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5)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南怀瑾 参加讨论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明太祖与周颠


    中国历史,自秦、汉以后,任何政治清明的国家升平阶段,其思想与治术,大都有一共通原则,即“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且看每逢国家变故,起而拨乱反正的世代,多半有道家的人物,参与其间的现象,这几乎已成为过去历史的定例。当明太祖朱元璋起义时期,除刘基、宋濂等人外,参与其间的道家幕后人物,尚有著名的颠仙周颠。其人以游戏风尘,装疯作呆,周旋于残暴成性的朱元璋幕后,与朱元璋的生命事业,都是休戚相关的。甚之后来朱元璋并尊道、佛两教,亦因之已深结因缘,其事虽为正史所不载,但朱元璋曾经亲自为他撰文,记叙事实的真相。读其行文语气,确是出于朱元璋的手笔,后人亦信以为真,当无疑问,兹录之以明始末:
    明太祖《御制周颠仙人碑记》云:
    颠仙,周姓者,自言南康属郡建昌人也。年一十有四岁,因患颠病,父母无暇常拘,于是颠入南昌乞食于市,岁如常,更无他往。元至正间,失记何年,忽入抚州一次,未几,仍归南昌。有时施力于市户之家,日与稠人相杂,暮宿闾阎之下。岁将三十余,俄有异词,凡新官到任,必谒见而诉之,其词曰:告太平。此异言也,何以见?当是时,元天下承平,将乱在迩,其颠者故发此言,乃曰异词。不数年,元天下乱,所在英雄据险,杀无宁日。其称伪汉陈友谅者,帅乌合之众,以入南昌,其颠者无与语也。未几,朕亲帅舟师,复取南昌,城降,朕抚民既定,百归建业。于南昌东华门道左,见男子一人,拜于道傍,朕谓左右曰:此何人也。左右皆曰:颠者。朕三月归建业。颠者六月至。朕亲出督兵,逢颠者来谒,谓颠者曰:此来为何?对曰:告太平。如此者,朝出则逢之,所告如前,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务以此言为先。有时遥见以手入胸襟中、以手讨物、以手置口中,问其故,乃曰:虱子。复谓曰:几何?对曰:二三斗。此等异言,大概知朕之不宁,当首见时即言婆娘反。又乡谈中常歌云:“世上甚么动复人心,只有胭脂胚粉动得婆娘队里人。”及问其故,对曰:“你只这般,只这般。”每每如此,及告太平,终日被此颠者所烦,特以烧酒醉之,畅饮弗醉。明日又来,仍以虱多为说。于是制新衣易彼之旧衣,新衣至,朕视颠者旧裙腰间藏三寸许菖蒲一茎,谓颠者曰:“此物何用?”对曰:“细嚼饮水腹无痛。”朕细嚼水吞之。是后颠者日颠不已,命蒸之,初以巨缸覆之,令颠者居其内,以五尺围芦薪,缘缸煆之,薪尽火消,揭缸而视之,俨然如故。是后复蒸之,以五尺芦薪一束半,以缸覆颠者于内,周遭以火煆之,烟消火灭之后,揭缸而视之,俨然如故。又未几时,以五尺围芦薪两束半,以缸覆颠者于内,煆炼之,薪尽火消之后,揭缸视之,其烟凝于缸底若张绵状,颠者微以首撼,撼小水微出,即醒无恙。命寄食于蒋山寺,主僧领之月余,僧来告:“颠者有异状,与沙弥争饭,遂怒不食,今半月矣!”朕奇之,明日命驾亲往询视之,至寺,遥见颠者来迓,步趋无艰,容无饥色,是其异也。因盛肴馐同享于翠微亭,膳后,朕密谓主僧曰:“令颠者清斋一月,以视其能否?”主僧如朕命,防颠者于一室,朕每二日一问,问至二十有三日,果不饮膳,是出凡人也。朕亲往以开之,诸军将士闻之,争取酒肴以供之,大饱,弗纳,所饮食者尽出之。良久召至,朕与共享,食如前,纳之弗出,酒过且酣,先于朕归道傍侧右边,待朕至。及朕至,颠者以手划地成圈,指谓朕曰:“你打破个桶,做个桶。”发此异言。当是时,金陵村民闻之,争邀供养。一日逢后生者,俄出异词曰:“噫!教你充军便充军。”又闲中见朕常歌曰:“山东只好立一个省。”未几,朕将西征九江,特问颠者曰:“此行可乎?”应声曰:“可。”朕谓颠者曰:“彼已称帝,今与彼战,岂不难乎?”颠者故作颠态,仰面视房之上,久之,稳首正容以手指之曰:“上面无他的。”朕谓曰:“此行你偕往可乎?”曰:“可。”询毕,朕归,其颠者以平日所持之拐擎之,急朕趋之马前,摇舞之状,若壮士挥戈之势,此露必胜之兆。后兵行带往,至皖城,无风,舟师难行,遣人问之,颠者乃曰:“只管行,只管有风,无胆不行便无风。”于是诸军上牵,以舟泊岸,溯流而上,不二、三里,微风渐起,又不十里,大风猛作,扬帆长驱,遂达小孤。朕曾谓相伴者曰:“其颠人无正语,防闲之,倘有谬词,来报。”后当江中江豚戏水,颠者曰:“水怪见前,损人多。”伴者来报,朕不然其说,以颠果无知,命弃溺于江中。到湖口,失记人数有十七、八人,将颠者领去湖口小江边,意在溺死,去久而归,颠者同来,问命往者何不置之死地,又复生来,对曰:“难置之于死。”语未既,颠者猝至,谓朕欲食。朕与之食,食既,颠者整顿精神衣服之类,若远行之状,至朕前鞠躬舒项,谓朕曰:“你杀之。”朕谓曰:“被你烦多,杀且末敢,且纵你行。”遂糗粮而往,去后莫知所之。朕于彭蠡之中,大战之后,回江上,星列水师以据江势,暇中试令人往匡庐之下,颠者所向之方,询土居之民,要知颠者之有无。地荒人无,惟太平宫侧,草莽间,一民居之,以颠者状。示问之民人,对曰:“前者,俄有一瘦长人物,初至我处,声言:好了,我告太平来了,你为民者,用心种田。语后于我宅内,不食半月矣,深入匡卢,莫知所之。”朕战后归来,癸卯围武昌,甲辰平荆楚,乙巳入两浙,丙午平吴越、下中原、两广、福建,天下混一。洪武癸亥八月,俄有赤脚僧名觉显者至,自言于匡卢深山岩壑中见一老人,使我来谓大明天子有说。问其说,乃云国祚殿廷仪礼司,以此奏。朕思方今虚诳者多,朕驭宇内,至尊于黔黎之上,奉上下于两间,误听误见,恐贻民笑,故不见不答。是僧伺候四年,仍往匡庐,意在欲见,朕不与见,但以诗二首寄之。去后二年,使人询之,果曾再见否?其赤脚者云:“不复再见。”
    又四年,朕患热症,几将去世,俄赤脚僧至,言天眼尊者及周颠仙人遣某送药至。朕初又不欲见,少思之,既病,人以药来,虽真假合见之。出与见,惠朕以药,药之名,其一曰,温良药两片,其一曰,温良石一块,其用之方,金盆子盛著,背上磨著,金盏子内吃一盏便好。朕遂服之,初无甚异。初服在未时间,至点灯时,周身肉内搐掣,此药之应也。当夜病愈,精神日强,一日服过三番,乃闻菖蒲香,盏底有丹砂沈坠,鲜红异世有者。其赤脚僧云:“某在天池寺,去岩有五里余,俄有徐道人来,言竹林寺见,请某与同往,见天眼尊者坐竹林寺中,少顷,一披草衣者入。某谓天眼曰:此何人也?对曰:此周颠是也。方令人主所询者,此人也。即今人主所作热,尔当送药与服之。天眼更云:我与颠者和人主诗。某问曰:诗将视看。对曰:已写于石上。某于石上观之,果有诗二首。”朕谓赤脚曰:“还能记乎?”曰:“能。”即命录之,粗俗无韵无联,似乎非诗也。及遣人诣匡庐召之,使者至,杳然矣!朕复以是诗再观,其词其字,皆异寻常,不在镌巧,但说事耳,国之休咎存亡之道已决矣,故纪之,以示后人。
    

