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黄帝阴符经》义说(二)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连镇标 参加讨论

    《黄帝阴符经》在社会上流传既久,诠释它的著作亦层出不穷。见仁见智,五彩斑斓。本文以李筌作疏的《黄帝阴符经疏》为底本,参之其他注本,对《阴符经》的题旨及其各章节的思想内容作一番梳理、考辨,庶几有助于人们对《阴符经》这部典籍的认识。
    《阴符经》题解
    “阴符”,李筌阐释道:“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1 ]天机即天道,也即自然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与“天机”暗相合,方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一事无成。全经旨在诱导人们效法自然,注意调节、掌握好天地、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时机。
    《神仙抱一演道》章[2 ]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察天道自然之理,遵循自然界运行的规律,人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切事情都将获得圆满的结果。“天”,指自然界;“道”,指规律、道理或法则。
    先秦以降,人们对“天”或“天道”的认识,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它主宰着自然界和人类的命运;天道神秘莫测,人们对它无可奈何。或认为天是无意志的客观存在,天道即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人类只要依“天之道”行动,就可以心想事成。纵观《阴符经》全文,是经大体上持后一种观点。为《阴符经》作疏的李筌洞悉到这一点,故他亦云:“使人观天地阴阳之道,执天五炁之行,则兴废可知,生死可察,除此之外无可观执。”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3 ]
    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谁能明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谁必然德旺气盛。他既在心中对五行制伏之道有深刻的了解,又能循天道自然规律行事,则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此时的他与道同游,宇宙再大也可运转于手掌中,万物再多也归之支配,若从其身所生。五贼,李筌注曰:“天生五行,谓之五贼。五贼者,五行之炁也,则金木水火土焉。”
    我国古代阴阳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产生天地万物的五种物质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胜的关系。木、火、土、金、水,顺次叫做“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土,......),逆次叫做“五行相胜”(如水胜火,金胜木)。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4 ],天是阴阳之总名也。自然界万物正是在五行相生相胜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阴符经》何以称“五行”为“五贼”?对此,李筌诠释道:“所言贼者,害也,逆之不顺,则与人生害,故曰贼也。此言阴阳之中包含五炁,故云天有五贼。此者......不善用之,则为贼。又贼者,五行更相制伏,递为生杀,昼夜不停,亦能盗窃人之生死,万物成败,故言贼也。”可见,其旨在警示人们:五行之气,不仅能盗窃人之生死与万物成败,而且“逆而不顺则与人生害”,人不善用之则被其贼害。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即人性,人心即天机。所以天人一体,立天之道以定人之道。
    无庸说,这里阐发的是“天人合一”的观点。我国古代阴阳五行说认为,人受天命而生,同天一样,也有阴阳五行。人是天之副,与天合而为一,这叫做“人副天。”故董仲舒说:“道(人道)文大原出于天(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5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道效法天道的重要性,有其可取之处;然而,“天性”与“人心”、天道与人道,毕竟不是一回事,自然界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终究不能划等号,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内在规律。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6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机。[7 ]
    天一旦发威,大开杀机,龙蛇这些沉隐之物皆震悚失措,在陵陆原野上奔窜逃生。人一旦发威,妄开杀戒,则使天翻地覆,一片混乱。惟有天人合一,协调动作,则万物咸伏,无敢妄动,千变万化无不定矣。
      天含五行之气,递为生杀,这是自然界本身规律所决定的。阴阳变化,四季更替,时代迁徙,革故鼎新,此乃天发杀机之表现。然天又是至为公道,它对于万物或生或杀,皆合其机宜,不妄发动,故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至于人类,乃五行之子,须顺五炁之生杀,任阴阳之陶运。人类中的败类昏君奸臣贼子违背天道,私情紊乱,妄动杀机,擅行屠戮,残害生灵,惹得天怨人怒,天谴而诛之,人群起而杀之。
