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展 我们来看下一句吧,“和邻里”。邻里之间也是一种缘分,能形成邻里的,在一乡同住,同饮一口井的水,也不是偶然的。 土壤给一个人的影响大于教科书 世间的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的,路过的一个地方,遇到的人,踩你脚的人,偷你手机的人,骂你的人,你恨的人,甚至于一个蚊子叮一下你,这个蚊子是跟你有缘才来的。一个人最“大”的老师就是他的乡土,就是那些朴素的、本份的。也许没有文化的人,这种土壤给一个人的影响远远大于任何教科书。有时候你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很长未必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当你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这种乡土的气息,它给你的滋养就会拉扯。像一种东西在呼唤,在牵引,离得越久,你越觉得这个东西重要,你越觉得你的灵魂就在那个地方。 一个人最“大”的老师就是他的乡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很多的老人在所谓的成功之后,他感觉到的是凄凉、冷淡。相反,他生命向往的地方就是他出生的地方,他童年玩耍的地方。或者那些人,他熟悉的那些相亲父老早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那种情愫或者说那种空气,好像只有那一块的空气有那个味道。空气有没有情感,我不知道,但是每到一个地方总感觉那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气息。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住过人的房子和没住过人的是不一样的,甚至于是一个,你来了之后是没有人的房子,但是他曾经住过人,你都能感觉出曾经住过的人的气息。 人格化去看待外物,一切都可交流 你住一天的房子和你住了十年的房子,里面的空气是不一样的。要跟空气交朋友,要跟空气搞好关系,跟桌子、柜子,跟这些东西搞好关系。当空气熟悉了你,你也熟悉了空气的时候,你的灵魂也就熟悉了这里。那推而远之,这些人一样的,从你的幼年成长起来,你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事,每一个人都是你的老师。你说出的话可能是某个人说过的,你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是某个人用过的。你的灵魂自然要寻找那个地方,因为它是从那儿来的。邻里之间,不宜过于疏远,过于疏远很容易结成冤仇,也不能过于亲密,《南华真经》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交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有时候就像你跟空气的关系,孤独的时候,寂寞的时候可以和他对话、交流。它就像个朋友,同时它又是虚无的,取决于你用什么心态去看待。当你人格化去看待外物的时候,一切都是可交流的,一切都是生动的,一切都是朋友,都可以交心的。当你去物化一切的时候,人也会变得冷冰冰、麻木,不仁慈。 你住一天的房子和你住了十年的房子,里面的空气是不一样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和邻里”是我们人际交往,或者是我们生在人伦之中的一个基本的行为上的要求。在学校,那就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经文说“一日结成冤,三世报不歇”。你越恨某一个人,三世都要跟这个人结冤仇。当某个人你很想摆脱他的时候,就用和睦之心来对待。(编辑:孟淅)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文根据弘道读经活动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