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周敦颐《太极图》图式结构试探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秩名 参加讨论

    一、前言
    自宋迄清,围绕着周敦颐《太极图》而引发的一连串论辨,简直可以用一部“《太极图》论辨史”称之,许维萍硕士论文《历代论辨太极图之研究》 更是从经学史与易学史的角度,梳理了宋元明清论辨《太极图》的重要说法。就笔者所见资料而言,论辨周敦颐《太极图》者,多着眼于《太极图》的授受情形、来源问题,及其与道图的关系来谈,然而,《太极图》深具理论意义价值的三环圈与五行圈,却鲜见有学者针对其图式结构本身进行处理;虽有从《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出发,谈论其与《太极图》的关系,却仍仅就图式外貌相似而言,却未进一步处理,相似的符号表述底下,所承载的理论意义、学说内容是否相同,是否具有足以相通之处。
    基于这样的理论兴趣,笔者选择以“周敦颐《太极图》图式结构试探”为题,希冀对于《太极图》三环圈与五行圈图式结构本身,从学说思想层面出发,试着了解其图式结构本身蕴含怎样的内容。之所以选择此处理进路,主要在于:《太极图》三环圈部分,其“白—黑—白”“黑—白—黑”的线条结构,实取象于《周易》坎、离卦象;又,五行圈部分,联系金木水火土的线条,在不同本子中,有不同的联系情形。笔者初步判断,线条结构安排的差异,当蕴含着不同的学说样貌、理论内涵。
    因此,在处理《太极图》的图式结构问题时,本文从清代考据学者的意见入手,观察其为后人所开发的研究线索。实则,近代学者大部分也是依据清儒所提供的意见,继续对于周敦颐《太极图》投以关注眼光,然而,关注焦点多半落在引发儒、道学术属性归属问题的《太极图》授受系统、图式来源问题上,由于这个部分和笔者所要处理的关注点尚有一段差距,因而,在《太极图》的授受系统与图式来源问题方面,笔者不拟进行详细说解。以下,便正式进入本文所处理的重心。
    二、汉学逐渐复苏之中的清代论辨
    周敦颐《太极图》在清代的发展情形,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观察:其一,结合科举考试制度而言;再者,由黄宗炎、毛奇龄、朱彝尊、胡渭等人以汉学考据方法为进路的处理。
    学术思想问题,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在位者主导意识的影响,上行下效地对时代思潮起着一定作用。围绕着周敦颐《太极图说》与《太极图》的论辨,在科举考试制度的环境氛围里头,有意登进士第者,不得不以朱熹观点为定本进行阐发,如此一来,即使对于周敦颐《太极图说》或《太极图》问题有所心得者,为了仕途考量,也得有所取舍。由于周敦颐曾自陈其说于《易》有所心得,因而,我们希望透过了解清代科考制度底下《易》学发展的概况,作为理解周敦颐《太极图》问题的一个侧面。
    康熙二十九年,将《太极图说》纳入科举考试内容,作为士子应考所必读之书的康熙帝,年轻时,从学于熊赐履,奠定对于儒学的基础认识。然而,儒家经典《周易》一书并非熊氏所长,因此,尔后日讲官为了给康熙帝讲《易经》,便着手编定《日讲易经解义》(收录于《清圣祖御制文一集》卷十九)。《日讲易经解义》所反映的思想,司徒琳曾概括地谈到:
    经的本文采取了朱子的‘古易”排法,而其每一节的解释是等于《大全》的繁复注解的一个易读的总结,并不指出各家意思的出处,混合了程、朱,而程颐和朱熹不同意的地方,大抵是默默地从朱子而成的。这样一来,朱子《本义》的意识被恢复了,而程子和朱子易学上的区别(不用说《大全》原来表明的一些其他学者的各个见识)却被掩抹掉了。
    就《易》学在此际的发展看来,不难发现,朱熹学说观点在当时候的影响;换言之,于《易》有所渊源的周敦颐《太极图说》与《太极图》,在这种近似一言堂的理解方式当中,能否探得周敦颐本意,还有待商榷。必须说明的是,从科考士子、君王亲宠的学士大臣意见来考察,作为了解《太极图》来源或是图式结构问题的处理进路,实未能有所斩获, 因此,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清代考据学者的意见来看,观察其运用考据方法,在处理《太极图》问题方面,具有怎样的学术研究价值。[Page]
