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略论道教金丹思想及其在化学史上的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盖建民 参加讨论

     道教金丹思想是道教金丹家从事金丹活动的思想依据、思想方法。本文拟就道教金丹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在化学史上的地位进行分析讨论,以求教于同行。
     一
     金丹术是道教的一种重要方术,包括外丹和内丹 。外丹即通常所说的炼丹术,也称外丹黄白术,从内容上分为炼丹术和炼金术两部分。它以丹砂、铅、汞、硫、砒霜为主要原料与其它药物相配合,置于炉鼎之中。运用“飞”、“抽”、“伏”、“点”、“关”、“养”、“煅”、“炙”、“封”、“研”、“沐浴”、“渍”、烧”、“淋”等手段加以烧炼,以求制得服饵后能使人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以及能点化铜铁等贱金属为贵金属的丹药。从历史渊源上分析,金丹术滥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在秦汉时便有了原始雏形。道教创兴后,原始金丹术为道教所承袭并加以发扬光大。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充实和发展,道教金丹术在隋唐时期发展达到了鼎盛。宋元时期金丹术虽还有一定的持续发展,但随着炼丹、制金的不断失败,外丹黄白术在社会上遭到越来越多的抨击,已开始逐步衰微,明清时外丹黄白术便渐渐消亡。
     金丹家从事炼丹作金活动有其特有的金丹理论和方法。道教金丹家在长期的炼丹烧金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整套以阴阳五行说等道家哲学思想为统摄,以万物自然嬗变等金丹思想为核心,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死为目标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具体说来,道教金丹术理论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思想和经验方法构成。最高层次是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道、阴阳五行说等,它构成了道教金丹术理论的“硬核”;其次是中间层次的,由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以及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为核心的三大金丹思想构成;第三层次是由道教金丹术的一些具体经验总结、操作方法、步骤等。下面我们就道教三大金丹思想展开分析探讨。
     (一)关于自然嬗变的金丹思想
     道教金丹术从某种意上来说是一种变化之术。这种变化之术最直接的理论基础就是万物自然嬗变论,即认为各种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万物自然嬗变的这一思想是金丹家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受到制陶、采矿、冶金、染色、酿酒、制醋等古代物质变换工艺的影响,以及在自然界物种变化、日月回转、寒暑交替、沧海桑田等大量事实的启示下,并在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中的变化观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自然嬗变的这一金丹思想指导下,道教金丹家深信“金可作,世可度也”①。炼金炼丹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种变化之术。只要在适宜的场合和时间里,选择适当的原材料,经过一定的中间手段处理,就完全能使物质的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炼制出仙丹和金银来。例如道教金丹家很早就认识到汞的性质十分活泼,所谓“见火则飞,不见尘埃”。千百年来,金丹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怎样“伏汞”、“死汞”,即克服水银的挥发性。为此金丹家们想尽了各种办法,金丹著作中就记载了许多“伏汞法”,如常用的方法是加入铅和硫等所谓黄芽使之与汞生成汞齐,这样就降低了汞的活泼性。金丹家认为,如果能使汞的性质降到与黄金一样不活泼,达到所谓“真死”程度,汞的性质就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汞就可以嬗变为黄金了。
     关于自然嬗变的金丹思想在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和葛洪《抱朴子内篇》中得到详尽阐述。
     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认为,炼丹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自然之所以为兮,非有邪伪道。山泽气相蒸兮,兴云而为雨;泥渴乃成尘兮,火灭自为土;若蘖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皮革煮为胶兮,麴蘖化为酒。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惟斯之妙术兮,审谛不诳语,传于亿代后兮,昭然而可考。”②也就是说,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水汽蒸发变成云雨,泥土干扬化为尘,燃烧残渣变作土,用蘖(即黄伯,其树皮可入药,茎可以制成黄色染料)。染黄色,皮革经过熬煮变成胶,麴蘖经过发酵酿成酒等。魏伯阳认为物质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同类”,否则任你手艺多巧也是无能为力的。而炼制金液还丹同上述物质变化是一致的,只要掌握了适当的规律、方法就可以成功。
