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然 在我们通常的观念里,木鱼就是僧人念经时敲击的器物,只是因为它是用木料刻为鱼形,所以称之为木鱼。然而我们去道观,在大殿中同样可以看到木鱼,甚至在中国传统的器乐合奏中也能听到木鱼的声响。其实在中国,木鱼既是佛教、道教的法器,也可作为民间的乐器。 木鱼(资料图) 既是佛道法器,也是民间乐器 木鱼作为乐器归属于我国“鼓、锣、钹、板、星”五类打击乐器中的“板类”,清代以降,木鱼成为民间乐器,流行于南方,用于说唱木鱼歌和昆曲伴奏。作为法器,佛教、道教在唱经时通常需要敲击木鱼伴奏。在唱诵中,领诵者击打木鱼,配以碰铃、铛子等轻巧乐器,众道士、僧侣随木鱼节奏快慢而合诵经文。 木鱼的分类:梆木鱼和诵木鱼 木鱼多以桑木或椿木制成,其形状大概分来有两种,一种是挺直的长鱼形,秃尾。这种木鱼多用于寺庙召集僧众进餐或集会,《清寺规戒》记载:“梆木鱼,悬院廊,由烧火僧司扣。早斋三三四,晚斋四四三。”所以也称为“梆木鱼”,或者叫“饭梆”。长木鱼一般体长100-150厘米,高25-40厘米,最大者可达长300厘米,高80厘米,小者仅长39厘米,高7厘米。 梆木鱼(资料图) 一种是团鱼形,其鱼形头部正中开大口,背部向鱼尾部呈斜坡形,尾部盘绕,两侧为三角形,底部椭圆,中空,整个形状犹如一条昂首缩尾的鱼。这种木鱼也称为“诵木鱼”,常于诵经或民间音乐中使用。 诵木鱼(资料图) 团木鱼的长、宽、高大致相同,故根据它的圆径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每种规格的木鱼敲击声叮咚有别,使用场合也不相同。大木鱼圆径达85厘米,通常是固定摆放在大殿中,道士、僧众诵经或做法事时敲击。中型木鱼圆径在7-40厘米不等,这种木鱼使用范围最广,它既是佛教、道教的法器,又是戏曲、曲艺、器乐合奏等乐队中常用的击节乐器。小型木鱼圆径仅4厘米,便于法师行进时敲击之用。 木鱼的原型只是一种木朴 木鱼的原型是一种简单的木朴,后来演变为鱼形。将打击器物雕刻成鱼形和中国古代的传说有关。据说,古时海中有鲸鱼和一种叫蒲牢的海兽,它们是一对天敌,鲸鱼一见蒲牢,就追上去击打蒲牢,蒲牢吃痛,高声大叫,后来人们就在钟磬上雕刻蒲牢的图像,撞木则雕成鲸鱼的样子,以求声音响亮。 钟上的蒲牢(资料图) 所以东汉班固的《东都赋》中才有“于是发鲸鱼,铿华钟”之语。东晋武帝时,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敲打却不出声,人们问张华怎样才能让石鼓发声,张华云:“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打之,则鸣矣。”人们按照他说的做了,果然音闻数十里。北宋《释氏要览》中也说:“今寺院木鱼者,盖古人不可以木朴击之,故创鱼象也。又必取张华相鱼之名,或取鲸鱼一击蒲牢为之大鸣也。” 宫观使用木鱼始于唐代 将撞木做成鱼形,然其形状和梆木鱼并无区别。四川金堂县杨柳乡出土的汉代石棺上有一副画像,画像如下: 四川金堂县杨柳乡出土汉代石棺画像(资料图) 画像中可以清楚的看见鱼与铎挂在一起,可见是作为打击之用,可见木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然而宫观中使用木鱼则始于唐代。《混元圣纪》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衢州建观,穿地获一鱼,长三尺,状如铁,微紫碧色,其光莹如玉,雕琢殆非人工,扣之甚响。其鱼亦不能名,遂献于朝。帝宣示百僚,莫能辨者,帝命呼为瑞鱼磬,命置於太微宫,遇斋讲则击之。於是诸宫观竞以木石模之,以代集众。宫观有木鱼,自兹始也。” “以代集众”,说明此时宫观所用还是用于集合众人的梆木鱼。南宋《入众日用》中说: “木鱼响不得入堂,或令行者取钵,堂外坐,或归众僚入堂归钵位,低躬问讯上中下座,若已先坐,上中下座来须合掌。” 木鱼响代表诵经已经开始,后来者就是迟到了,不能再入经堂,那么此时所用的就是诵木鱼了。 木鱼的双重寓意:警醒和富裕 木鱼能为佛、道二教和中国民间接受,是因为鱼在中国二教和民间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唐代高僧怀海禅师所撰《敕修清规》中说道: 木鱼,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情也。 五代时期王定保的《摭言》中也记载了一件事: 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僧舍皆悬木鱼,何也?”答曰:“用以警众。”白衣曰:“必刻鱼何因?”长老不能答,以问悟卞师,师曰:“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 可见对于佛教而言,鱼眼常睁不闭,具有警醒之意,敲击木鱼正是提醒僧人用心修行,不可懈怠。 金鱼(资料图) 在中国汉字中,“鱼”与“余”、“裕”谐音,代表着富裕兴旺、连绵永久,这正合道教重生恶死的教义,而且也符合中国百姓求吉利的愿望,因而道教和民间的乐器、绘画、建筑装饰中常可看到鱼的身影。(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燕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