第二节明成祖与武当山的张三丰


    明初有太祖朱元璋与其神仙朋友周颠的一段渊源,已与道教结下不解之缘。到明成祖称帝的时期,忽又醉心倾慕习俗传闻,对活了两三百年的神仙道人张三丰,不但屡下诏书访求,并派遣使臣到处寻觅。后来又在湖北武当山为张三丰大兴土木,建设武当成为道教的胜地。因此道教在明代,又平添武当张三丰的一派,以身心内炼金丹,达成性命的双修的丹法为主。明末以后,直到现在,其流风遗被,凡言武术技击,气功吐纳、内功导引、男女采战等江湖术士,无一不附会于张三丰而尊之为嫡传的祖师。声名之隆,影响之大,自吕纯阳以后,所有著名神仙方士,尚无出于其右者。且武当道士,自明代以后,又巍然自成一派,与“全真”、“正一”等家,分庭抗礼,互不相下。武当道观亦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其旨趣虽略同于“全真”,实则大异于唐、宋道教的崇拜对象。据湖北地方轶闻,武当道观的真武大帝圣像,实为明成祖自己的塑像,但故作长发仗剑,俨如天君神帝的形状。究其动机,最初因闻其侄建文皇帝逃匿为僧,隐于房县。房县原位于武当山脉,故兴建道观供奉真武,作为压胜的象征。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若以成祖的为人而论,其大兴武当道观的事实内幕,是否可能存有其他隐秘作用,诚难遽下断语。至于张三丰与武当之因缘,是适逢其会,因此得一跃而为后世道教武当派的祖师,宁非神仙奇遇!
    《明外史》本传云:
    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饬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日不食,书经目不忘,或处穷山,或游市井,能一日千里,嬉笑谐谑,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繁霄俱毁于兵火。三丰去荆榛,辟瓦砾,与其徒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行游四方。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遍觅之不遇,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辞世,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敛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不常厥处。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潢偕内侍朱祥赍玺香币往访,积数年,穷陬僻壤皆到,迄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候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数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岳太和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与里人张毅相习。毅四世孙朝用,尝游宝鸡遇三丰,问:“汝家名毅者为谦?”答曰:“吾高祖也。”三丰曰:“吾曾见其始生时,今孺子亦渐长,努力读书,官可至三品。”后亦符其言。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然竟莫测其存亡也。
    《武当山志》云:
    三丰号元元子,又号张邋遢,辽东懿州人,张仲安第五子也。寓居凤翔宝鸡县之金台观修炼,忽留颂而逝,士民杨轨山殓之,临窆复生,以一小鼓留其家。入蜀转楚,或隐或现,有问以大道者,专以仁义劝人,事皆先见,往来鹤鸣山,半岁失所在。尝至甘州张指挥家,遗一中袖及葫芦。天顺间,甘肃总兵官王敬患中满疾,诸医不能疗,以中袖火煨服之愈。后葫芦忽自震碎,留杨氏小鼓,虽戛大镛不能混其声,后亦亡去。又旧志载张全一号三丰,相传留候之裔,洪武初遍历诸山,搜奇览胜,乃至武当结庵,常与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大有不同。”命丘铉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结庵展旗峰北曰:“遇真宫黄土城内曰会仙馆。”语弟子周真德曰:“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予也。”洪武二十三年拂袖长往,不知所之。二十四年诏遣三山高道,清理道教曰:“张元元者可请来。”永乐十年,遣使致香书,屡访不获。正统元年,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第三节明世宗与陶仲文的前因后果