    有鉴于明末王学末流空谈心性之弊,清代学术界兴起一片“回归原典”的要求。 曾被官方列为科考应试内容的周敦颐《太极图说》,是否真能把握圣人言说“太极”的本意;又,《太极图》的创制若出自周敦颐之手,那么,根本禁不起原典要求的检验,作为宋代图书学派之一的周敦颐《太极图》 ,顶多只能视为宋儒本身在思想意义上的推进。围绕着周敦颐《太极图》所引发的问题,除了《太极图》授受系统、图式来源考证之外,本文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图式结构本身的分析来谈,故而,此处所提清代考据学者对于《太极图》的意见,也将集中在这个关注点来处理。
    必须说明的是,《太极图》图式结构当中最重要的关键,便是三环圈与五行圈部分:就图式所表现的结构安排而言,三环圈与坎、离卦象当有一定联系,而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当中,何以独取坎、离二卦,又是我们另一好奇之处。至于五行圈金、木、水、火、土,这五者在图式结构中的联系关系,由于学者们所收图式刊载情形不同,因此,当也是可以再讨论的。以下便从黄宗炎、毛奇龄、朱彝尊、胡渭等人的意见谈起。
    (一)黄宗炎《图学辩惑》
    黄宗炎《图学辩惑》,乃一批判宋代图学之书,本文中所引用黄宗炎之语,盖以此书为据,不另注出处。就图式来源问题而言,黄宗炎认为,周敦颐《太极图》乃渊源于陈抟《无极图》, 且“颠倒其序,更易其名,以附于《大易》,指为儒者之秘传。”关于《太极图》如何“颠倒其序”,黄宗炎说:
    方士之诀,逆则成丹;茂叔之意,以为顺而生人。太虚无有,有必本无,是为最上○。乃更炼神还虚,复归无极之名,曰:“无极而太极”。太虚之中,脉络分辨,指之为理。是为次      。乃更取坎填离之名,曰:阳动阴静。气生于理,落为气质之性。是为又次之        。乃更五气朝元之名,曰:五行各一其性。理气既具,而形质呈得其全灵者为人。人有男女,是为又次○。乃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之名,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得其偏者、蠢者为万物。是为最下之○,乃更玄牝之门为化生万物。
    方士逆则成丹的解说方式,周敦颐言顺则生人,故而《无极图》与《太极图》相似的图式结构底下,其实呈现正反顺逆的说解进路,就黄宗炎的意见看来,周敦颐《太极图》乃是化用丹家《无极图》图式结构,进行化生万物之道的理论意义承载,我们关心的是:对于《太极图》三环圈与五行圈的部分,黄宗炎可曾提出作为分判其图式结构安排的意见。他说:
    方士之“五气朝元”,言化气化神之后,堕肢体,黜聪明,搜一身之五藏,悉守其神气,然后能坎离交媾,火不炎上,水不润下,而金丹圣胎成矣。茂叔于此二图先有条理,吾不知气质未露,条理安托?紊其先后,义亦被畔矣。
    在肯定《太极图》乃改易《无极图》图式而来,由上而下进行“顺而生人”的说解进路,黄宗炎并未针对《太极图》三环圈与五行圈,进行图式结构本身的处理,即便是谈论《无极图》相应于三环圈与五行圈的部分,也仅以“取坎填离”、“五气朝元”说之,并未见进一步处理。然而,若我们肯定《太极图》与《无极图》可能运用几近相同的图式结构,进行不同意涵的理论意义承载,那么,从丹家道教修炼图着手,试探《太极图》三环圈与五行圈部分,图式结构的安排及其理论内容,当是一个可行的处理角度。在这一点上,黄宗炎显然没有深入说明。
    (二)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
    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实为黄宗炎《图学辩惑》之后,又一论辨周敦颐《太极图》的重要著作,本文中所提毛氏意见,主要依据《太极图说遗议》来谈。毛奇龄认为,《太极图》乃陈抟转窃《太极先天之图》而为先天、太极两图当中的一个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毛氏认为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当中的《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极有可能是《太极图》图式结构的一个重要渊源所在。 [Page]
    对于《水火匡廓图》,毛奇龄说:
    《水火匡廓图》者,以章首有“坎离匡廓,运毂正轴”二语。所云水、火,即《坎》、《离》也。丹家以《坎》、《离》为用,故论而象之。又名《水火二用图》,则又取“天地者《乾》《坤》之象,《坎》《离》者《乾》《坤》之用”二语。
