周勃、灌婴、周昌等人在西汉政权中任以要职,也没有像韩信、英布、彭越等人 封侯为王,割据一方。因此,张良在西汉初年,就不得不表面上装出功成引退的样子, 而实际上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政治的积极参与,他对西汉的政局施加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从而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我们从前述的易太子的政治事件就可以看出,他是竭尽全力 ,甚至以辞职为条件来保住刘盈太子地位的。张良死后,谥文成侯,其子不疑继承他的爵位。张 良积极参与政治不仅自己得到了利益,而且惠及儿子,使儿子也从中获得了利益。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1982. [2] 陈明峰. 试论张良思想的转变[J].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4) . [3] 邱永明,朱莲华. 张良的价值取向[J].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1,( 4) . [4] 刘昌安. 论张良人生择向的文化意义[J].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 4) . [5] 毛际可. 子房击秦论[A]. 吴曾祺. 涵芬楼古今文钞简编(国学基本丛书) [C].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5. [6] 苏轼. 留侯论[A]. 吴曾祺. 涵芬楼古今文钞简编( 国学基本丛书) [C].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5. [7]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 中华书局,1956. [8] 郭嵩焘. 史记札记[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5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