    明太祖朱元璋起义,克复南昌先后时期,世居江西龙虎山嗣汉张天师的四十二世孙张正常,自元代赐号天师以来,即曾以天师身份自居,两度入朝。洪武元年又入贺即位。明太祖却谓:“天有师乎?”乃改授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设寮佐,曰赞教,曰掌书,遂为定制。以后天师世系,在明代时期,封秩一如旧制而不衰。如《明史·方伎传》云:
    张氏自正常以来,无他神异。专恃符箓,祈雨驱鬼,间有小验。顾代相传袭,阅世已久,卒莫废去云。
    此直至明世宗嘉靖年间,忽然又崇信神仙道士长生不老之术,而大开道士升官的途径,一如道君皇帝徽宗的作风。虽然其后果收场,尚不至于如宋徽宗的悲惨,但世宗因服方士的丹药而死,却足为后世富贵多欲中人,妄求长生不老的警戒。如史云:
    世宗嘉靖三年,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统辖三宫,总领道教,赐金玉银象印各一。元节,贵溪人也。幼丧父母,出家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又师事李伯芳、黄太初,咸尽其术。宁王宸濠召之,辞不往,放浪江湖间。世宗嗣位,惑内侍崔文等言,好鬼神说,日事斋醮,谏官屡以为言,不纳。嘉靖三年,征元节入京,见于便殿,大加宠信,俾居显灵宫,专司祷祀,雨雪愆期,祷有验。封为清微妙济守静修真凝元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统辖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元节卒,赠少帅,谥为文唐荣静真人。……隆庆初,削元节秩谥。
    嘉靖十八年,授陶仲文高士号,寻封真人。陶仲文,初名典真,湖北黄冈人。好神仙方术,尝受符水诀于罗田万玉山,与邵元节善。嘉靖中,由黄梅县吏,为辽东库大使,秩满,需次京师,寓元节邸。元节年老,宫中黑眚见,治不效,因荐仲文于帝,以符水噀剑,绝宫中妖。庄敬太子患痘,祷之而瘥,帝深宠异。十八年,南巡,元节病,以仲文代,次卫辉有旋风绕驾,帝问此何祥也?对曰:“主火。”是夕,行宫果火,宫人死者甚多,帝益异之。授神霄保国宣教高士,寻封神霄保国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领导教事。寻加少保礼部尚书,又加少傅,又加少师,食一品俸。前此大臣,无兼总三孤如仲文者。十九年,授陶仲文恭诫伯,其徒封真人,廕子世昌为国子生。三十九年,冬十一月,秉一真人领道教事少傅礼部尚书恭诚伯陶仲文卒。
    关于明世宗学道的事,当时反对最力,且敢直言诤谏者,唯见大臣海瑞而已,如史载:
    丙寅四十五年,春,正月,帝不豫。先是,方士王金陶仿刘文彬、申世文、高守中、陶世恩伪造诸品仙方,以金石药进御,性燥热,帝服,稍稍火发,不能愈。至是,谕徐阶欲幸承天,拜显陵,取药服气,阶奏止之。下户部主事海瑞狱。瑞上言:“陛下即位初年,敬一箴心,冠履分辨,天下忻忻谓焕然更始。无何而锐精未久,妄念牵之,谬谓长生可得,一意修玄,土木兴作,二十余年,不视朝政,法纪弛矣,数行推广事例,名器滥矣。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人以为薄于君臣;乐西苑而不返大内,人以为薄于夫妇。今愚民之言曰,嘉者家也,靖者尽也,谓民穷财尽,靡有孑遗也。然而内外臣工,修斋建醮,相率进香,天桃天乐,相率表贺,陛下误为之,群臣误顺之。臣愚谓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玄修,夫玄修,所以求长生也。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圣之至也,未能久世不终,下之方外士,亦未见有历汉唐宋至今存者。陛下师事陶仲文,仲文则既死矣,仲文不能长生,而陛下独何求之?至谓天赐仙桃药丸,怪妄尤甚,桃必采乃得,药必捣乃成,兹无因而至,有胫行邪,云天赐之,有手授邪,然则玄修之无益可知矣。陛下玄修多年,靡有一获,左右奸人,揣逆圣意,投桃设药,以谩长生,理之所无,断可见已。陛下诚翻然悟悔,旦旦视朝,与辅宰九卿,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君道之误,置身尧舜禹汤文武之域,使诸臣亦洗心数十年阿君之耻,置身皋夔伊傅周召之列,民熙物洽,薰为太和,陛下性中真药也。道与天通,命由我立,陛下性中真寿也。此理之所有,可旋至立效,乃悬思服食不终之饵,凿想遥兴轻举之方,求之终身,不可得已。”疏奏,上大怒,命速系瑞镇抚狱。冬,十二月,帝崩。
    

第四节明末清初道家派别的分支


    明末清初,儒、释、道三家之学,亦随国运而有变动,宋明新儒家的理学,自王阳明以后,已如强弩之末,学说过于支芜。禅宗自密云悟、破山明、汉月藏以后,也多流于口头禅,极少真参实证之辈。道家亦自吕纯阳、张紫阳以后,主要化分为四派:明嘉靖间,新兴东派,从陆潜虚等为主,以双修为尚;清咸丰间,又有西派产生,从李涵虚为主,以性命为宗,南派则远承张紫阳,旁出多门;北派自丘长春以后,即成为道教北宗龙门派的砥柱。此外,有伍冲虚、柳华阳师徒为主的伍柳派,专主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功丹法,以断欲而修证身心气脉,幻出化身以成神仙正果,其说似是而非,不胫而走,不久即普遍流传民间。自清初以至现在,几已淹没数千年来正统道家神仙方士所有的学术,实为正统道家的枝指,不及详论,但一二百年以来,凡言道家修炼的丹法,莫不奉之为金科玉律,仙才衰落,辨正无人,殊可叹息。至于师承不同,各立宗旨,凡此各派,因限于篇幅,亦不详论。
    此外,自明末国破,满清入关之初,有明朝进士杨来如,在山东、河北一带,创设理门(现在称为“理教”),综合儒、释、道三家修心养性的一般方法,类似宋末元初的全真道,虽其初立教的方式,亦与道教有关,但现在已自成为新兴的另一宗教,亦不备述。
    