    毛氏认为,《水火匡廓图》的坎离部分,当是《太极图》三环圈结构的雏形;又,《水火匡廓图》之所以不取纯阳纯阴的乾坤二卦以为表述,借用围绕《周易参同契》而发的丹家说法可以理解为:人身小宇宙的操持炼养,应当遵循自然界(或说是宇宙)规律而行;假《易》象以为言说,取象于日月的坎、离卦象,适足以符合这样的理论需求。再者,《周易参同契》一书《天地设位章第七》也提到:“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因此,毛奇龄谓《水火匡廓图》又名《水火二用图》,实把握了《周易参同契》作为丹家谈论炼养之道的要旨。毛奇龄以《水火匡廓图》为《太极图》三环圈结构的图式渊源,当是肯定——周敦颐用以谈论化生万物的《太极图》,其于三环圈部分的图式结构,当与《水火匡廓图》的取义相联系,问题是:《水火匡廓图》之所以选取坎、离二卦,实着眼于实际炼养情况的要求,当然,在顺化天地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没有异议的。然而,周敦颐用以言说“顺而生人”的《太极图》,其三环圈部分,虽也采用了类似坎、离卦象的线条结构表现方式,但这样的取义角度,显然与丹家用以谈论实际炼养的情形大异其趣。关于《太极图》三环圈取象坎、离的用意,毛奇龄并未多加阐述,只是站在肯定《水火匡廓图》与《太极图》的渊源关系上,将《太极图》的三环圈比附于丹家坎离二用的提法,我们认为:周敦颐《太极图》三环圈部分,当有进一步厘清的必要,纵然其与丹家炼养之道有关,但是,周敦颐将其运用在言说化生万物时,又当作如何说解,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本文第三单元《《太极图》图式结构试探》部分,另作处理。另外,毛氏极言《水火匡廓图》与《道藏》所收《太极先天之图》相关,然而,今所见《正统道藏》版本对于三环圈部分的图式处理,却呈现为乾象与坎象的结构,而非西河所言离象与坎象的图式表现,实令人不解。
    毛奇龄对于《三五至精图》则作如下意见,他说:
    至于《三五至精图》,则取“三五与一,天地至精”语,而分五行为三五:中央土,一五也,天五生土也。左火与木,共一五也;地二生火,天三生木也。二、三,五也。右水与金,又共一五也;天一生水,地四生金也;一、四,亦五也。故其为生序,则水承《坎》下,火承《离》下。其为行序,则金盛为水,木盛为火,而合而复归于一元。则此一○者三五之合,非二五之合。三五之精,非二五之精。
    “三五”观念在毛奇龄的说解下,金、木、水、火、土被理解为三个“五”的关系,毛奇龄之所以如此言说,主要是将五行配上“数”的观念以为联系;而“地二生火,天三生木”与“天一生水,地四生金”之说,显然是把五行金木水火土配上天地之数来谈。毛氏此处所提意见,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重点:首先,“故其为生序,则水承《坎》下,火承《离》下。其为行序,则金盛为水,木盛为火”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图式结构的安排情形——言“水承坎下,火承离下”意味着毛奇龄肯定《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二图,有着言说脉络上的相关性,表现在图式结构,则五行之火置于离象底下,而五行之水安排在坎象底下。再者,就五行结构的安排情形而言,毛氏谓“其为行序,则金盛为水,木盛为火,而合而复归于一元”,表现在图式结构上,则金与水、木与火各置一边;然而,毛奇龄《太极图说遗议》所收唐代《真元品》之《太极先天之图》,竟与今所见《正统道藏》版《太极先天图》有所差异,表现在五行圈图式结构的安排上,则为联系五行关系的“线条走势”明显不同,这当中是否涉及理论言说意义的差别?关于这个问题,稍后在《《太极图》图式结构试探》部分,我们将另作处理。[Page]
    (三)朱彝尊《太极图授受考》
    《太极图授受考》 ——朱彝尊最为人所熟知的论辨《太极图》之作。前文曾经提到,黄宗炎将《太极图》的来源问题与《无极图》拉上关系,毛奇龄则于《太极图说遗议》发表后,又撰《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一文,说明自己当初未曾注意到禅宗《十重图》图式表现,对于《太极图》图式来源可能的影响。朱彝尊据唐明皇《上方大洞真元妙经》所做之序,同样肯定:《太极图》并非出自儒家之手。 然而,考察朱彝尊谈论《太极图》的意见,多集中于图式授受源流上,对于我们探讨《太极图》图式结构情形,未有进一步说解。
    (四)胡渭《易图明辨》
    端就书名来看,胡渭《易图明辨》一书,显然以考辨《易》图为其重心所在。书中论及《太极图》的部分,检讨了毛奇龄以《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谈论《太极图》图式的意见。以下,我们便从胡渭对于《周易参同契》“水火二用”与“三五至精”观念的说法看起,作为了解《太极图》图式结构的线索。