     道教金丹术的奠基人葛洪明确指出变化是天地万物之本性,金银是可以由异物炼制的。云:“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炼制的。云:“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③葛洪还以泥土制陶瓦可久存,柞柳烧成炭化墨写字不败朽为例来类比说明肉身经过适当变化可以长生不死。“泥壤,易消者也,而陶之为瓦,则与二仪齐其久焉。柞木酋,速朽者也,燔之为炭,则可亿载而不败焉。”④就是说,泥土是容易损耗消失的,但烧成瓦则可以与天地共长久;柞木酋是容易腐烂的,但烧成炭则可以化墨写字永不衰败。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道家深刻地意识到变化和转变的普遍性,是他们深刻的科学洞见之一。”⑤这一评价是恰如其分的。道教金丹家从古代的染色、煮胶、酿酒、制陶、烧炭等生产实践中受到启发,得出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二)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的金丹思想
     道教金丹家从事炼丹、炼金的一个最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达到肉体长生、羽化成仙,那么为什么服饵了金丹家用五金八石⑥炼制出的金液、还丹就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呢?对此,道教金丹家自有一套理论依据,这就是道教的另一重要金丹思想——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即通过某种方法或步骤,可以使一种物质的性质转移、移植到另一种物质上,假求外物使后一种物质的性质得以改变。
     金丹家在长期的炼丹作金实验中,认识到黄金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强的抗腐蚀性,不仅在自然界里可以长期存在并且性质不发生任何变化,而且在丹炉中加热也不影响其稳定性。因此丹家认为只要把黄金的这种奇异的特性移植到人的肉体中,就可以使肉体也获得与黄金同样的特性,永不腐朽,“寿与天地相毕”了。魏伯阳称:“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明,金不失其重”,所以,“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葛洪则明确以“假求以外物以自坚固”的思想阐述了这一金丹理论,云:“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之则“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以外物以自坚固,有如脂之养火而不灭;铜青涂脚,入水不腐,此是假铜之劲以扌干其肉也。”⑦丹家深信物质之间的性质是可以通过移植这一途径而改性。在他们眼中,“金液入口,则其身皆金色”,⑧“刀圭入口,换骨成仙,锱铢入质,易贱为贵”,⑨服食了黄金就可以达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这一美好愿望。但是直接服食天然黄金则会中毒,在金丹术史上,早期有不少人因此而中毒身亡10。丹家对此作了一番解释,声称:“黄金者,日之精也,……积太阳之气薰蒸而成,性大热,有大毒。……若以此金作粉屑,服之销人骨髓,焦缩而死也。”11由此之故,“凡服金银,金银多毒,必须炼毒尽,乃可服之”12。于是道教炼丹术士便转向人工炼制药金和神丹。
     金丹家不仅对“金银可自作”深信不疑,而且认为人造药金无论在质地还是药性方面都胜过天然黄金。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就明确表示:
     化作之金,乃是诸药之精,胜于自然者也。仙经云,丹精生金。此是以丹作金之说也。故山中有丹砂,其下多有金,且夫作金成则为真物,中表如一,百炼不灭。故其方曰,可以为钉。明其坚劲也。此得自然之道也。13
     这就是说,用人工方法炼制的药金,含有黄金的精气,具有极其坚硬、永不朽败的性质,且不含天然黄金的毒性,功效自然胜过天然黄金。对于这一点,丹经《张真人金石灵砂论》说得很清楚:
     药金服之,肌肤不坏,毛发不焦,而阴阳不易,鬼神不侵,故寿无穷也。14
     至于服食了还丹等神丹大药也能长生不死,也是因为制作还丹大药的主要原料丹砂、雄黄、铅等物料,在金丹家看来也都具有黄金的特性。例如,丹砂被丹家视为“内含金精”,具有“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的性质。而且由丹砂烧制出来的汞,在丹家心目中也是一种神奇之物,它具有金属的光泽,“其状如水似银”,“见火则飞,不见尘埃”,正与道教孜孜以求的“羽化习升”之目标相符合;而且道教金丹家很早就认为丹砂可以化金,“丹砂可为金,河车(铅)可作银,立则可能,成则为真,子得其道,可以仙身”15。也就是说,服饵丹砂可同时获得金与水银的精气而达到长生不死。所以丹砂倍受道教金丹家的青睐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雄黄、雌黄由于颜色与黄金相似,在一些金矿中又常有雄黄共生,所以雄黄被认定“乃金之苗,而有金气,是黄金之祖矣”16。金丹家相信:雌黄经过千年可以转化为雄黄,雄黄再经过千年就可以转变成黄金了(本文后面还将论及这一问题)。因而雄黄、雌黄就成为炼丹、制金的主要原料之一,被道教金丹家广泛运用于各种丹方和黄白方中。
     同样,铅与丹砂历来也被金丹家所瞩目。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铅变化多端,可以生成多种化合物,诸如白色的胡粉(碱式碳酸铅)、黄色的黄丹(PbO),红色的铅丹(PB3O4)等;而且单质铅与各种铅的氧化物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也就是说铅是白色的,烧之变成赤红色的铅丹,铅丹是赤红色的铅丹,铅丹是赤红色的,以炭烧之则转化为铅。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铅具有很强的“伏汞”作用,能与汞生成铅汞齐,从而降低汞的活泼性。在汞嬗变为黄金的过程中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铅的这种特性魏伯阳早就注意到了,他这样描述道:“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理。”17这里太阳流珠指汞,金华指铅。正是因为如此,单质铅自然被道教金丹家认定为“内怀金华”18,成为道教金丹家炼制还丹大药的一种重要原料。由此可见,物质性质与改性论这一金丹思想贯穿于道教金丹术炼丹作金的整个过程,是外丹黄白术的一个最基本的指导理论。