第五节康熙雍正与道教


    满清兴起的初期,远在东北,早已有一位有道家学术修养的范文程,为其灌输道家政治思想。及至康熙时代,“外示儒术,内用黄老”的政治方法,亦成为康熙建立大清帝国的最高原则。他曾颁发《老子》一书,命令满族王公大臣,熟习深思,作为政治哲学与政略运用的根本法则。但对于道教,除循例封赠张天师世系,以为羁縻之外,对其余有关道教各派,因鉴于元朝白莲教故事,举凡类似另有门派组织,或近于巫觋邪者,皆在严禁之例。如《大清会典》载:
    崇德间,定满洲蒙古汉军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者处死,其延请跳神逐邪者亦治罪。
    康熙元年,凡有邪病请巫师道士医治者,须领巫师道士禀知各都统用印,文报部方许医治,违者将巫师道士交刑部正法,其请医治之人,交刑部议罪。
    康熙十二年,议准无为白莲焚香混元龙元洪阳圆通大乘等邪教,惑众聚会念经,执旗鸣锣,聚众拈香者,通行八旗直省,严行禁饰,违者照例鞭责枷号。
    其时,清代的学术,概如儒、释、道三家之学,正有变今而返古,效古而趋新的动向。儒家思想,由理学的空谈性命,一变而为崇效汉学,走向清儒朴学的路线。佛家的禅宗,则由口头禅转变为坐禅习定的旧路。道家的丹法,也从迷离杂乱的旁门,而步人汉魏之间方士修炼身心的途径。故代表道教的,除了北宗全真道的龙门派,与张天师世系的正一派以外,其余皆已若隐若现,碌碌微不足道。雍正登位以后,自己兼以大宗师的身份,提倡禅宗,同时也留心道家学术,推崇正统道家的张紫阳,亲自为其所著的《悟真篇》作序,备极赞赏。如云:
    紫阳真人作《悟真篇》,以明元门秘要,复作颂偈等三十二篇,一一从性地演出西来最上一乘之妙旨。自叙云:此无为妙觉之至道也。标为《外集》,夫外之云者,真人岂以元门为内,而以宗门为外哉!审如是,真人止应专事元教,又何必旁及于宗说,且又何谓此为最上,岂非以其超乎三界,真亦不立,故为悟真之外也欤。真人云: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恶死悦生,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观乎斯言,则长生不死,虽经八万劫,究是杨叶止啼,非为了义,信矣。若此事,虽超三界之外,仍不离乎一毛孔之中,特以不自了证,则非人所可代。学者将个无自味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明,发大疑情,猛利无间,继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之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识尽,并此无义味语,一时忘却,当下百杂粉碎,觌体真纯。此从上古德所为,决不相赚者。真人以华池神水,温养子珠,会三界于一身之后,能以金丹作无义味语用,忽地翻身一掷,抹过太虚,脱体无依,随处自在,仙俊哉,大丈夫也。篇中言句,真证了彻,直指妙圆,即禅门古德中,如此自利利他,不可思议者,犹为希有,如禅师薛道光皆皈依为弟子,不亦宜乎。刊示来今,使学元门者,知有真宗;学宗门者,知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焉。是为序。
    张紫阳为《悟真篇》作的后序,云:
    窃以人之生也,皆缘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则有患,若其无身,患从何有?夫欲免夫患者,莫若体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非心镜朗然,神珠廓明,则何以使诸相顿离,纤尘不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哉。然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乌能伤,虎兕乌能害,巨焚大浸乌足为虞,达人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唱,故能胜物而无伤也。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原其道本无名,圣人强名;道本无言,圣人强言尔。然则名言若寂,则时流无以识其体而归其真,是以圣人设教立言以显其道。故道因言而后显,言因道而返忘。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黄老悲其贪著,乃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淅次导之,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乎神水华池,故道德阴符之教,得以盛行于世矣!盖人悦其生也,然其言隐而理奥,学者虽讽诵其文,皆莫晓其义,若不遇至人授之口诀,纵揣量百种,终莫能著其功而成其事,岂非学者纷如牛毛,而达者乃如麟角也。余向己酉岁于成都,遇师授丹法。当年且生公倾背,自后三传于人,三遭祸患,皆不逾两旬。近方忆师之所戒,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余不许尔。后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叙丹药本末。既成,而求学者凄然而来,观其意勤,心不忍秘,乃择而授之。然而有所授者,皆非有巨势强力,能持危拯溺,慷慨特达。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祸患,心犹未知,竟至于三,乃省前过。故知大丹之法,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则立超圣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许轻传于非其人也。而余不遵师语,屡泄天机,以其有身故,每膺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惧克责。自今以往,当钳口结舌,虽鼎镬居前,刀剑加项,亦无复敢言矣。此《悟真篇》中,所歌咏大丹药物火候细微之旨,无不备悉。好事者夙有仙骨,观之则智虑自明,可以寻文解义,岂须余区区之口授之矣。如此乃天之所赐,非余之辄传也,如其篇末歌颂,谈见性之法,即上之所谓无为妙觉之道也。然无为之道,齐物为心,虽显秘要,终无过咎。奈何凡夫缘业有厚薄,性根有利钝,纵闻一音,纷成异见。故释迦文殊所演法宝,无非一乘,而听学者随量会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余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亦非余之咎矣。
    从此以后,终清朝两百余年的天下,太平天国的起义,已非中国固有宗教的面目。义和团是假托符咒神鬼以动,应与道教无关。
    

第八章二十世纪的道教


    

第一节十九世纪末道教的衰落


    中国文化与宗教,在清朝中叶以后,概受西洋文化思想输入的影响,一蹶至今,尚未重新振起。自十九世纪以来,正式代表道教的胜地观宇,举其荦荦大者,如北京的白云观、成都的青羊宫、甘肃的崆峒山、陕西的华山、山东的崂山、四川的青城山、广东的罗浮山、江西的龙虎山、湖北的武当山、福建的武夷山、浙江的天台山等处,虽然还保有道教观宇与若干道士,仿效佛教禅宗的丛林制度,各别自加增减,设立规范,得以保存部分道教的形式,但已奄奄一息,自顾不暇,更无余力做到承先启后,开展弘宗传教的事业了。何况道士众中,人才衰落,正统的神仙学术无以昌明,民间流传的道教思想,往往与巫蛊邪术不分,致使一提及道教,一般观念便认与画符念咒、妖言惑众等交相混杂,积重难返,日久愈形鄙陋。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时期,曾藉口破除迷信,拟欲没收道观土地财产,一律与佛教并案办理,事详《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后来,因佛教有中国佛教会的组织成立,道教也随之援例成立中国道教会。但道教会中人,散漫肤浅,尤甚於信仰佛教的人士,可谓“佛规道随”徒有形式而已。同时国人们将义和团思想,与圆光、看相、算命、占卜、咒水、画符等等江湖粗浅邪术,一概误附于道教,益使五千年文化精英所独创的宗教,蒙受百般误解与侮辱,殊堪浩叹!“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凡有志振兴道教之士,先当自求振奋,然后方可言其大者。清代人舒位所谓:“未有神仙不读书”,实足发人深省。
    

