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海外道学 >

.道教在国外《海外道教》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秩名 参加讨论

      朝鲜学者称,朝鲜是神仙信仰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神仙故事和方士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到达朝鲜。如秦始皇时方士韩终到达今朝鲜半岛建立了马韩国,卢生和汉张良都曾到过朝鲜学道。五斗米道传入朝鲜是在公元3世纪,活动在民间。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卷3记载,高句丽国人争先信奉五斗炕米道。唐高祖闻知后,于624年遣使臣沈叔安为高句丽荣留王送去道士和天尊象,令道士在高句丽讲述《道德经》。第二年,荣留王又派人赴唐学老。又据卷21记载,高句丽宝藏王于643年又派莫离支(官名,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渊盖苏文赴唐请受道教,原因是国内道教还不兴盛,道术尚不齐备。唐太宗派道士叔达等八人携《道德经》应邀而往,宝藏王改佛寺为道观,置道士们于儒士之上,采取了抑佛崇道的国策。在朝鲜史上,高丽时代是道教最兴盛的时代。特别是文宗、肃宗、睿宗、仁宗、毅宗五朝(1046—1170),道教达到全盛。当时道教修建了大型道观,确立了道士制度和祭祀制度,大规模举行国家级斋本醮,道士众多,大量青词、斋词保存至今。那时正是中国宋代。明太祖遣朝天宫道士徐师昊赴高丽,在山川祭祀。朝鲜时代排佛崇儒,但仍崇奉道教。
      道教的炼丹术和服食等术也随道士传入朝鲜,逐渐形成了朝鲜的炼丹学派和道教医学。许多道教神也传到朝鲜,受到信奉。
      道教在朝鲜同当地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八仙,就完全改变了名字。道士的服饰、戒律均与中国有差别。
      朝鲜盛行风流道。一些学者将之视为道教,将花郎视为道士。花郎也称作源花、国花、仙郎、鸾郎。至少可以认为,风流道是儒释道三教和朝鲜原有信仰结合的产物,与道教的关系非常密切。
      道教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日本学者认为,至迟在奈良、平安时期,中国道教的经典、长生信仰、鬼神信仰、方术、科仪等就大量传日本,对古代日本的政治、宗教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日本学者才提出了“日本的道教”这一名称。
      平安时期前半期,宇多天皇宽平年间(889—898年)藤原佐世奉天皇敕令编成《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其中著录了我国古代不少道经。
      日本现行的位阶制度,源于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即依德、仁、礼、信、义、智六字为基本次序而排列,并依次配以紫、青、赤、黄、白、黑六色。六阶制和紫色皆参照中国六朝道经《太霄琅书》而制定,包括神话时代在内的古代日本的医药学,是和吸收中国的道教医学一起开始的,并以道教医学为中心而发展。
      出现了10世纪初的《延喜式》卷8载有祈愿天皇长寿的祝词,用于在宫廷中举行大祓时宣读。祝词中东王公、西王母等神,显然来自道教。整个内容均属道教。此外,庚申信仰和泰山府君信仰都于平安时期传入日本。
      有的学者尤为激进,认为古代日本曾存在过道士、道观或道教。有的学者指出,中国道教思想的传入,曾促使日本几乎形成原始道教组织。7世纪中,骏河(靓冈县中部)富士川流域农民之间,发生过一次宗教活动,这就是所谓“大生部多事件”。这次事件是在日本形成原始道教教团的萌芽,但被镇压了下去,萌芽亦遭彻底摧毁。
      日本学者提出的关于道教传入日本的考古证据有:一、神兽镜。镜上铸有东王公、西王母二神名,以及“延年益寿”、“寿如金石”等道教语言。神兽镜的出土处为河内松冈山王后古坟和大和葛城郡新山古坟等。王后系王仁的子孙。王仁仕于推古、舒明两朝,颇有名。二、静冈县伊场遗迹和宫城县多贺遗址出土木简。木简书有道教符箓。三、藤原宫遗址出土木简。木简文字内容为陶弘景《本草集注》上卷。四、伊予的汤之冈、碑文。碑文含有道教内容。
      《太上感应篇》等道教善书很早即传入日本,使得以功过寿算、善恶感应为神学外衣的道教劝善思想在日本广泛流传,影响颇深。
      道教对东南亚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我国史籍对7世纪中南半岛吉蔑王国通称真腊。该国一向与我国友好往来。明万历后改译称为柬埔寨,通用至今。隋唐之际,道教传入柬埔寨。《隋书·真腊记》记载:“其丧葬……僧尼、道士、亲故皆来聚会。”“多奉佛法,尤信道士,佛及道士并立像于馆。”宋赵汝适《诸蕃志》介绍真腊国说:“其僧道咒法灵甚……道士以木叶为衣,有神曰婆多利,祠祭甚谨。”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记载:“为儒者呼为班诘,为僧者呼为姑,为道者呼为八思维。”《明史·真腊传》录入此条,但将“八思维”记为“八思”。不独柬埔寨,东南亚其它诸国也很早受到道教影响。如道教崇奉的航海神妈祖,至今受到东南亚各国的崇奉。
      道教对欧美各国影响如何?