     (三)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的金丹思想
     无论是西方的炼金术还是中国道教金丹术,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信念,即都相信万物都有一种自然完善化的倾向。古希腊的炼金家认为:自然界一切形形色色的东西都是活的和生长着的。一切实体是由种子不断生长、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这种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种子具有某种形式的灵魂或灵气。换句话说“万物趋向于完善,无生命物也是有生命的”,矿石可以“长”成金属,贱金属(铜、铁、锌等)总是力求变成象黄金一样尽善尽美,也可以“长成”贵金属。在古代西方,矿山开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要停工,以便让矿山再长出新的矿藏。人们相信铋可以长成银,铋的别名就是“未长成的银”,所以当矿工开采到铋矿时,就会惋惜开采得太早了。古希腊炼金家还认为从不完善的金属长成完善的金属,其过程要经过埋在地下深处长时期才能完成,而用人工炼制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炼金术的关键在于找到或提炼出一种类似黄金所具有的灵气之类的东西(点金石或哲人之石),把它注入到贱金属中,贱金属就能转变成金属黄金。
     无独有偶,中国的道教金丹术也有与此极其相似的思想。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就认为丹砂经过无数次的转变,就可以返朴归真,长成黄金。
     丹砂色赤能生水银之白,物变化之颇亦为证。土得水而成泥,埏之,山下有金,其上多有丹砂,变转不已,返复成金,归本之质,无可怪也。19
     道教金丹家认为,在自然环境中,某些天然金石类物质具有一种自然进化的倾向,可逐步演化为最完善的黄金白银,只是这一自然进化的过程太漫长了。但是,金丹家自信可以人为地对这一过程进行调控,即在模拟宇宙自然环境的小宇宙——丹房的炉鼎中,采取某些强化手段,缩短完成这一自然进程的时间,在较短时间内炼制出黄金、白银或仙丹。这种人工炼制的仙丹中凝聚了被压缩了的时间,所谓“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说法正是这一意思的写照。人服饵了这种仙丹后,被压缩的时间又释放出来,从而使服食者寿命延长,甚至长生不死。这一金丹思想我们姑且可以名之为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
     关于金石类物质可以自然进化的思想,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热衷于炼金术的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所著的《淮南鸿烈·堕形》篇中就说:
     黄埃(指雄黄)五百岁生黄氵项,黄氵项五百岁生黄金;曾青八百岁生青氵项,青氵项八百岁生青金(铅);赤丹(丹砂)七百岁生赤氵项,赤氵项七百岁生赤金(铜);白?九百岁生白氵项,白氵项九百岁生白金(银);玄砥(慈石)六百岁生玄氵项,玄氵项六百岁生玄金(铁)。20
     道教金丹家普遍认为,物质进化的最终目标是朝着最完美的黄金转换,“雌黄千年化雄黄,雄黄千年化黄金”。道教金丹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金石类物质自然进化的思想,与古代人对一些矿物共生现象认识有相当大的关系。古代人已经观察发现了许多金石类矿物有共生现象。在《山海金·西山经》中就多次提到金和银、白银和雄黄、白玉和赤铜等矿物的共生现象。如“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银”;“又西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21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矿物之间相互共生的这样一些现象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维,使得金丹家相信贱金属是可以自然长成、进化为贵金属。类似的见解也出现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可见这一金丹思想影响之大。
     在道教金丹家看来,物质自然进化的时间太漫长了。那么怎样才能加快和缩短这一自然演化过程?道教金丹家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认为“一鼎可藏龙卧虎,方知宇宙在其中”22。只要模拟宇宙自然环境来设置丹鼎和配伍药物,仿照天地阴阳造化的原理,依据“阴阳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节律来掌握火候,运用“水火相济”等各种方法,外加祈祷、祭祀的礼仪,就可以人为控制和调整丹鼎这个小宇宙的时间流动之矢。
     正是在这一金丹思想指导下,道教金丹家坚信,在与自然大宇宙相对应的丹鼎小宇宙中,凭借丹炉中水火的促进作用,就可以加速金石自然进化的历程,在较短的时间内炼制出真金和仙丹来。
     三
     总而言之,道教金丹家在上述金丹思想的指导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炼丹、炼金活动长达一千多年,虽然外丹黄白术最终为社会发展所摒弃,但道教金丹家顽强不息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客观上却刺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李约瑟博士曾这样评价说:“道教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有着头等重要的贡献。此外,道教又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起源于道教。”23纵观整个世界化学发展史,正如在西方,在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化学在炼金术的原始形式中出现了”24一样,在东方,道教金丹术则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古代化学,道教金丹思想在中国古代化学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略作分析阐释。