第二节当代学人研究道教学术的活动


    一九二三年间,因康有为、梁启超师生的倡议,有徐世昌的出面,曾经捐资影印北平白云观藏版的《道藏》,如其《缘起》所云:
    道家之书,荟粹成藏,始自六朝,历唐、宋、金、元递有增辑,卷帙繁多,靡可殚究。其详见于至元十二年《道藏》尊经,历代纲目刻石;至明正统十年重辑全藏以千文编次,自天字至英字,万历三十五年《续藏》自杜字至缨字,三洞四辅十二类,都五百二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五册,经厂刊版,率用旧规。传至有清,旧庋于大光明殿,日有损缺,迨庚子之乱,存版尽毁,各省道观藏本亦稀,京师白云观乃长春真人祖庭,为北宗灵宇,独存全藏,几成孤帙。虽经箓符图,类属晚出,而地志传记旁及医药占卜之书,或出晋宋以前,或为唐人所撰,清代四库既未甄收,藏书家亦鲜传录,其中周秦诸子半据宋刊金元专集,尤多秘笈。乾嘉学者研索及斯,只义单辞,珍侔星凤,采辑末竞,有待方来。至若琼简琳文,玄言毕萃,非资博览,曷阐真源,宗教学术所系重矣。仆等远怀神契,近闵颓波,深惧古籍就湮,幽诠终閟,因议重印,用广流传。经东海徐公慨出俸钱,成斯宏举,合并焚夹,改为线装,摹影校勘,三载克毕,海内闳达,尚垂察焉。发起人:李盛铎、田文烈、张文济、赵尔巽、梁启超、钱能训、江朝宗、康有为、熊希龄、黄炎培、张謇、董康、傅增湘同启。
    影印《道藏》以后,又有守一子编辑《道藏精华录》一百种,在上海出版行世,其前言如云:
    夫道,岂远乎哉。只在自己身中,不须向外驰求。苟得其旨,自易超脱。若择学不精,则误入旁邪,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当此之时,学道者不特无明师指示,无天仙秘帙之可见,虽欲求一理明词正之道书,且不易多得。《道藏》书,世不数数觏,即《道藏目录》,甚至《道藏辑要目录》,亦不易见。守一子有鉴于此,爰竭其数年之勤,采辑《道藏》及《云笈七籤》中之精华,并搜罗古书中关于玄学者最有精义之诸书,而成《道藏精华录》一百种。凡太上秘旨、南北玄学、养生要诀、导引捷法,无不毕备。可知此书一出,直为学道者暗室中置一明灯,迷海上架一津梁也。养生者得此书,依养生法行之,则延年可必。志小成中成者,得此书各择其一法而修之,则人仙地仙可致。志大成者,得此书而精详参之,则无异遇明师之耳提面命,自能一超直入,立跻圣域,天仙可成也。
    该书现在台湾,由萧天石创办的自由出版社影印流通,虽稍加改编,仍不失其原来系统。
    