       随着华侨遍布世界,道教信仰也带到各地。但一般限于华人社会自己信奉,且多为三教融合,如文庙、关帝庙和祖庙到处可见。欧美本土居民中,虽然出现道教信徒和道教团体的历史不长,而且是少数,但道经《太上感应篇》、《常清静经》、《玉枢真经》、《日月经》等均早已被翻译介绍过去,特别是关于内丹修炼的一些著作更是受到欢迎。法国研究道教起步尤早,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了。
      当前道教在国外的情况
      据1952年台湾《中华日报》编印的《世界要览》及台北“嗣汉天师府”驻海外办事处调查统计,海外道教、道士及其活动场所的分布情况:北美洲设坛或庙54座,道徒25000人。南美洲设坛或设85座,道徒27000人。欧洲设坛或庙98座,道徒29000人。非洲设坛或庙54座,道徒3400人。大洋洲设坛或庙130座,道徒9500人。亚洲:日本设坛或庙12座,道徒3400人;泰国设坛或庙9座,道徒5200人;缅甸设坛或庙7座,道徒2700人;印尼设坛或庙4座,道徒120人;菲律宾设坛或庙58座,道徒38000人;马来西亚设坛或庙135座,道徒12500人;新加坡设坛或庙198座,道徒27000人。台北“天师府”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设有办事处。
      近几年来,同北京白云观建立有交往关系的外国道观有: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中孚道观,纽约的紫根阁、天后宫和应道观,夏威夷的太玄道观,加拿大多伦多市的蓬莱阁,法国巴黎的挽云楼,新加坡的金锻殿、混元道坛等。
      台湾的道教  台湾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部分。据《台湾通志》载:“台湾之道教,来自内地,其与移民为始终。”早在郑成功时代,道教就已传入台南,随后向南延伸而扩大整个全岛。按日本德忠教授《道教史》转引美国台湾道教研究专家、夏威夷大学教授萨梭(Michel   R.  Saso)的话说:“道教于1590年(明神宗万历十八年)首次传入台湾地区,传入者是出身福建漳州的闾山三奶派道士,传入地在台南。后来1740年(清乾隆五年)茅山的正一派又传入台湾北部,1832年(清道光三年)清微派也传入台湾,唯有全真派末传入。”因地理关系,移民的籍贯,大都来自福建和广东两省,其中以漳州、泉州和潮州、惠州的居民占多数,到清代形成了以南部的台南、中部的鹿港、北部的台北为中心的分布格局。据台湾《道教文化》1987年第3卷第11期和1988年第4卷第9期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台湾信仰道教的居民在八成以上,有道庙2800座,现在道庙6700间,其中登记在案的道宫有4700座,仅台北就有373座,信仰君众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又据1992年十一月来大陆参访的台湾中华道教会理事长高忠信先生称,在台湾有登记的庙宇14000多个,其中道庙800多个,信仰道教人的人很多。足见道教在台湾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在台湾,道教组织成立较早。1919年和1920年曾先后创立过“万国道教会”和“五教会道教会”。1949年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1904—1969RH )徒台后,对教团进行了整顿,1950年建立台湾省道教会并出任该会理事长,还成立了“嗣汉天师府驻台办公处”,并开展教务和传授职箓。1957年又附设“道教居士会”和“道教大法师会”于府内。1966年2月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道教会”,但未能协调一致地续彻会旨。1968年7月召开第一届第一次理事会,张恩溥任理事长,李叔还任常务监事。1969年春张恩溥自菲律宾返台后不久,患病去世,因其子张允贤早逝,由其常侄张源先(1927—    )继任“第六十四代天师”。“天师府”自成系统。在台北有台北道教会、台湾省道教会和中华道教会三个组织,它们基本上是三位一体,共同存在。中华道教会下有21个分会或支会,团体会员5758个,个人会员27528个,会员代表300人。