    在说明坎离作为乾坤二用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胡渭对于“坎离匡廓”的意见。于此,胡渭仅引用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的说法来谈,其言:
    何谓“坎离匡廓”?盖阳承阴则《乾》中虚而为《离》,阴承阳则《坤》腹实而为《坎》,故《坎》《离》继《乾》《坤》之体而为阴阳之匡廓,比《乾》《坤》之于《坎》《离》,犹车辐之于毂轴,《乾》《坤》正《坎》《离》之辐,《坎》《离》辏《乾》《坤》之毂。
    一般解经常用的“承乘应比”之《易》学条例:凡下爻紧依上爻谓之“承”;当中又侧重于阴爻上承阳爻而言。 胡渭采用陈致虚说解“坎离匡廓”的说法,认为坎离二卦,实本纯阳纯阴的乾坤二卦而来——“阳承阴则《乾》中虚而为《离》,阴承阳则《坤》腹实而为《坎》”。按其言说脉络观之,当是认为纯阳乾卦由于一阴之入而为离卦,纯阴坤卦由于一阳之入而为坎卦;必须注意的是,言“阴承阳则《坤》腹实而为《坎》”本无异议,若谓“阳承阴则《乾》中虚而为《离》”,“阳承阴”之说,就较为严谨的《易》学条例要求来看,恐怕表述上不太完整,然此尚无碍于我们了解其言说“坎离匡廓”的本意。关于乾坤坎离“牝牡四卦” 的关系,《周易参同契》谓坎离为乾坤之二用, 胡渭则引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以为言说,云:
    《乾》天《坤》地,吾身之鼎器也;《离》日《坎》月,吾身之药物也。先天八卦,《乾》南《坤》北,列天地配合之位,《离》东《坎》西,分日月出入之门,反求吾身,其致一也。《乾》《坤》为体,《坎》《离》为用。《坎》、《离》二者,周流升降于六虚,往来上下,本无爻位。吾身《坎》《离》,运行乎鼎器之内,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岂有爻位哉!
    如此看法,基本上,仍是本持著《参同契》的意见来谈。值得注意的是,“离日坎月”、“离东坎西,分日月出入之门”的说法,或许有助于我们把握以坎离之象为图式结构的三环圈,何以置坎离于左右,而不安排其居于上下之位,实则,就道图而言,这样的安排乃出于描述实际炼养情形。若我们要根据道图“离东坎西”之说,用以作为说解《太极图》图式结构三环圈部分,取象于坎离的线条结构安排情形,则必须先处理:坎离之象的提法,置于《太极图》言说体系当中,与道图谈论炼养的坎离二用说法,是否有相通之处,找出其联系关键之后,方能据以作为三环圈图式结构说解的理论依据,否则,仅是穿凿附会罢了!胡渭并未对此作更进一步的说明,实留下一个更待讨论的空间,而这便是我们可以再处理之处。
    至于《周易参同契》所谓“三五”之说,是否如毛奇龄所言,是三个“五”的关系?胡渭《易学辨惑》引《参同契》之语说道:
    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虎阴数偶。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脾黄为祖。子五行始,三物一家,都归戊己。[Page]
    就金木水火土五行配色而言,《吕氏春秋?应同篇》在谈到“帝王之将兴也,天必见祥乎下民”,曾将五行与帝王之德相合以言说,并谓:土气尚黄,木气尚青,金气尚白,火气尚赤,水气尚黑。胡渭引《参同契》之语谈论“三五”观念时,拟义于父、母、子、祖之说,“子五行始”意味着:肾黑属水者,乃五行之始,按“天一生水”之说,以水为始生者。至于“三物一家,都归戊己”之说,假人伦关系而言,则父、母、子皆来源于祖,据五行提法,则青、白、黑等五行分属木气、金气、水气者,亦当归于脾黄,即五行属土者,也就是该处所说的“戊己”。胡渭所称引的“子五行始,三物一家,都归戊己”之说,显然与毛奇龄理解中的“三五”观念不同:毛奇龄认为,《参同契》言“三五”,乃是三个“五”的意思;胡渭则认为,“三”应当置于“三物一家”的言说底下,指五行中的木、金、水来谈,至于“五”则应就“子五行始”来看,用彭晓的话来说,便是“子水数一,为五行始”,换言之,胡渭并未如毛奇龄一般,从“数”的角度理解《参同契》当中的“三五”观念。对于胡渭言说“三五”的意见,兹以其于《易图明辨》所引彭晓之说为本段收束,云:“子水数一,为五行始,金、火、木三物同功,首尾造化,俱归戊己者,是故脾黄为药之祖也。”
    (五)小结
    1、 黄宗炎虽然指出,《太极图》实改易《无极图》而成,“颠倒其序,更易其名,以附于《大易》,指为儒者之秘传。”但是,其意见对于《太极图》三环圈与五行圈图式结构部分的处理,未有太大裨益。