第三节研究道教学术的人士


    现代学者不以先入为主的成见,尚肯致力读完全部《道藏》者,恐怕绝无仅有之事,何况进而能深通丹经内典,从事研究,别有心得与发现者,更不易觏。民国以来,学者浏览部分《道藏》而作有笔记者,唯见刘师培《读道藏记》一文而已,如其《自序》所云:
    西晋以前,道书篇目,略见《抱朴子·遐览篇》,次则甄鸾《笑道论》,颇事甄引,均属汉魏六朝古籍。晚近所存,什无二三,即《崇文总目·中兴书目》所著录,亦复十亡其六。今之《道藏》,刊于明正德间,经箓符图,半属晚出,然地志传记,旁逮医药占卜之书,采录转众,匪惟诸子家言已也。故乾嘉诸儒,搜集旧籍,恒资彼藏,顾或录副未刊,致鲜传本,迄于咸同之际,南藏毁于兵,北藏虽存,览者逾勘,士弗悦学,斯其征矣。予以庚戌孟冬旅居北京白云观,乃启阅全藏,日尽数十册,每毕一书,辄志其序跋,撮其要旨,若鲜别刊,则嘱仆人迻录,略事考订。惟均随笔记录,未足为定稿,兹先差拣若干条,录成一帙,以公同好之士云。庚戌孟冬刘师培记。”
    此外,一九三六年间,有专门研究丹道,有志求仙的陈撄宁,在上海创办“修道集团”及“中华道教会”,其宗旨概如宣言,启事诸文。此派人士,主张实验修炼为务,其从学诸人,曾集各地每人用功经验,汇编成书,今经人编集,称为《明道语录》以行世。犹如蒋维乔用道家静坐工夫而生初步的效验,即著《因是子静坐法》,以传世一般,足贻初学者以参考。附:陈撄宁所撰前《中华道教会宣言》:
    粤自崆峒演教,轩辕执弟子之仪。柱下传经,仲尼与“犹龙”之叹。道教渊源,由来久矣。盖以天无道则不运,国无道则不治,人无道则不立,万物无道则不生,道岂可须臾离乎。夫道有入世,必有出世,有通别,亦有旁支。若彼磻溪垂钓,吕尚扶周;圮桥授书,子房佐汉;三分排八阵之图,名成诸葛;一统定中原之鼎,策仗青田,此入世之道也。又若积精累气,《黄庭经》显示真修,抽坎填离,《参同契》隐藏口诀;勾漏丹砂,谈稚川之韵事;松风庭院,羡弘景之闲情,此出世之道也。况复由道而通于政,则有洪范九畴,周官六部;由道而通于兵,则有阴符韬略,孙武权谋;由道而通于儒,则有仲舒扬雄、濂溪康节;由道而通于法,则有商鞅李悝、申子韩非;由道而通于医,则有素问灵枢、千金肘后;由道而通于术,则有五行八卦、太乙九宫,此道家之通别也。以言炼养,则南方五祖,北地七真,双延绪脉,以言醮箓,则句容茅山,江西龙虎,咸擅威仪,此道教之支派也。至于小道之巫医,则辰州祝由,救急屡惊奇效;卫道之拳技,则武当太极,工夫授自明师,诚可谓道海汪洋,莫测高深之量,道功神秘,难觅玄妙之门矣。再论及《道藏》全书,阅四千余年之历史,拥五千余卷之缥缃,三洞四辅之归宗,一十二部之释例,尊之者,称为云篆天章,赤文紫字,美之者,比喻琅函琼札,玉版金绳,姑勿辩其是非,要可据为考证。历代佚亡典籍,犹多附此而存,岂惟道教门庭之光辉,亦是中华文化之遗产,虽嫌杂而多端,小儒咋舌,所幸博而能约,志士关怀。请慢嗤迷信,须知乃昔贤抵抗外教侵略之前锋,切莫笑空谈,应恃作今日团结民族精神之工具。嗟夫!世变已亟,来日大难,强敌狼吞,群夷鸱顾,此何时耶。倡本位文化救国说者,固一致推崇孔教矣,然孔教始于儒家,儒家出于道家,有道家遂有道教,试以历史眼光,观察上下五千年本位文化,则知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功,儒教善于守成,道教长于应变,事实具在,毋庸自谦。故尝谓吾国,一日无黄帝之教,则民族无中心;一日无老子之教,则国家无远虑。先武功,后文治,雄飞奋励,乃古圣创业之宏规,以柔弱,胜刚强,雌守待时,亦大智争存之手段。积极与消极,道原一贯,而用在知几;出世与入世,道本不同,但士各有志。他教每厌弃世间,妄希身后福报,遂今国家事业,尽堕悲观,道教倡唯生学说,首贵肉体健康,可使现实人生,相当安慰。他教侈讲大同,然弱国与强国同教,后患伊于胡底,道教基于民族,苟民族肯埋头建设,眼前即是天堂。呜呼!筦百家之总钥,济儒术之穷途,揽国学之结晶,正新潮之思想,舍吾道教,其谁堪负此使命哉!今夫有道自不能无教,无教则道何以弘,有教自不能无会,无会则道何以整,同仁等忝属黄帝子孙,生在中华国土,大好河山,慨念先民之遗烈,异端角逐,忍看国教之沦亡,爰集同志,组织此会,根据现行法律,拟定规条,呈请党政机关,准许成立。从兹大道偕八德同流,道儒何妨合作;达变与经常并重,奇正相辅而行。将见禹域风披,具身使臂,臂使指之效,天人感应,征危转安,逢凶化吉之祥,民族精神,庶有赖焉。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三十三年即中华民国二十有五年,中华道教会同仁谨布。
    又:前上海丹道刻经会《启事》文云:
    原夫道以人弘,慧由心发,故积功累德,则魔障不侵,阐教利生,则薪传无尽,利人即以利己,度己本为度人,人己两利,福慧双修,世间一切,尚不外此,况我国数千年来羲农黄老一派源流之仙学乎。夫仙学内化身心,外融物质,既非宗教家之谈空,又异惟物派之逐末,超凡绝俗,孰与比伦,虽然高则高矣,若无文字以传之,则其利不能普及,福慧安得双圆。是用纠集同志,创设本会,至希贤达君子,乐为参加,成出借以藏书,或赐赠以著作,俾集资付印,设法流传,共建旷代殊功,造成无限天仙,本会同仁不胜馨香以祷祝焉。
    又:前上海《扬善》半月刊社为《修道集团事征求同志意见》文云:
    修道之事,不贵空谈,而贵实行,实行办法,首在组织团体。试观近代国家与社会,无论政治经济学术宗教,皆趋向于集团制度,盖以大势所迫,非如此不足以有为也,国内好道之士,颇不乏人,其数当以万计。然一考其现状,多为环境所困,不能实行,抱道终身,于事何补,非但财力薄弱者有此遗憾,即富厚之家,亦不免蹉跎岁月,成效难期,其弊皆由于缺乏一完美组织之故耳,同人等筹画至再,认为今日若言修道,决非个人之心思、财力孤立独行者,所能胜任,必须合群策群力以赴之,始克有济,兹特将最关紧要各问题,开列于左,以便同志诸君之讨论。
    一九四九年以后,道教人士在台湾的活动,由赵家焯的首倡,即与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重整道教会,宣传组织,均甚积极。他如著书弘扬道家学术,并影印发行道书丹经,如萧天石主办的自由出版社等。复由道教蜕变,自创新时代的宗教,如王寒生创设的轩辕教。重新影印《道藏》,倾销世界各国,如严一萍主办的艺文印书馆。凡此种种,直接或间接,对于二十世纪之道教,都有莫大的因缘。
    

附录


    