高雅天师府在全岛设有11个办事处,在香港(青松观)、美国(旧金山)、菲律宾(马尼拉)、新加坡(首、都)、马来西亚(甘榜呼鲁)各设有一个办事处。道教正一派传入台湾后,逐渐与当地巫观信仰结合,形成了有别于大陆天师道的教派,其表现形式繁杂,宗教场所五花八门,庙内祀像混杂不一,但都以道教中人自标,奉玉皇大帝为至高尊神。通常把道士分为乌头道士和红头道士两种,前者著乌帽包袍,以《道藏》为据,行天师道传统的祭炼法决,分茅山派系(玉京道士)、清微派系(天枢道士)、武当道系(北极道士)、正教系(玉府道士)。后者由脉承于闽地的派别组成,其经典在《道藏》中查考无据,且旁及佛经,被前者视为“邪”,即他们未继承正统的道教教义,分天师派、灵宝派、神霄派、闾山三奶派。但一般都把它们归入道教正一派范围。各派活动以自己的道庙为中心,互不隶属,独立开展教务活动。台湾刘枝万博士在《台湾南部何以多醮》一文(见丁煌主编《道教学探索》创刊号)中指出:在台湾,每逢地方遭逢灾变不安,即由士绅耆老等人,谋为祈福;纠众集议,即设香案于庙口或村庄中广场,露天向天神、地祗与众灵,许愿祈求。其仪式因陋就简。目前常见醮分平安醮、瘟醮、庆成醮和火醮居多。醮期有定期性和临时性两种,按醮期长短,以五朝醮和三朝醮最为充实。建醮是民间大祭典,大抵集中在每年的阴历九、十、十一月三个月,尤以十月孟冬特多。45年来,道教界为复兴道教,“宏扬正统道教义”,一直在从事布道活动,同时培养道教人才。1960年郭腾芳先生创办高雄道德院,并以此为基地,开展教务,但效果甚微,依然是“人心不古,道教不兴,异端邪术充斥”。1988年,于成功大学历史系日、夜部各开了为期两个月的“道教史”课程。每场讲演皆暴满。遂于10月成立修真道院,招收了240名学员。1989年11月日举行第一期结业典礼,有132人领到结业证书。接着招收第二批学员。招生简章称,办院的宗旨是“为研究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培养正统道教人才,提升道德修养,,净化人心,安定社会,促进世界人类福利”。“凡思想纯正,无不良嗜好,有志于道学研究者”均可参加。1989年10月,中华道教会在台北创办“中华道教学院”,设学院班(30名)、专修班(50余名)、研究所(8名)。该校“以阐扬道教精义,培育道教专才,以学术观点整理道教义理,规范道教仪规,整备道教经典,确立道教范式为目的。”校址在台北市指南宫。海峡两岸人民同一祖宗,两岸道教同一教主,由于历史的原因,而隔绝了四十多年。1982年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续彻执行,开始接待旅客、香客,以后发展到主动邀请台湾道教界访问大陆。自1988年到1993年底,台湾到大陆参访,朝圣拜祖的道徒有23批,计有1000多人,加深了两岸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和平统一的进程。
      香港的道教  香港有人口600万,98%是中国人,虽有众多的外来宗教,但道教信仰仍具有一定的影响,道教徒有30万人,道士女冠达千人之多,大小道堂林立,数目在一百以上,而且大多设在闹市一湾仔、上环、西环、九龙半岛的旺角、深水等地。道在香港除了传播教义以外还为市民提供医疗、教育、文化及社会福利各项服务,故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有一个崇高的地位。据《香港与澳门之道教》(黄兆汉、郑炜明著,加略山房1993年版)载,香港原属广东番禹县,清李福泰主修的《番禹县志》称,道教于晋代传入该县,并在越秀山建越冈院,明万历和崇祯年间重修时更名为三元宫。在香港,与道教关涉的史实是南宋时在新界建起天后庙(在佛堂门,称北堂天后庙,俗称大庙),到清初时,天后庙已发展到20余所。有北帝庙、王母妆台、三教并重的东大寺等(见《重修新安志》)。今保存下来的道教遗迹有屯门青云观的芳名碑、大屿山鹿普仙院的石刻示谕、上环文武庙的碑记和钟、长洲北帝庙的钟、湾仔北帝庙的钟、红鹤园角北帝庙的庙志、元朗旧墟二帝庙的钟、香鼎、聚金炉以及元朗八乡元冈众圣宫的钟。这些文物表明自明代起香港已有道教活动。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后,道教又有较大发展,且出现了道教教派。德会龙庆堂、福庆堂、善庆洞、万佛堂、芝兰堂、紫霞堂、宾霞洞、智园、金霞精舍、藏霞精舍。二是以全真龙门派为代表的青松观、逢瀛仙馆、万德至善社、竹林仙馆、云鹤仙房、抱道堂、玉壶仙洞。三是以全真纯阳派为代表的六合玄宫、信善坛、六合圣室、纯阳仙洞、翠柏仙洞、明元仙观、庆云古洞。