    2、 毛奇龄认为,《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乃《太极图》三环圈与五行圈结构的雏形,此二图后来被隋、唐道士窃入《道藏》中而为《太极先天之图》,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毛奇龄所录《太极先天之图》的三环圈与五行圈部分,与今所见《正统道藏》所收版本有所出入,最明显的差异便是——三环圈取象不同,五行圈联系金木水火土的线条走向有别。
    3、 朱彝尊对于《太极图》问题的关注,主要着眼于图式授受源流过程的考辨,据以论断:《太极图》不可能来源于儒家之手;处理《太极图》图式结构的安排,并非其注意的焦点。
    4、 胡渭援引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言“离东坎西”之说,配合图式表现来看,可以发现:以“白—黑—白”线条结构组成的离卦之象,居于平面图式的左方;而“黑—白—黑”线条结构组成的坎卦之象,则居整幅图的右方。若我们要根据道图“离东坎西”之说,作为说解《太极图》三环圈部分取象于坎离的线条结构安排情形,则必须先处理:坎离之象的提法,置于《太极图》言说体系当中,与道图谈论炼养的坎离二用说法,是否有相通之处,找出其联系关键之后,方能据以处理《太极图》三环圈图式结构部分。
    其次,相异于毛奇龄对于《周易参同契》“三五”之说的提法,胡渭选择彭晓的意见,而从炼养丹药的始终过程来谈,并不仅仅以三五之数言之。
    三、《太极图》图式结构试探
    本段处理《太极图》图式结构,主要着眼于深具理论讨论价值的三环圈与五行圈来谈,一方面由于三环圈部分与阴阳思想有一定的关联, 另方面五行圈的五行安排顺序,一定程度上传达了五行学说思想。因此,笔者选择分析《太极图》当中这两个极具理论意义的图式结构,试图厘清其图式结构的安排,传达出怎样的学说思想内容。
    本文以汉学逐渐复苏中的清代考据学者意见为基础,找出几个可以再讨论的问题,并藉此厘清《太极图》三环圈与五行圈图式结构的安排情形。大抵说来,文中所提几位学者的意见,可以归纳出几个重点。1、三环圈部分:(1)就图式版本而言,毛奇龄与《正统道藏》本子的差异;(2)《太极图》三环圈与《水火匡廓图》的关系。2、五行圈部分:(1)就图式版本而言,同样必须厘清毛奇龄与《正统道藏》本子差异的情形;(2)《太极图》五行圈中,联系金木水火土的线条结构走向安排情形,要处理这个问题,可能得关涉到唐代丹家对于《周易参同契》理论的疏解情形,并结合五行学说一并探讨。 接下来,我们便针对这几个问题作进一步处理。[Page]
    (一)三环圈
    1、从图式版本谈起
    清儒毛奇龄言之凿凿地指出,周敦颐《太极图》的三环圈部分,实渊源于《周易参同契》所收《水火匡廓图》,然而,毛氏所录之图,并非直接援引自《周易参同契》,而是采用他所见《道藏》中的《太极先天之图》来言说,迳自认定《太极先天之图》的三环圈部分,便是来源于《水火匡廓图》。我们证之以今传《正统道藏》所收《太极先天之图》,却发现到:毛奇龄所见《道藏》版图式,竟与今传《正统道藏》所收版本不同,但是却和南宋朱震所进周子《太极图》一致!虽然,毛奇龄并未交代其所据《道藏》版《太极先天之图》,究竟从哪里看来的,但毛氏以坎离匡廓为论说依据,相较于取象乾、离的今本《正统道藏》收录图式,时至今日,仍未见到学者们提出一个较为明确的论断,因此,在这个问题上面,我们仅提出有这样的疑惑,并希冀来日有更为充足的资料以为论证,解开此未决之案。
    2、取象《坎》《离》的图式结构安排
    当我们试图从《水火匡廓图》出发,作为分析周敦颐《太极图》三环圈结构的理解背景时,必须先处理的是:水火匡廓(或说是坎离匡廓),置于丹道炼养理论中,是否与《太极图》言“顺而生人”的造化之道,存在某种足以相通的联系点;若这样的假设是可以成立的,那么,《水火匡廓图》当中的坎离之象,便可能被视为一种表述符号来看待,而符号本身所承载的内容为何,则端视各家言说旨趣所在,赋予不同的理论内涵。
    周敦颐曾自陈其说于《易》多所吸收,甚而在《太极图说》结尾部分,发出“大哉《易》也,斯其至矣”的赞叹,可以说,周敦颐《太极图说》一作,乃针对《易》学精神而发。《周易参同契》,端就书名而言,足见其“三道由一” 的学说特质,而旧传《周易参同契》所收之图的《水火匡廓图》,与《易》学思想当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单单是取象坎、离的图式结构表现,便是《周易》八卦当中的两卦,且就炼养之说而言,坎离又是乾坤二用,在在说明了,从《易》学角度考察《水火匡廓图》有其处理进路上的意义,我们关心的是:取象坎离的三环圈图式,置于道教炼养理论与谈论顺而生人的自然造化,当中有何联系?