海内外道教士之统计


    道教受古道教之传承,其理论又复受道家之影响,所衍教派甚多,就纯宗教方面分之,则有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等派。而丹鼎、符箓二者,在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已有八十六派;其未列入总簿者,尚不知凡几?总之,今之所谓仙佛合宗,三教合一,五教合一,皆属道教,固无疑也。在台新起之教派,与早年传来,及近期由大陆或海外传人,举其著者,有理教、儒教、斋教、福教、德教、神教、轩辕教等。似此同属中国固有宗教,崇奉道教祖师,发扬道教思想者,为求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同谋发展起见,实应联络一气,融为一体,似不宜多立门户,各走一端?道教会本此意旨,刻正多方联系,力求团结,冀能提早结束此一纷歧现象。
    一九六一年七月《道学》杂志第五册载:
    资料时间:根据一九五二年《中华日报》编印之《世界要览》记载。
    各洲信教人数:
    北美洲……一五○○○人
    南美洲……一七○○○人
    欧洲……一二○○○人
    非洲……一○○○人
    大洋洲……八○○○人
    亚洲……九○○○○○人(我国国内人数不含)
    全国道教士统计表
    资料时间:根据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一九四九年调查所得。各道派道教士人数:
    积善派……七六九万
    经典派……七八六万
    丹鼎派……九三四万
    符箓派……一七○○万
    占验派……八六四万
    道教各教派教徒,据《中华日报》之统计,在北美约一万五千人,南美约一万七千人,欧洲约一万二千人,亚洲五千万人(大部在国内),非洲约一千二百人,大洋洲约八千人,总计五千零五万余人。
    台湾省道教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台湾省道教会,以下简称本会。
    第二条:本会以研究道学,阐扬教义,提倡人伦,砥砺道德,保全民族文化,增进社会福利为宗旨。
    第三条:本会以台湾省行政区域为组织范围。
    第四条:本会必要时,得呈经主管官署核准后,于各县市设立分会或联络处,其组织简则另订之。
    第五条:本会会址,设于台湾省政府所在地。
    第二章任务
    第六条:本会任务及应办事项如左:
    一、遵奉国家法令,提倡道德,改良社会风俗事项。
    二、举办道学讲习,培植人才,推行宗教教育事项。
    三、兴办救济慈善公益教育文化诸种事业,服务人群,增进社会福利事项。
    四、保存道教庙宇名胜古迹,美化道庙环境事项。
    五、整理道教经典科仪规例,划一教规仪法事项。
    六、设立布教场所,编印书刊,宣扬道教教义事项。
    七、办理其他有关道教事项。第七条:本会举办各项事业之计划章则,须专案呈报主管官署核备。
    第三章会员
    第八条:凡中国年满廿岁以上之道教居士,道院法坛道士,及社会善信,均得由会员二人以上介绍,填具入会申请书,经理事会通过为本会会员,必要时并得分别称为居士道士及信士会员以利会务之推进。
    第九条:凡庙府宫观,及以道教神为主神之庙宇团体,均得参加本会为团体会员,填具申请书,经理事会审查合格后,取得团体会员之资格,团体会员得指派代表一人出席本会会员大会,惟无被选举权。
    第十条:会员入会后,由本会发给证书、证章,其工本费由会员缴纳之。
    第十一条:本会会员退会或开除后,对本会之财产无请求权利,在退会开除前如有欠缴会费仍须一律缴清。
    第十二条:本会会员有下列之权利:
    一、发言权与表决权。
    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三、本会举办事业收益之享受。
    四、会员或分会问发生纠纷,得请本会解决之。
    五、会员举办有关教务之事业,得请本会协助之。
    六、道士会员得代人修建科醮。
    七、会员得被选为庙宇主持。
    第十三条:本会会员有下列之义务:
    一、遵守章程决议案,并励行本会宗旨。
    二、襄助本会办理一切事务。
    三、缴纳常年会费,并酌助本会基金。
    第十四条:本会会员如有违犯章程,或其他不法行为者,由理事会决议开除之,团体会员由理事会报请主管官署核办,其情节较轻者,予以警告。
    第四章组织及职权
    第十五条:本会以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第十六条:本会设理事会,为执行机关,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理事十九人组织之,并设候补理事五人,由理事中互选五人为常务理事,并就常务理事中推选一人为理事长,遵照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决议案,办理会务。
    第十七条:本会设监事会,为监察机关,由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监事五人组织之,并设候补监事三人,由监事中互选一人为常务监事,对理事会执行会务负监察之责。
    第十八条:本会理事监事,均为名誉职,任期二年,连选得连任。
    第十九条:本会理监事,如违犯章程及其他不法行为者,由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罢免之。
    第二十条:本会设名誉理事长一人,名誉理事,及顾问若干人,均为名誉职,赞助会务,道教天师府天师,为名誉理事长,道教居士会各道院主持人,为名誉理事,均由理事会聘请之。
    第二十一条:本会理事会以下,设总务组、教导组、管理组、服务组,四组分掌各项事务如下:
    一、总务组:掌理会计、庶务、保管等事项。
    二、教导组:掌理教育、编辑、宣传等事项。
    三、管理组:掌理登记、调查、统计等事项。
    四、服务组:掌理救济、福利、调解等事项。
    第二十二条:本会设总干事一人,各组设组长一人、干事若干人,组长由理事兼任,总干事、干事,由理事会聘任之,酌给薪金,其标准由理事会就年度预算内议定之。
    第二十三条:本会于必要时,得设置各种委员会。
    第五章会议
    第二十四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认为必要,或经会员五分之一,或会员代表三分之一以上请求时,得召开临时会员大会,或临时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简则,另订之。
    第二十五条:理事会三个月召开一次,监事会每六个月召开一次,必要时,得召开临时会议,或举行理监事联席会议。
    第二十六条: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由理事会提出会务报告,并须请主管官署派员指导。
    第六章经费
    第二十七条:本会经费来源如下:
    一、入会费。
    二、常年会费。
    三、乐捐。
    前项第一第二两款入会费常年会费,均由理事会议决,呈报主管官署核准行之。
    第二十八条:本会办事细则,及各种章则另订之。
    第二十九条:本会章程经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呈报主管官署核准后施行,修改时亦同。
    

