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崇阳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问道 《庄子·知北游》中讲述了一个“知者不言”的寓言故事。“知”求道若渴,四处问道。有一次,他向北游历,来到了玄水岸边,登上了一个名叫“隐弅”的山丘,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高人“无为谓”。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资料图) 于是,“知”问道于“无为谓”:“我有问题想请教先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深思熟虑,才能明了道的玄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处事、去修持,才能合乎道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追寻、去探究,才能获得真道?”当“知”问完这三个问题,看看“无为谓”,“无为谓”含笑不答,沉默不语,不是“无为谓”不回答这三个问题,而是不能回答。“知”从“无为谓”这里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就离开了。 “知”反向往南走,来到了白水的南岸,登上了一座名叫“狐阕”的山,在这里他遇到了另一个高人“狂屈”。于是,“知”又用那三个问题来请教狂屈。狂屈回答了:“好的,我知道这三个问题,我慢慢来告诉你。”当“狂屈”准备接下去说什么的时候,好像忘记了怎么说这些话,没有能够说出来。“知”还是没有得到答案,无奈之下,回到皇宫。 “知”看见黄帝,又将这三个问题问了出来,黄帝这次一口气回答了“知”这三个问题,“不需要用任何方法去深思熟虑,抛弃所有思维,心中就能明了道的玄奥;不用刻意地去修身处事,顺自然无为,就能合乎道体;没有任何方法向外去追寻探究,只有得无所得,才能算是获得真道。” “知”听完之后,好像明白了点什么,接着又问了黄帝另一个问题:“我和你现在都知道了如何得道的方法,而他们两个高人却说不出如何得道,那么,又是哪一方才是真正得道的呢?”黄帝深思了一下:“真正的得道者是‘无为谓’啊!‘狂屈’也只是接近道,我和你离道太远了,估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得道啊!” 黄帝又说:“我听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正的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和德,不是通过教化能够得来的。道隐微莫测,只是向外探寻是不可能得到的,德无边无际,也是没有办法追随收获的。仁是后天社会教化出来的有为,义也是不够完全的,礼更不用说,许多时候都是违心之作啊!”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得道的圣人,通晓宇宙万物运转的规律,能够与道合真,而顺其自然的运化,以淡泊安宁的方式,从不言说;而似乎懂得世界奥妙的求道者们,却要四处向人言说自己所懂之道理,其实他所言说的道理,不过是一点点皮毛而已。 天何言哉?(资料图) 孔子也曾感叹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上天何曾说过什么?天道运化,春夏秋冬,调和阴阳,天下万物得以生存,欣欣向荣,上天又何曾说过什么? 人类有表现的欲望,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他人的赞同和认可,以此感受生存于世的价值,如此,用所知有限的信息,通过言行表达自我,确立自我,彰显自我,以此在社会群体中获取认可,求得关注,进而内心感受安全实在,以避开虚空,躲藏寂寞。 其实生命的存在,本身存在,并不依靠外在的认同,才获存在。生命中的虚空如影随形,避不开,也躲不掉。知者体悟真道,安道而行,无需言说,自然而然,恬淡宁静,融入虚空。(编辑:若水) 方崇阳道长简介:无锡市道协副秘书长,周铁城隍庙住持。江苏无锡人,2008年至2011年于武当山道教学院学习,2011年至2012年于中国道教学院讲经班进修,2010年荣获全国“崂山论道”玄门讲经二等奖。 (本文由腾讯道学授权发布,文:方崇阳,选编自方崇阳道长著《道德经与人生》,文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