    然人在自然界面前,又绝非无能为力。“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人既要认识天道即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依照客观规律,对自然界万物的变化发展进行大胆的干预,使之为人类造福。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有智愚之别,故其性有巧拙之分,然皆须隐伏藏匿,切忌逞才外露。
    老子《道德经》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谓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炫燿自己,外表看来似乎不会说话),何以如此?孔子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谓君主不守机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不守机密就会使自身遭受损失,办事的开始不守机密就会妨碍成功,所以君子必须慎守机密而不泄露)。这就告诉人们:一个人即使有巧智辩慧之性,博学多闻之才,也必须慎言择善,伏藏隐密,方能全身远祸。为人如此,治国何尝不是如此?故老子又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谓国家的重要利器,不可轻易示于人,否则将危及国家利益)。
    历史上也不乏退隐全身与逞才亡身的例子。如春秋时的范蠡与文种,都是学富五车、胸有韬略的人才。他俩在越国极为艰难情况下,共同辅佐君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并使之称霸。然在“功成名遂”之后,范蠡、文种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举措。范蠡向勾践提出辞呈,弃官浮海,隐姓埋名,藏身民间,终成富甲一方之商贾,卒老死于陶。而文种却迷恋官位,不听范蠡之劝,终被勾践所杀。其因就是文种富有谋略,聪慧过人,勾践担心其日后谋反,危及君位。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人之身有九窍,而邪秽从耳、目、口三个要害处侵入,所以人必须严守这三个关隘,遇善即动,逢邪即静,则身无祸患。九窍,九孔。这里指人身上的九窍:双眼、双耳、双鼻孔、口、舌、喉。一说,人身上有阳窍七,阴窍二。阳窍七,指眼二、耳二、鼻二、口;阴窍二,指大、小便处。三要,指人身上耳、目、口三个要害部位。
    人要了解外部世界,获取外界信息,就必须凭藉己身之“九窍”去接触外界事物。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时候人之九窍,尤其是三要即耳、目、口,易于蒙受邪秽,人也因而易于走上迷途。从这个角度上说,“三要”者,既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然人也不能“因噎废食”,摒弃“三要”而不用,把自己封闭在“真空”中。古之圣人早就开出了解决此问题的良方妙药,葛洪云:“三要者,眼耳口也,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故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也。”这就告诉我们,运用“三要”要适时,要合乎礼。当然,古人所说的礼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礼,在内蕴上已不尽相同。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自然应用当今社会提倡的伦理道德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木中有火,一旦火发,木必然被焚成灰烬。国内潜藏奸臣贼子,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必然胡作妄为,而国家难逃溃亡之厄运。知道了上述这些道理而注重修身炼行的人,可以称为圣人。
    这里以奸火藏于木国为喻,告示人们修身炼行的极端重要性。木中藏火,久则焚木;国中有奸,久则覆国:喻人身中有邪恶,久而亡身。当然,人也并非一生下来,就恶魔附身,奸邪成性。“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尤其是刚出生的幼孩,其心性纯洁,犹如一张白纸,清静湛然,与天理混一。逮乎成年步入尘世,耳濡目染,外通邪恶,内生五情六欲,很难把握自己,稍不留神,就会上演害人亡身的悲剧。故《阴符经》作者告诫人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防微杜渐,返朴归真,超凡入圣,
    概言之,本章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为据,阐发“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之理念,强调人们要依天道即自然规律行事,同时要加强自身修炼,使人心合于天机,臻于圣人的境界。
    注释:
    [1]李筌:《黄帝阴符经疏》卷上,《道蔵》第4册第2467页,台湾艺文印书馆1977年影印本,下同。
    [2]本章引文均出自李筌《黄帝阴符经疏》卷上,《道蔵》第4册第2467-2470页。
    [3]物,他本作“化”。
    [4][5]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第112-113页,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6]“天发杀机”之后,“人发杀机”之前,各注本文字多有不同。或作“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或作“天发杀机,龙蛇起陆。地发杀机,星辰陨伏”。
    [7]机,他本作“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