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宗权 钵本华夏之物 钵,非印度佛传华夏之物也。本洗涤或盛放食物之陶器,或言盂者,形状像盆,体积略小,用以盛饭、菜、茶水等。华夏各地考古遗址多见也,国人早已用之。东汉时,佛入华夏,言“钵”本巴利语同,乃古印度之“量器”。佛陀如来用钵乞讨,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如来之“应量器”,故佛僧称钵乃佛之象征也。 华夏各地考古遗址多见也,国人早已用之(武汉长春观新闻中心供图) 印度钵之为度量器,犹如古时国人所用之斗、斛、升等量器也。古时国人量器有专具,不以饮食器具为度量衡,乃文明古国之体现也。印度人以饮食器具为度量衡,文化之风俗之所故也。印度风俗文化影响佛教,犹如国人之风俗文化影响吾道教也。东汉道教之以斗为度量具,其意同也。吾道教祖天师为人章表,收米五斗,以米布北斗星象,诵持北斗真经,为人祈福,乃称五斗米道,其历史义同也。 钵本饭碗也,凡俗多不以此称。今人言钵者,乃指出家人之饭碗也。其制有瓦、铁、木等。钵皆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较腰部短也。盛用饭菜,不易溢出,且保温也。 佛教之钵 佛教律制,钵有“体”、“色”、“量”等三法。钵之“体”,瓦、铁两制,不得使用“金、银、铜、琉璃、摩尼、白蜡、木、石……”等物制也。《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颜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其他颜色拒之也。《四分律》言:“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依食量而定也。 道教之钵 吾玄门饮食之用钵,多以瓦、木之制,多不用铜铁之制也。托钵行乞,化缘度日,乃全真道士重要修行方法也,其目的乃磨练全真玄裔之戒行,使其息欲念、降心火,坚定道念也。 托钵行乞,乃全真道士重要修行方法(武汉长春观新闻中心供图) 全真道教,唯戒钵方可铜、铁、锡制,与化乞之钵异也。戒钵不可用斋,象征而已。钵、衣乃道教传授戒律之凭证,方丈大律师所传之信物也,故又称“法凭”,寓意衣钵传身也。因其多金属制,民间便有称“铁饭碗”者,乃起于此也。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言:“钵之制甚古,唯仙家云水之士有之,多用铁为之。凡入山采药采芝,终日不返,可以炊饭,居家斋堂用者,皆以木涞为之。” 全真道人云游之钵多为木制,如葡萄根、檀香木、黄杨木、木根等为之。传戒之钵多为金属为之,如铜、铁、锡等。戒钵为八角形,以阳刻八卦;钵上有盖,阳刻太极;钵下铸传戒地及铸造日期。《初真戒》言:“钵体如八卦之形,惟口盖用圆,当置钵囊受之,食之时咒毕,积气存神。口不圆张,食不有声,匙当正用。受之后,洗钵入囊,如违一次,坐讁一过。” 古代托钵普谢的特点 解放前,全真丛林传授三坛大戒,乃分三次。第一次传授初真戒,丛林备戒具、饮食。初真戒毕,律坛乃放众戒,捧钵远出,化缘度日,定约时日,一同归也。一者,磨练戒子心性,体证玄门律戒。二者,将所化之钱物、粮食背回,交回丛林,丛林方集其资力,乃可传授中极戒也。众戒交付清楚,乃着戒衣、提规、抱简、捧钵,礼请方丈大律师、传戒诸师,绕庙一周进山门,乃由灵官殿始,依次至所有殿堂,以及请堂、祖堂等酬谢众神,名之曰托钵普谢也。至中极戒毕,传授天仙大戒,即以此法。今之托钵普谢,未见化缘之为,唯捧钵耳。 今日托钵普谢的流程 吾玄门传戒,以此修持之为,酬谢众神,谢其对丛林之护持,功德无量。三坛大戒,每传一坛,皆酬谢也。其仪简矣,其意大矣、美矣。 三坛大戒,每传一坛,皆酬谢也(武汉长春观新闻中心供图) 譬如众戒交付化缘所得诸物,列序于大律堂外,大律堂挂板,殿主接殿鼓一通,一殿主执引磬,三步或二步一响,至请堂外,接方丈及诸师至律堂,方丈拈香,叩拜毕,高功即归位拈香说白曰:“智慧生戒根,真道衣钵传。三宝由是兴,高真所崇受”。毕,高功起步虚:“天尊留戒律,太上演真经。奉法须勤苦,功德贵精诚。”举:“全真演教天尊。”高功起吊挂:“元始传授戒与箓,太上开教尽皈依。三岛羽人朝象阙,九天仙子下瑶台。五色祥云随步起,六珠仙服着身来。万朵金莲玄都现,满坛香雾遍尘环。香供养全真演教天尊”。 毕,高功说白:“伏以,湛寂高真,本无为而善应;玄虚妙道,常有感以潜通。今玄都律坛传授太上衣钵之机,实乃天地交感之际。伏愿帝颜允眷,阊阖齐开;师宝久廊,道恩凡慈。法众慈悲,普谢众神。”功起:“全真演教天尊”。依仗、乐师、经师、高功在前,出山门,绕庙一周,进山门,领方丈及诸师、众戒依次至各殿拈香化疏毕,回坛至大律堂,高功谢圣起云乐歌曰:“天尊大慈悲,说戒度众生。诸天来稽首,群魔自束形。过去超八苦,现在保安宁。琼凤乘丹辇,金龙驾绿軿。生往皆快乐,家国悉安宁。”毕功云:“向来托钵普谢功德,上奉高真,下保平安,赐福消灾,同赖善功。志心称念,全真演教天尊,不可思议功德”。讫,送律主归方丈。 所谓托钵普谢者,非单谢丛林也,乃教化众戒,不忘四恩也。(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任宗权,图片来自长春观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