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道德经》魅力长存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詹石窗 参加讨论

    据道教史料记载,农历二月十五日,为道祖太上老君──老子的圣诞。长期以来,道教在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民俗。在这种民俗活动中,人们既可以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又能够增进对传统思想文化的了解。今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十五日)至19日,中国道教协会将在北京白云观组织发起老子诞辰纪念活动。为了让广大读者对我国古代这位伟大思想家有个基本了解,我们特组织了这组文章,以飨读者。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老子所著《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中,为《道德经》作注者不计其数。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子便写下《解老》、《喻老》篇。汉代以来,复有河上公《老子章句》、严遵《老子注》、王弼《道德真经注》、陆德明《老子音义》、成玄英《道德真经义疏》、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沈一贯《老子通》、王夫之《老子衍》、王念孙《老子杂志》、马叙伦《老子校诂》等数千种注疏之作行世,可谓洋洋大观。在众多注疏作者队伍当中,既有号称“九五之尊”的皇帝,又有名垂千古的文人学士;既有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又有历史学家,甚至还有自然科学家。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朝代之兴往往伴随着《道德经》研讨热潮的高涨而来。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称。这两个王朝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而在这两大历史阶段中,《道德经》的研习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大力提倡。汉代之初,许多大臣热心于钻研《道德经》。像陈平、张良、盖公、曹参、吴公、王生、黄子、张释之、司马谈皆治黄老道德之学,尤其是接替萧何为相国的曹参更倡导以黄老道术治国。一时间,形成了研习《道德经》的社会风气。汉文帝、汉景帝在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下,雅好道德之言,实行“黄老政治”,注意“与民休息”,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遂促成了“文景之治”的社会繁荣。
    唐朝开国之初,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其远祖,号召朝臣百姓研读《道德经》,他甚至还派遣道家学者远涉高丽国教授《道德经》。其后,李世民即位为太宗,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他选择了老子《道德经》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指导方针,起用道门高士魏征为相,崇尚“以静养民”的道家政治方略,造就了“贞观之治”稳定而繁荣的社会局面,颇受史家所称道。盛唐之际,玄宗皇帝亲自注解《道德经》,颁示天下,诏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置“崇玄学”博士,其生徒皆令习《道德经》等道门要典。由于唐玄宗的“崇道”文化政策的贯彻,研习《道德经》的浪潮更显波澜壮阔,而社会经济之繁荣亦达到了唐朝的鼎盛阶段。虽然不能说盛唐的经济繁荣与倡导《道德经》的研习风气有必然联系,但恐怕也不能否认这种文化政治导向的重要作用。
    汉、唐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综合国力居世界领先的时代;而其时又均有浓厚的《道德经》研讨风气,这个历史现象本身就值得深思。
    如果说“汉唐盛世”《道德经》研讨风气已经成为过去;那么,当今在商品大潮滚滚向前的社会中有那么多人研习《道德经》则是一种值得人深思的现象,且不说文人们的学术研究,就是普通人中对《道德经》颇有兴趣者也大有人在。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一批企业界人士积极探讨《道德经》的管理思想,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此外,《道德经》还走出了国门,在国外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这表明,《道德经》的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一部仅有五千言的古老著作,为什么能有如此众多的读者?为什么能够广泛渗透于科技文化的诸多领域?为什么能引起世人无穷的探索兴趣?原因是复杂的。但如果深入到《道德经》这座“文化宫殿”中细细观赏、思索,那么,其中的缘由或许也能悟出一二。
    应该看到的是,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并非有意识地创立某种学科。在他生活的年代里,学问是综合性的。所以,《道德经》一书也就具有广大的包容性。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军事、历史、政治,所涉领域颇多。后代的研究者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价值也不一样。政治家看到的是治国方略;军事家看到的是用兵之道;企业家看到的是管理经验;养生家看到的是道法之术……,凡此种种,见仁见智。人们对《道德经》的注释、发挥与应用,遂造成了绚丽多姿的“道德经学”文化景观。
    有关《道德经》这部著作的内容及其价值问题,前人已有不少研究。在这里,应稍加强调的是养生、治国相统一的思想。作为杰出的智慧老人,《道德经》作者老子可谓历尽沧桑。丰富的阅历和史官特有的知识相结合,使他的笔下闪动着睿智的生命火花,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则启迪了他本就善于联想的思维。于是,当他谈论养生之道时,其背后则又暗示了治国的道理。他以哲学家的伟大胸怀拥抱广袤的宇宙,寻找着化生宇宙万物的本体──“道”,感悟了大道的自然本性。他以“道”为尺度,来衡量人生和社会,往昔的生活经验和渊博知识遂被激活,这造成了他用语的双头性和思维的象征性。因此,老子用于描述养生的那些意象也就同时蕴含了治国的义理;反过来看也如此。例如,第三十九章所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的“得一”是一种专心致志的境界。从养生的角度看,应使灵魂与肉体相守为一,而侯王依此法治国,便能使天下统一和谐,归于大正。这种身国相应共治的整体性观念是贯彻于《道德经》始终的。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揭开《道德经》的思想奥秘。
    对于《道德经》的理解,曾经出现过一些误会。像“无为”这个概念,过去有些人往往把它同“无所作为”等同起来,从而进一步将老子思想当作“消极”、“落后”的理论体系。殊不知老子明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化生宇宙万物的常道以自然为法,它生养了万物却不占为己有,但它又是万有的归宗。用现代的哲学语言来说,所谓“无为”就是遵循客观规律。诸如此类的用语,我们应该从《道德经》的整体脉络上加以把握,方能明了其真谛。
    作为一部在中华文化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古老文献,《道德经》的思想是复杂的。我们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以偏概全。今天,中华民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正向现代化社会迈进。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传承性,这就需要我们吸取和借鉴古代文化中一些有益的东西,加以推陈出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