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崇阳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士成绮见老子 《庄子·天道》中有一则士成绮见老子的故事。士成绮爱慕玄虚,四处参师访友,一心想有所收获。有一次,他来拜见老子,犹疑间,对老子说了这样一段话:“先生,我听很多人说您是个圣人,所以我千辛万苦,从很远地方过来。期间,走了一百多天的路,餐风露宿,脚上的茧子磨了又磨,也不敢停歇片刻。找到了您之后呢,再看看先生,似乎又不是圣人。我为什么这样说,是有道理的。看您宅院里,老鼠洞边的泥块夹杂着多余的食物和果蔬,这些都被轻易地丢弃在了一边,积累了这么多的粮食米粟,却没有好好保藏,这些都是为富不仁、不节俭的做法。”老子看也没有看士成绮,话也没有说一句,对此没有任何反应。 ![]() 老子看也没有看士成绮(资料图) 第二天,士成绮又来拜见老子,恭顺地说,“先生,昨天我说话无礼,伤害了您,昨晚我内心纠结不安,反省自己出言不逊,今天来向您致歉,内心顺畅平和了许多,请您教导我。” 老子慢慢地说道:“他们说我是充满智慧神圣的人,我的内心和这些名分没有什么关系。昨日,你喊我是牛,也只是称谓上我是牛,你喊我是马,也只是称谓上我是马。你说我为富不仁,也只是你口中称谓上的为富不仁。我顺应自然,不排斥所有的外来称谓,所以,这又怎么能影响我宁静的心呢?如果有这种外在的情形,而人们将这种外在的定义加到你身上,而你却不能接受,抗拒它、怨恨它,那么你的内心就会纠结不安,会再次受到这外在言语对你的伤害和影响。我修持自身,顺应自然,应接万物,内心保持恒久安宁,我这样做不是刻意去接受外来名号,只是自然而然地放空心灵,顺应万物罢了。”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资料图) 士成绮听完这段话,羞愧地不敢正视自己的影子,侧着身子往边上挪动,不敢靠老子太近,又想很恭敬地往前靠靠,不敢大声地说话,过了一会,还是忍不住又问了一个问题,“先生,请问如何修身呢?” 老子笑了笑:“我看你昨日容貌高傲无礼,你的目光执着贪婪,你的额头桀骜不驯,你的口舌伶俐不正,你的样子阴气炽盛。就好像那烈马被拴住,虽然表面看似平静,刻意控制,但是一有机会就奔腾不肯停歇,你机警而观察着外周,巧利之心,虚荣之心,让你不会相信任何人,只有自己。像你这样的人,妄谈修身,若不及时回头,也就永远求不到真道。在很远的边境处,也有像你这样的人,我们叫他为‘窃’。” 万物具足道性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 万物具足道性(资料图) 真道无处不在,无所不容,其大而没有终极,小到极致而没有遗漏,所以万物具足道性。她太广大而我们又无法看清,她太精深而我们无法窥测。修道有成的至人,抓住了根本,放下了万物的牵绊。虽然他有德行,却不去谋求权利;虽然他有智慧,却不去经营财富。他通晓万物之真相,固守大道之根本,他的神思不被外在所困、所惑、所迷,不以仁义动心,不以礼乐伤神,因此,这得道的至人,内心清静而安定,灵性光明而通达。 大道充满整个宇宙世界,万事万物具足道性,先天的道性在我们内心深处,唯有空虚寂静,无为自然地修持,才能合道与真。一个修持有成的道者,柔弱不争,祥和吉瑞,平淡素朴,德行远大而真实不虚。(编辑:若水) 方崇阳道长简介:无锡市道协副秘书长,周铁城隍庙住持。江苏无锡人,2008年至2011年于武当山道教学院学习,2011年至2012年于中国道教学院讲经班进修,2010年荣获全国“崂山论道”玄门讲经二等奖。 ![]() (本文由腾讯道学授权发布,文:方崇阳,选编自方崇阳道长著《道德经与人生》,文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