先天道又有标明礼贤堂一脉的,全真教以龙门派最活跃,纯阳派又分太乙门和逢莱派。此外还有以同善社会代表的圆玄学院等。其中比较著名的宫观及道教活动场所是圆玄学院、青松观、蓬瀛仙馆、云泉仙馆、信善紫阙玄观、黄大仙祠、九龙道德会龙庆堂、道教通善坛。香港道教诸派中以主张三教合一、奉祀三教圣人的最为流行。宫观坛堂等道教组织与场所,大都亦教亦商,观主也是工厂主或商业人士。不大注意道教规戒,而重视醮仪。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十六日举办长洲太平清醮会,全岛斋戒,在北帝庙前搭醮棚、神坛、大士棚、大戏棚及饱山棚。岛上各庙宇均迎奉神坛,奉行水祭、山祭。建醮大会一连三日四夜演神功戏。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是于1967年3月成立的“香港道教联合会”。到1990年1月有团体会员65个。还有60个道堂组织没有参加联会,它们大多是些规模较小或以私人性质经营的半公开甚至是不公开的道教团体。香港道教团体兴办了不少学校,从幼稚院、小学到高中都有,主要分布在新界新市镇和新九龙地区,一般面向比较清贫的家庭。其中以圆玄学院、青松观和啬色园办学魄力最高,办学方针以“道化教育”为目标。香港道教组织还办了不少社会福利事业。据统计共办有诊所7间、安老院9间,另有儿童院、医药局、老人服务中心的青年自修室等等。香港的道门刊物主要有香港道教联合会于1978年创办的年刊《道心》,庆云古洞于1987年创办的月刊《道声》,省善真堂于1990创办的《省善月刊》、青松观主办的《道教文化研究》。前三种为道教组织自办,旨在宏教,后一种所刊论文素质较高。
      澳门的道教  澳门现有人口逾50万,其中96%是中国人,外籍人仅占4%。尽管澳门有天主教等诸多外来宗教,但道教信仰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居民的精神生活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澳门原属广东香山县,据明黄佐撰《广东人物传》、清申良翰纂修《香山志》等书记载,道教于公元三世纪传入,宋代香山地区有信奉三清、鲁灵光、玄武、天后、东岳大帝、城隍、唐王神等道教神仙的活动,而且还有一定规模的道观和修真的女冠。元明时道教继续发展,供奉的神祗包括康公、洪灵爷、天后、文昌帝君、关帝、北帝、城隍等等,同时也祭祀社稷之神、山川风云雷雨之神和厉等,这些活动的传播影响到澳门等地区。在澳门境内,与道教信仰关涉的史实,可追溯到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民间至今有传说,谓于成化年间由闽潮商贾兴建妈祖阁庙,不少有关妈祖的碑文也称“成化间创建妈祖阁”。妈祖又称天妃、天后,是福建广东沿岸渔民和航海者筑庙供奉的神灵。自明清以来,这里逢年过节,男女老幼,前来顶礼膜拜凡渔民出海打渔,商人航海经商,当船泊经妈祖阁庙前面时,总是要在船头烧香放鞭炮拜祭一番,以祈求天妃神灵保佑平安,实际上澳门最早的地名就是以妈祖命名的(福建人称澳门为娘娘庙,广东人则称其为“阿妈角”)。随着历史的推移,形成了一个属于道教系统的妈祖信仰圈。自明以来,澳门有八处拜天后的地方一天皇圣母殿(在望夏康真君庙内,1792年前建,1882年重修)、天后古庙(又称地母庙,1865年建,1987年重建)、天后殿(在莲峰庙内,1792年建)、天后宫(设在仔岛,1785年建)、关帝天后古庙(也在仔岛,1662—1722年建)、天后古庙(在路环岛),其中以澳门的妈祖阁最为著名,其后山有摩崖“太乙”二大字,足见它与道教思想关系密切。除天后信仰外,还有朱大仙信仰、洪圣爷信仰、水上仙姑和悦城龙母信仰,这些神灵都是海神。澳门境内,也有正统道教遗留下来的史迹,如位于三巴门的吕祖仙院发展的文物显示,1947年前曾有天师道正一派活动。此外还有道教太乙门纯阳派信善系的活动,后于1967年传至香港。澳门还有立庙信奉其他神灵的如哪咤庙、康君真庙、关帝古庙、女娲庙、包公庙、玄武庙、谭仙圣庙等,亦有信奉和崇祀一些相对次要的神灵如石敢当、土地、财帛星君、鲁班先师、华光大帝、华陀先师、杜神、福神、太岁、侯王等。真到80年代,在仔和路环两岛,许多带宗教性的仪式由少数道士(俗称喃呒佬)代劳主持,专为人做法事的道士通常要开设馆,如灯明道院、李七道馆等。澳门道教组织有澳门儒释道联会,1974年成立,办有仔孝思墓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