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崇阳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资料图) 只能共苦 不可同甘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范蠡的生平故事。范蠡辅佐勾践打败夫差,灭除吴国,越国称霸。范蠡便辞别勾践,乘舟过海来到齐国,变更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并书写一封信文,托人转给大臣文种,信文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生了一副长颈尖嘴的相貌,这种相貌的人,只能共历患难,不能同享富贵。你怎么还不乘早离开勾践呢?”文种看过范蠡的书信后,虽然称病不再上朝,想躲过祸难,但还是未能及时离开越国。不久,就有小人在勾践耳边劝进谗言,勾践也担心文种功高盖主,便逼死了文种。 只能共苦 不可同甘(资料图) 掌握“知常而明”的规律 范蠡来到齐国,变更姓名,自称“鸱夷子皮”,和儿子亲力亲为,经营产业。不久,就积累财富,致产业数十万。齐国人听闻了范蠡的贤名,看到了范蠡的贤能,就推举范蠡做了齐国的宰相。范蠡感叹道:“在家经营则能致千金,在朝廷则官至卿相,这种殊荣是一个平民能够达到的人生巅峰啊!如果长久地受持此等尊荣的话,就不是一件好事。”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散尽他在齐国收获的财富,将这些财富分发给好友、乡人、宗亲。范蠡带着妻儿,走了小道,秘密地离开了齐国。 范蠡从齐国来到陶地,重新开始经营产业,并自号“陶朱公”。又没过多久,再次积累了巨万财产,天下人都称扬“陶朱公”。范蠡在陶地生了小儿子,在这之前,范蠡已经有了两个儿子。范蠡的小儿子长大后,范蠡的二儿子在外杀了人,被囚禁在楚国,准备判死刑。范蠡说:“杀人偿命,这是天理。但是,我也曾经听说过这样的话‘千金之子不死于市’。”于是,准备让其小儿子带上千两黄金,去楚国赎回二儿子。 范蠡的大儿子知道这事后,拦住小儿子,想要让范蠡派自己去楚国。范蠡坚决不肯,大儿子就对范蠡说道:“家里有长子叫做‘家督’,现在二弟有罪,父亲不派遣我老大去办此事,而让小儿子去处理,是我老大的无能,对不起父亲和兄弟。”所以想自杀以明志。范蠡的夫人在旁边也劝范蠡,“如果今天必让小儿子去,未必能赎回二儿子,可是,却要先死了老大,这又何必呢?”范蠡不得已,在母子二人再三强求下,只得派长子去办理此事。 范蠡写了一封信给楚国的贤者庄生,并叮嘱其大儿子,“到了楚国,将这千两黄金奉献给庄生,让其安排,不要违逆他的心意。”大儿子走的时候不仅带上了范蠡给的千两黄金,又带上自己平时积攒的百两黄金,以备需用。 范蠡大儿子来到楚国,找到了贤者庄生。庄生虽然家境贫贫,却清廉正直,颇受楚国人的尊敬。范蠡大儿子献上黄金和家书,庄生告知大儿子不要停留,立刻回家,等到他的二弟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但是大儿子没有听庄生的话,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留在楚国,并用自己带的黄金送给楚国贵人,打探消息。 庄生虽然拿了范蠡的黄金,并没有真正想要收下,只是等待救出范蠡二儿子后,再归还给范蠡。并告诉他的妻子:“这陶朱公的黄金,我们不要动,以后还是要归还给陶朱公的。”但是范蠡大儿子并不知道庄生的心意,以为黄金的多少对庄生来说没有实质意义。 深刻地看清万事万物芸芸变化的终始。(资料图) 第二天,庄生去拜见楚王了,说:“今年某某星宿到位,可能会对楚国造成危害”。楚王很信任庄生,问道:“那怎么办呢?”庄生回答说:“只有用‘德’来解除。”楚王说:“那好吧,告诉我怎么做?”庄生说“大赦天下”。于是,楚王准备明天大赦天下。 那个收了大儿子黄金的贵人,知道楚王准备明天大赦天下后,当日赶忙给大儿子通风报信,告诉大儿子说:“明天楚王就会大赦天下了,你的二弟就有救了。”大儿子很开心,以为二弟必救无疑。但想到二弟有得救了,再留这千两黄金给庄生,也犯不着了,于是又返回庄生家,来见庄生。庄生非常惊讶,说:“让你赶紧离开楚国的,怎么不走呢?”大儿子解释道:“我原先为二弟的事来,今天听说楚王准备明天大赦天下,二弟的事,我们自己就能够解决了,所以来向您告别。”庄生知道大儿子想要拿回那千两黄金,说:“好吧,那你自己去进屋拿走黄金吧。”大儿子立即进屋取了黄金就走,而且还独自欢庆自己既救了弟弟,又拿回这千两黄金。 庄生对此事非常羞耻,觉得自己的荣誉和英名竟然被范蠡的大儿子所愚弄。于是连夜来见楚王,说道:“我上午说的星宿之事,楚王您想要修德来解除。但是我走在路上,听人说陶朱公的儿子杀人被囚,他们家拿了许多金钱来贿赂大王手下人,以此事来大赦天下,而不是大王您体恤楚国人而大赦天下的。”楚王大怒:“我虽然不是太有德行,但又怎么会因为陶朱公儿子的原因来施惠于我们的国人呢?”于是,当夜立即斩了范蠡的二儿子,然后到第二天大赦天下。 范蠡大儿子没想到结果会这样,哭哭啼啼地带着二儿子的尸体回到了故乡。 乡人和范蠡的夫人知道这事的结果后,都很悲哀,只有范蠡一人独笑,说道:“我就知道必杀老二了!老大不是不爱老二,只是有些事情是其放不下啊!老大从小和我吃苦经营产业,因为创业艰难,而爱惜资产;而老三,出生时就富有,花钱从不计较,故轻视财产。老大不能放下财富,因此而导致他的二弟被杀,这就是天理,又有什么悲伤呢?我日夜等着丧事的到来,已经有很多日子了啊!” 司马迁赞誉道“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范蠡名垂后世,三迁而有荣名,立足的根本点在于,范蠡能够体察天道,掌握“知常而明”的规律,深刻地看清万事万物芸芸变化的终始。 我们的一生在这芸芸变化中,经历内心的起伏波动,或者为财,或者为权,或者为情,或者为儿女,或者为了自我的执着和自我的膨胀。又有几人能够做到范蠡那般,知晓归根复命的妙道,通达知常而明的玄奥呢?(编辑:孟淅) (本文由腾讯道学授权发布,文/方崇阳,选编自方崇阳道长著《道德经与人生》,文汇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