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缘启


    中国文化,为东方学术思想之主流,此为世界学者所知之事。而中国文化之中坚,实为道家之学术思想,此则往往为人所忽略。盖自秦汉以后,儒道与诸子分家,儒家学术,表现其优越成绩于中国政治社会间者,较为明显。道家学术则每每隐伏于幕后,故人但知儒术有利于治国天天下之大计,而不知道术实操持拨乱反正之机枢。更何况后世之言治术与学术思想者,虽皆“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而故作入主出奴之笔,使人迷惑其源流。复因历代修纂历史学者,与乎明清两代编集群书,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主持之编纂者,大抵皆极力标榜儒术而偏斥道家。于是冠以经、史、子、集为正统传统文化之经纬,外若道家学术,若不冠以异端偏说之论,即漫存少数于子部之中。虽贤如纪晓岚亦有明言评其内容为“综罗百代,博大精微”之语,要皆囿于传统学者之习见,不敢明扬而推广之,殊为遗憾。因此而使后世学者,不知中国文化主流之一之道家学术思想为何事,仅以老子、庄子、列子等数人学说,即以概道家学术之全体,岂但贻人浅陋之讥,实亦不悉周秦以前儒道本不分家之渊源脉络,与其演变为百家学说之因由,至为可惜。至于清代以后之道家者流,高明之士,大都高蹈远引,不预世务,粗浅之辈,多半孤陋寡闻,师心是用,抱残守缺,自以鸣高,尤堪浩叹。
    然以中国往昔历代古人,对于固有文化学术之重视,虽因见仁见智,各有不同,而具有大胸襟,不避世俗讥议,修集道家学术思想为一大藏,仿效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之整编工作,有明正统万历间,相继纂修,以千字文为次,自天字至群字为汇刻旧藏之目;自英字至缨字,为明人新续之目,总为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即为传世之《正统道藏》正续编。固已将自周秦以前以迄明清为止之五千年来,凡有关于道家学术思想之撰述,真伪精粗,均已一并罗列俱存,使后世之人,欲穷先民学术思想之根源,以及黄帝子孙,欲了然于列祖列宗博大精微之思想者,确已藏集无遗。虽如长炬明灯,自来皆埋光于幽室之间,然终将有时烛照天下,透其五千年来智慧结晶之光辉于无间也。
    前人保存护此一文化学术之巨帙,固已历尽艰辛,而后世子孙能加发扬而光大之者,尤当责无旁贷。但自民国初年,由康有为、粱启超师弟为之号召,促成当时大总统徐东海主衔其事,曾经影印北平白云观版之《道藏》及《续藏》全部以外,至今仍如暗室幽灯,隐晦不明。故有心之士,身际此时此地,当此民族文化存亡绝续之秋,宁不见义勇为,为之重新铸版而阐之耶!近年以来,即有自由出版社萧天石先生首倡影印《道藏》精华中有关丹道之古本以来,今有艺文印书馆严一萍先生,独力具此壮志,不计成败利钝,毅然从事重印,岂独为经营而牟利?实亦泣血椎心,有不得不姑作牺牲之怀抱也。何况正当此时,又得侨居海外学者及国际友人等之鼓励,岂可让此中国文化之主流,湮没而不彰乎!
    然因世人不知《道藏》之内蕴为何事,往往误以画符念咒,捉妖拿怪之法术,即谓此即为道家与道教之学术思想,卑陋浅薄如原始之巫医而不足道者,诚为可怪。假设《道藏》为一毫无价值之丛书,试想历三千年来我辈之先贤,皆为有目无珠,胸无点墨,而盲然为此者乎?积数千年前人学者之累积,而不经悉心研究阅读,动辄斥为卑陋,恐贻识者有非狂即愚之诮矣!宁不见每当国家板荡之秋,若干命世之才,其匡时救世之韬略兵机,阴阳钩距,纵横捭阖,建功立业而措变乱于安定者,靡不学宗道术,德操中和,重如伊尹、姜尚、张良、孔明、以及刘秉忠、姚广孝、刘基等辈,此皆彰明较著者;他若功成身退,没世而名不称者,比比皆有。至如南面君人之术,无为至治之道,若不知黄老之学,未有成功而不败者。故须略加说明其内容,望吾民族国人与国际人士之有明见者,应当更加珍惜而推广流传之。上则可以对先民及吾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下则使我后世人类之子孙,或可由此藏帙中温故而知新,藉得启发而光大之,对于人类生存之未来大计,将大有裨益矣。
    盖《道藏》中所列诸经,汪洋渊博,只需去其宗教神话色彩之外衣,则可由此了解东方古代文化思想中,对于宇宙形而上之形成万物根元,早已另有发现。此则凡研究东西方哲学与宗教之士,不得不读。
    其中有关于天文推步,日月星宿运行之原理与现象,要亦为东方原始天文气象学之渊源。故凡研究天文学说,以及了解印度、阿拉伯与中国天文之沟通者,不得不读。
    其中有关于阴阳术数,五行八卦,奇门遁甲等学。故凡研究奇术异能者,此中尤多原始渊府,不得不读。
    其中有关于河渎名山,神仙洞府,则为中国三千年前对于地球物理之基本观念。故研究自然科学如地球物理,欲参考先民远见之资料者,不得不读。其中有关于五金八石,烧铅炼汞,捣药凝丹,则为三千年前人类远祖之化学端绪。故研究药物化学与矿物学者,不得不读。
    其中有关于灵芝奇卉,本草仙葩,足以治疗身心寿命。故研究中国医药以及医学与药物发展史者,不得不读。
    其中有关于符箓咒术,神通天人之际。故研究三千年前中国音声瑜伽,与印度梵文,以及埃及符箓之关系,与乎催眠术与心灵学者,不得不读。
    其中有关于修身养性,志存长生不老之仙道,坎离交媾,姹女婴儿会合,河车旋运,九转丹成等。故研究神仙丹道者,不得不读。
    其中有关于堪舆风水,奇门择日,九宫紫白等术。故研究山川地理,与地质学、气象学者,不得不读。
    其中有关于日月奔璘,飞腾变化。故研究三千年前中国学术思想之追求太空宇宙,与探寻其他星球之理想者,不得不读。
    至若研究周秦以前儒道同根之源头,与欲了解汉魏以下,佛教思想传入中国以后,其与固有儒道学术之沟通踪迹,对于中国文化儒、佛、道三家之汇通者,尤其不可不读。
    此皆举其荦荦大者而言,其他如穷究东方神秘世界之玄妙,与乎人类原始神人思想之学术,语多怪异,文多奇诡者,尤其难以尽述。至如文章奇丽,词藻清新,瑶苑琳台,霞迷云拥,其为想象难闻者,则为道家文学之特质,不待介说可知。今即约略言之如上,可知道家学术思想所形成两汉以后之道教原因,并非无故。盖因秦汉以后,因人文思想独揽社会风气之大权,将此五千年来固有传统之有关于物理世界之学术思想,一概摒弃,故惟如神龙见首而不见其尾,但能附形寄影于宗教外衣之下而建立依存于道教之中,宁非我民族国家文化学术上一大不幸与一大遗憾者乎!是故望天下有心人,应当共同奋起,加以推广,藉以保此先民文化,与我国历史传统文化之巨帙,俾使其与四库、佛藏,同辉千古,实为无量功德,岂仅为吹嘘艺文印书馆为文化服务之徵微哉!是为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