    基于《周易参同契》所建构出来的丹道理论,且不论后来人们从外丹角度,抑或内丹角度进行说解,其关注重心主要有三:1、丹道与易道、天道的关系;2、丹道的药物与修炼程序;3、火候原则问题。 我们注意的是:丹道与自然造化之道,两者是否有相通之处?前文提到胡渭在谈论《周易参同契?天地设位章》时,曾援引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的意见以为说解,当中有言:
    《乾》天《坤》地,吾身之鼎器也;《离》日《坎》月,吾身之药物也。先天八卦,《乾》南《坤》北,列天地配合之位,《离》东《坎》西,分日月出入之门,反求吾身,其致一也。
    这意味着,《周易参同契》言说中的“宇宙”,其实包括了自然天地、鼎炉以及人身来谈;换句话说,在《参同契》的观念里,丹道与天道(更准确地说是自然造化之道)同样属于这个“宇宙”的一部份,其运行流转,当然也需遵照着一定规律而行。就实际炼养情形来说,火候操持有一定的节序,而这个节序便是以自然界的时序为准,如“月体纳甲”之说,张广保先生便曾赞许魏伯阳“创造性地将《周易》卦爻的阴阳爻的变化与月体的盈虚现象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法使微妙难测的火候与显目的外在物象相联。这也是《周易参同契》与易关联的一个突出表现。” 当然,人的生命不可能如同天地自然造化之道那般长久,因此,以人身为修炼鼎炉时,便得将天地阴阳变化所表现的时序规律,纳入合于人身实际情况的月日时辰上来谈。
    至此,我们可以说,丹道与易道、自然造化之道,确实存在着可能的联系关系,丹道谈论炼养、火候操持等问题,便是以自然界阴阳变化所形成的时序规律为依据,把握节序,以练就丹药。《水火匡廓图》,承载着丹道炼养理论的坎离二用,取象于悬象着明的日与月,同时也透露出取义于日月运行节序规律的用意。就这一点来看,“水火匡廓”或说是“坎离匡廓”,阴阳互根、循环往复不已的三环圈图式结构,实则把握了阴阳流转变化的讯息,将之以形象化、具体化,用胡渭《易学辨惑》援引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的话来说,则谓:[Page]
    以宇宙内言之,则《乾》天在上,《坤》地在下,而阴阳变化在其间。以人身言之,则《乾》阳在上,《坤》阴在下,而一身之阴阳变化在其间。此《乾》《坤》所以为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也。凡言易皆指阴阳变化而言,在人身则所谓金丹大药者也。然则《乾》《坤》,其炉鼎欤?《乾》《坤》位乎上下,而《坎》《离》升降于其门,如车轴之贯毂以运轴,一下而一上也。
    阴阳变化,实为宇宙流转“变易”里头“不易”的常道,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如此,人身小宇宙也是如此;只不过前者规模大,而后者规模小,然则,当中的道理是不变的。若我们肯定:“《周易》变化之道,范围了天地变化生生之道” ,那么,无论所谓大宇宙或是小宇宙,皆为此生生体验世界的一部份,因而,周敦颐《太极图》三环圈图式结构部分,选择了“白—黑—白”线条结构的离卦之象与“黑—白—黑”线条结构的坎卦之象,居于说解万物化生之道的一部份,从我们以上的分析看来:周敦颐《太极图》三环圈部分,虽然和谈论炼养的《水火匡廓图》(《坎离匡廓图》)在外貌上完全一致;然而,就图式结构所表述的内容意涵来说,二者确实存在着足以相通之处。
    围绕著《周易参同契》而发展的丹道炼养理论,将天地、鼎炉、人身视为一种“宇宙生命模型”来看待,自唐、五代以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丹道炼养之说,时至北宋,周敦颐当有所接触,若说《太极图》三环圈部分直接抄袭道图《水火匡廓图》,以致引发后来儒、道学说属性归属问题;不若说是《水火匡廓图》所表述的理论内容,与周敦颐《太极图》言造化之道初始部分的三环圈图式结构有理论意义上的联系。因此,周敦颐化用谈论逆反修炼的道图图式结构,承载《太极图》言顺生造化之道的理论意义,就这一点来说,是值得肯定的。
    (二)五行圈
    1、从图式版本谈起
