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武夷山道教文化特色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詹石窗 参加讨论

    耸立在闽北边陲的武夷山,于1999年经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表决通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之中。武夷山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积淀,道教文化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全国的道教名山概括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等,武夷山即进入了道教洞天福地的行列,该书称武夷山为“升真化玄洞天”,其区有“百二十里”;宋代名臣张君房奉命组织编纂道教经书总集《大宋天宫宝藏》,把武夷山定为道教第十六洞天,可见武夷山在道教文化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源流
    其实,如果琢磨武夷山的名称就可以发现道教文化在该山传播的久远渊源。相传唐尧时代,彭祖(姓篯名铿,因封于大彭,后人尊称为彭祖)来到崇安(武夷山坐落的县份)居住,当时洪水泛滥成灾,民不聊生,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便开山挖洞,疏通洪水,他俩所挖的河道就成了九曲溪。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彭祖的两个儿子,就把该山称作武夷山,并且在九曲溪汇入崇阳溪的地方建造武夷宫。尽管彭祖的儿子挖洞成溪的事只是传说,但却为道教文化在该山的传播奠定了深厚基础。彭祖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仙谱,汉代的《列仙传》以彭祖为得道仙人,晋代思想家葛洪作《神仙传》仔细描述了彭祖的家史和修行秘法。前人尊彭祖为神仙,
    这与道教的基本宗旨是一致的,所以魏晋以来道教在该山传播便具有良好的文化背景。
    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等文献记载,武夷山的民众除了尊崇彭祖之外,也信仰武夷君。汉代官方对于武夷君信仰不仅认可而且依郊祀典礼给予祭祀,武夷山的幔亭峰尚存有汉代祭祀武夷君的神坛,足见武夷君地位之高。道教产生之后,武夷君便从一般的民间神明而逐步演变为道教的神仙,在武夷君信仰的推动下,前来该山修炼的道士或信道文人络绎不绝。据白玉蟾《武夷集》以及《武夷山志》等书记载,魏晋以来,先后有娄师钟、薛邴等著名道士来此隐居。道士们的修炼活动留下了种种遗迹,诸如换骨岩、仙迹岩、仙浴潭等,像群星散落于山腰、峰顶、崖间。由于道士的修炼和生活需要,一座座宫观矗立起来。其中,最有名的是武夷宫、止止庵、桃源观。据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统计,目前尚存的道教宫观遗址有64处,说明道教在武夷山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时期。
     信仰特点
    武夷山道教文化是由历史上的道士和信道的人们共同创造的。作为道教精神的一种积淀形态,武夷山道教文化当然具有一般道教文化的性质,这就是以延年益寿为思想宗旨,力图通过变化气质而超越自我生命局限,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不过,也必须看到,道教的形成与发展本来就具有多元性,因此各地的道教文化也就具有自身的特色。武夷山道教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闽越人原始信仰与道教神仙信仰的融合。《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楚、越发生了一场盛大的战争,越国大败而解体,其王室和贵胄四处逃亡,其中一部分逃到浙江南面和福建地区,与当地的土著越人相互融合,以后逐步形成了闽越人,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在众人拥戴下建立了闽越王国。当时的闽越人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以“蛇”为图腾,族人的身上刺着像蛇一样的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图腾崇拜增进了人文的内涵,祖先崇拜成为闽越人信仰的核心。武夷君信仰本来就是闽越人祖先崇拜的一个典型代表。道教在武夷山传播之后依然保存了这种信仰,只是其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道教中,武夷君尽管变成羽化登仙者,但依然保存着上古闽越人民间信仰的痕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在叙说武夷君生平事迹时还谈到十三仙人“玄化”之后插木匦于岩中,这实际上就是闽越人崖葬习俗的表现。
    第二,以“丹道养生”为其修炼的基本法门。道门中人为了成仙,积极地探索宇宙与生命的奥秘,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延年益寿、修炼升仙方法。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地道教派别的修炼方法具有许多不同。武夷山道教擅长“丹道养生”,这构成了该区域道教的基本特色。所谓“丹道”就是炼丹之道,而“丹道养生”就是以修炼金丹为保养形体的路径。武夷山道门中人推崇彭祖的“闭气内息”,这可以说是丹道法门的最古老源头。当然,就完备的形态来看,武夷山的“丹道养生”法门主要是由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及其门人发展起来的。经过了游历和体验,白玉蟾将张伯端《悟真篇》的内丹修炼思想发扬光大,使金丹派南宗的组织趋于完备,他结合神霄派的雷法,以内炼人体精、气、神为主,主张性命双修,先命后性,力图通过自我身心的调理而治病延年。现存《道藏》所保留的金丹派南宗的著作相当多,光白玉蟾的著作就有《武夷集》等6种,这些著作是研究武夷山道教养生文化的珍贵资料。
    亟待保护
    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夷山的文化景观遭到许多破坏。道教的文化景观所受破坏尤其严重。实际上,真正保存下来的道教文化活动场所只有桃源观一处,至于止止庵目前仅剩下石砌墙基和石刻“止止壶天”。原属于武夷宫建筑群组成部分的三清殿、玉皇殿在民国时期被无知的军人占据,美其名曰“中山堂”,成为军队训练场所,景区开发之后虽然有所恢复,但作为书画展览场地,已经失去道教文化的本色。至于万年宫(武夷宫)作为武夷山最早、最大的道教宫观和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也几度兴衰。上一世纪80年代后期,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武夷宫恢复重建;可惜的是,它并没有运载道教文化的内容。有关部门决定,武夷宫在未来将作为宋代文人柳永的纪念馆。笔者以为柳永是应该纪念的,但以武夷宫为纪念场地有背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初衷,因为遗产保护最重要的原则是维持本色,只有维持本色。才是历史精神的体现。
    武夷山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理应得到妥善的保护。笔者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在采取有利措施保护原有道教文化建筑和遗址的前提下,组织力量开展武夷山道教养生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