     众所周知,在17世纪近代化学产生之前,化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古代时期化学知识的积累虽然十分零散,还没有形成一门完整的、严格意义上的学科知识体系,但古代化学基本上也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实用部分(或称工艺部分)和“理论”部分的化学思想和化学知识。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实用部分和“理论”部分的化学知识在古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所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中国古代,实用部分的化学知识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制陶、制瓷、冶金、酿酒、染色、鞣革、造醋等生产工艺中获取的;而“理论”部分的化学思想和化学知识则主要以思辩的形式存在于道家哲学思想之中,并通过金丹家的炼丹、炼金实践活动而逐步积累起来的。
     具体说来,在道教金丹术的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说和万物自然嬗变论、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物质自然进化与人工调控论等金丹思想,就以思辩的形式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组成、性质和相互变化结合方式的认识,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化学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形式。
     这是因为,阴阳五行说把千差万别的物质存在形式归纳为客观存在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并通过这五种基本元素的相生相克去解释、说明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和统一性。不仅认为宇宙万物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而且还运用阴阳矛盾对立统一的观念来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物质变化的规律。而以阴阳五行说为理论指导,以万物自然转化为核心的三大金丹思想,则认为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物质的性质可以改变,物质变化的速度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加以调控,集中并具体体现了古代人类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关系以及各种物质元素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和成果。理论化学的三大基础元素论、物质结构论和物质反应论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以在道教金丹术理论中找到它最初的思想萌芽。
     综上所述,道教金丹思想的形成,不仅巩固了人类对自然界物质元素组成与性质的认识,同时也以思辩的形式抽象概括了物质性质变化之规律。尽管在道教金丹思想中不乏臆测成份乃至种种谬见,但这些金丹思想无疑可视为中国古代朴素的物质组成论、物质结构论和物质反应论的原始形态。所以,如果我们要探究中国古代化学理论的思想渊源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得不追溯到古代道教金丹家那里。
     
    ①③④⑦⑧13 15《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2版,第286、284、112、71、71、286、287页。
    ②《周易参同契·下篇》朱熹“考异”本。
    ⑤2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76、175页。
    ⑥《诸家神品丹法》卷3第14引《孙真人丹经内五金八石章》称:五金即朱砂、水银、雄黄、雌黄、硫黄,八石即曾青、空青、石胆、砒霜、石冈砂、白盐、白?、牙硝。《正统道藏》(台湾艺文版)第32册第25554页(下同,不一一注明)。
    ⑨《丹房奥论》,《正统道藏》第32册第25616页。
    10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云:“晋贾后饮金悄酒而死,则生金有毒知矣。”见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点校本第460页。
    11 14《张真人金石灵砂论》,《正统道藏》第31册第25204页。
    12《黄帝九鼎神丹经》卷9,《正统道藏》第31册第25139页。
    16《土宿真君本草》,见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点校本第410页。
    17《周易参同契·上篇》朱熹“考异”本。
    18《周易参同契·上篇》云:“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
    19《黄帝九鼎神丹经》卷13,《正统道藏》第31册第25160页。
    20《淮南鸿烈·堕形》篇。
    21《山海经》卷2,袁珂《山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6页。
    22《丹房奥论》,《正统道藏》第32册第25610页。
    2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