    清代考据学者大多认为,周敦颐《太极图》当来源于道教谈论实际炼养情形的道图图式,此处,我们在处理《太极图》五行圈,对于这样的意见未能有所迴避,故而,即使如毛奇龄所言,《三五至精图》便是《太极图》五行圈的图式结构雏形,那么,有必要对于两者之间的图式结构进行理论意义的进一步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单就毛奇龄立论依据的《三五至精图》图式结构本身,便已引发我们的质问:毛氏预设立场地肯定唐代《正统道藏》所收《太极先天之图》,在未被陈抟“转窃”之前,当是结合《先天图》与《太极图》于一处,所以在援引《周易参同契》中《三五至精图》时,便直接从《太极先天之图》入手,把五行结构的图式部分,据以认定为《三五至精图》,甚而以此驳斥周敦颐《太极图说》文中“二五之精”讲错了。
    证之以今传《正统道藏》所收《太极先天之图》,赫然发现:毛奇龄据以言说的《水火匡廓图》,在今传《正统道藏》本《太极先天之图》的五行安排部分,其线条结构的联系走势有所出入,我们认为,这当中可能涉及某种理论意义上的差异。问题就出在,毛奇龄未能交代其所依据的本子,究竟出处为何,以致于引发这样的质疑。参照先前处理三环圈结构的意见来看,毛氏认为朱震所进周子《太极图》与他所见到的《太极先天之图》相一致, 可以说,毛奇龄立论时所依据的五行部分图式结构,当与朱震所进《太极图》一致,就五行结构的线条安排来看,毛氏的说解,大抵有几个重点:1、水、火、木、金,各有线条将之与中央土相联系;2、联系水与木的线条,通过中央土,使得水—土—木连成一直线。
    相较于毛奇龄所见图式,《正统道藏》中的金木水火土,并未见一一联系至中央土的线条安排,最明显的不同,则是:联系水与木的线条,并未通过中央土,换言之,水直接跳过中央土,线条直接联系到木,这也就是我们认为,毛奇龄所见图式与《正统道藏》对于五行结构安排情形,可能存在理论意义差异的最主要着眼点。以下,便藉由分判毛奇龄与今传《道藏》版本所收《太极先天之图》的五行结构部分,进行理论意义的梳理,进而了解:究竟是接近周敦颐《太极图》原貌的朱震所进本子,(亦即毛奇龄言说立场),抑或《正统道藏》所收《太极先天之图》的五行图式结构,较能把握周敦颐《太极图》谈论顺而生人、造化之道的旨趣。[Page]
    2、五行结构的联系情形
    前文曾提到,围绕著《周易参同契》而展开的丹道炼养理论,无论是就外丹、抑或内丹来说,总是与阴阳消息的节律有关,比况于宇宙自然造化之道的人身小宇宙,其自然发展情形,便是生成之道的开展。同样地,在把握五行图式结构所承载的理论意义时,我们也试图从生成造化之道的角度入手,了解周敦颐“顺而生人”的言说旨趣,与道图“逆则成丹”的炼养要求,表现在五行圈的安排上,是否能够运用相同的图式结构来表达;又,这样的图式结构,接近于毛奇龄所本,抑或今传《正统道藏》所收《太极先天之图》的五行结构安排情形。
    从生成角度考察五行学说思想,即表现为“五行相生”关系,就滋生规律来谈,则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隋代萧吉《五行大义?论相生》曾针对“五行相生”关系作了解释,他说:
    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我们肯定周敦颐《太极图》是用以谈论造化之道的,而自然生命的开展,就五行而言,呈现为“五行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样的理论要求,表现在图式结构上,则以《正统道藏》所收《太极先天之图》的五行安排,合于“五行相生”之说的理论要求;换言之,毛奇龄与《正统道藏》在五行结构安排上的差异——水与木的线条联系,是否通过中央土,经过我们的分析,依“五行相生”原则来看,《正统道藏》的五行结构安排,可能是比较接近周敦颐《太极图》言说旨趣的。
    那么,据“五行生成”原则而厘定的五行结构安排,运用在丹家实际炼养情形中,是否也可以作如此说解,抑或表现出另一种五行学说关系?这就涉及到建立在五行学说上的还丹之理。回顾晋南北朝时期,炼丹服食风气极为盛行,风流名士们服食所谓“五石散”之后,由于浑身郁热难解,故而喜穿宽大衣裳,俨然一派通体自然,潇洒不羁之貌。然而,这种金丹之术发展到唐代,却愈加凸显其信仰危机:不少人服食丹药之后,非但未能达到长生不朽之效,反而牺牲掉宝贵生命,这便暴露出金丹炼养之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难题;若是再不能从理论架构来完善其学说价值,则道教将殒落其继续发展的生命力。
    在这样需急恐亟的要求下,加以传统五行生克关系无法说明炼养过程中的还丹情形,唐代丹家不得不对《周易参同契》的炼养学说,进行新的理论疏解。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在五行学说上的还丹理论,由于唐人刘知古以“五行之气”为炼养理论进行新的义理疏解,实际炼养过程中的还丹理论,方不至于受限传统五行生克之说,而无法突破。刘知古《日月玄枢论》云:
    真人之意,惟以戊己之气而为土,非以土为土也。
    以“五行之气”说解还丹情形,其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联系的安排,恰恰与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顺序相反;换言之,以“五行之气”说解还丹情形时,则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框架可以不作变动,改易的仅是五行之气的运行方向,而气的流动又可以不受制于具体物象的限制。
    至此,我们大胆假定:《周易参同契》在经过唐、五代以来,丹家基于实际炼养需求所做的理论义理疏解工作,以五行之气言说还丹情形,表现在五行关系的联系上,与谈论造化之道的五行相生原则,其实是可以共用相同的五行图式结构以为表述。唯一不同的是,在说解五行联系的顺序上,有着顺逆相反的说解进路;然而,无论是《太极图》抑或道图中的五行结构安排,皆未明显地用箭头标示出五行联系的先后顺序,我们认为,这正好替《太极图》与道图可以共用相同符号,提供一个可能的说解。[Page]
    若这样的推论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接近周敦颐《太极图》言说旨趣的五行结构安排,应当是今传《正统道藏》所收《太极先天之图》中的五行联系;至于毛奇龄认为最得周敦颐《太极图》原图之貌的朱震所进本子,及毛氏本身所持的《道藏》本,其于五行结构的安排部分,以木、火、金、水各有线条与中央土联系为特色,据毛氏称说,其所持理论依据,来自于《周易参同契》“三五至精”的观念。我们认为,丹道炼养之说在唐代曾引发一次道教信仰的危机,丹家们围绕著《周易参同契》而发,对于炼养理论进行新的义理说解,企图从理论层面挽救实际炼养情形所造成的困境,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以“五行之气”解说还丹情形。文中,我们论证了以“五行之气”谈论还丹情形,与周敦颐《太极图》“顺而生人”旨趣底下的五行结构安排,确实可以使用同一结构图式来表达,故而,对于毛奇龄以“三五至精”观念于五行联系的安排情形,姑且不另作处理。
    四、结语
    当我们试着从图式本身入手,作为处理周敦颐《太极图》三环圈与五行圈图式结构的安排情形时,却遇到各家所收版本的不同。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大多赞同周敦颐《太极图》的图式表现,来源于道图,虽有将《太极图》的来源,推至《周易参同契》的《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然而,今所见《周易参同契》却未见收录该二图,持此意见者如毛奇龄,只好另从道图中寻找可能的蛛丝马迹,因此,《道藏》所收《太极先天之图》的三环圈与五行圈部分,恰好成为他的立论依据,据以认为,那便是所谓的《水火匡廓图》与《三五至精图》。岂料,我们在对照今传《正统道藏》中的图式,却发现:毛氏所据的《道藏》《太极先天之图》图式,与《正统道藏》所收的图式不同!
    由于唐、五代以来的丹道炼养风气相当盛行,延续到宋代,这股热潮尚未退去,身处北宋时期的周敦颐,其于《太极图》图式结构的安排,或许真有可能化用道图而来。我们认为,周敦颐《太极图》即使转化道图的图式表现方式,最起码的要求是:具有理论言说意义的三环圈与五行圈部分,在相同的图式外貌底下,必须能够同时承载起炼养之道与造化之道两种理论内涵。经过上文的讨论,我们发现到,这样的假设是可以成立的;换言之,周敦颐《太极图》为了形象化、具体化其学说内容,选择道图中的坎离图式、五行图式,进行“顺而生人”造化之道的理论意义承载,并非仅是一味抄袭道图罢了。最后必须说明的是,肯定《太极图》与《正统道藏》所收《太极先天之图》的三环圈与五行圈可能有所联系,以此观点回过头来审视南宋朱震与朱熹所收本子的差异,虽说毛奇龄认为朱震所进周子《太极图》较接近《太极图》原貌;然而,从本文的处理脉络看来,反倒是朱熹所收之图在把握《太极图》的三环圈与五行圈部分,更得周敦颐言说旨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