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星是与北斗星并列的星宫,文昌星位于北斗星旁。北斗由七颗星组成,而文昌星则由六星组成。魁星则是北斗星的一部分,是北斗斗勺部分四颗星的合称,由天权星、天玑星、天璇星、天枢星四颗星组成。文曲星就是魁星中的一颗星,即北斗魁星中的天权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曲星。 星宫图(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斗星,因位处北方,如古代酒勺斗形,故称北斗星。共七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前四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星组形如勺斗身,古曰魁。后三颗玉衡、开阳、摇光星组形如勺斗柄,古曰勺。因此,北斗星在民间也简称斗柄星、也叫斗魁星。究其原本,北斗星包含的是七颗星,斗柄星包含的是北斗星中的三颗星,斗魁星包含的是北斗星中的四颗星。 北斗星的名气之大,被受民间敬仰与崇拜,因果有二。一是决定季节,在不同季节的夜晚时间,北斗星的斗柄出现在天空中指向不同的方向。因此,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即春季。斗柄指南,天下皆夏,即夏季。斗柄指西,天下皆秋,即秋季。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即冬季。其二是北斗星是吉祥星,内含魁星,魁星内有文曲星,文曲星是主宰天下文运的大吉星。 北斗七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斗七颗星,与太阳一样是在银河系中的恒星,因七颗星距我们太阳相对近而亮度等级高,从地球上看,北方七颗星特别明亮硕大耀眼、且组形如勺斗。现实上,这7颗恒星距离地球的远近不同,约在60光年至200光年之间,它们与太阳同样环绕着银河中心运行,且总是同步的恒速运行,因此,北斗七星总是在我们的北方位。虽然各自运行的速度与距离有别,但从地球上看,60光年之外的恒星天体群,小有变化是感觉不到的。 魁星 魁星,原为奎星的俗称。因为,北斗七星中的前四星也叫魁,且大受中国民间奉拜的主宰天下文运的文曲星,又在斗魁星宫中,其形貌也是黑脸红发以鬼面出现,所以,中国民间修建的魁星楼,供奉的星君尊神,就是西宿魁星与北斗魁星的二合一尊神,而被天下考生敬仰和供奉。 魁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总的来说,奎星是奎星,文曲星是文曲星,不是一个星,是“二十八星宿”与“北斗七星宿”两套星相学问的两个星名,之所以混为一同,是因为两星特性一样、作用一样、形貌一样,巧合名称也一样叫魁,因此天性相连、地性相通而同为魁星普受天下人共拜供奉,在时间长流中,西魁与北魁凝为一体已成为事实。 文曲星 文曲星,是北斗星中的第四颗,名称天权星,也是魁星中的第一颗星,民间将魁星与文曲星等同含义看待。都是主宰天下文运的万乘之尊。道家学派演易卦将天权星定名为文曲星,八宅学派将文曲星定性为水星。中国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宰天下文运的星宿。大凡科考中榜位列一甲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民间都认为是文曲星下凡。历史上被民间认定为文曲星下凡者有:比干、包丞、许仙的儿子许仕林。 文曲星(资料图图源网络) 文曲星在卦学的阴阳五行中,代表坎卦北方水,因其与文昌星都是主管天下文运而同属为吉祥星宿。而文曲星与文昌星不同的是,文曲星主管文学的同时,也掌管艺术,因文曲星代表北方水,有阴性桃花,即有水性杨花的风流特性。而文昌星纯粹只是掌管文学的星君尊神。 奎星 奎星,是二十八宿之一的西方白虎宫的七宿之首的奎星,是主宰天下文运的大吉星。奎星称为魁星的三大来源出处:其一,因其形貌黑脸红发以鬼面出现,右手执朱批笔、左手托金印,左脚后翘踢斗而得名为魁星。其二,奎与魁同音,又是七宿之首,魁在中文大意里代表首位,有意头十足、独占鳌头之喻。魁星赐斗是古代科举人士最为喜欢的意头,具有吉祥如意、功成名就的非常象征。其三,奎星是专门主管文运之神,从星相图看,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隧将奎星称为魁星。 文昌星 文昌星,是文运的象征,原本是星宫名称,不是一颗星,共六星组成形如半月,位于北斗魁星前。《星经》所载:“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记天官书》载:“文昌星,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因其与北斗魁星同为主宰科甲文运的大吉星,所以也经常被人同文曲星混为一体而分不清。 文昌星和文曲星是不同星座的两码事,文曲星是北斗魁星中的其中一颗星,而文昌星则是六颗星的总称。但文昌星与北斗魁星太异曲同工而同称为文昌斗魁。同时,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奎星,也因主宰科甲文运而称文昌奎星。中国易卦风水与命理中有文昌星,同是主管文运又注吉祥的贵人星。道教也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星君,称文星,是读书文人求功名所尊奉的文圣星。总的来说,文昌星在风水与命理上是文才与贵人星,而在科甲文运中是司礼文武爵禄科举之本,与北斗魁星和西宿魁星同堂通用。 史料记载,还有一个梓潼帝君,与文昌星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而为一,将梓潼帝君称为文昌帝君。梓潼帝君原名张亚子,晋朝越隽人氏,现在的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人,后来迁到七曲山,现在的四川省梓潼县。因张本人读书出身、一身文人气度,而张氏笃信道教,为道教教义而终生传教于四川各地,死后人们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庙,命名为“清虚观”,并且于碑上刻上“梓潼君”。后因香火旺盛而被当地人奉为梓潼神,供人祭拜。 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间,受当地人对梓潼神的信仰而感动,遂封梓潼神为左丞相。唐玄宗夜宿七曲山,得梓潼君显灵相告,言此乱不日将息,帝可回朝。唐广明二年,唐僖宗躲避黄巢乱军,再次到蜀地七曲山,亲自拜祭梓潼神,加封梓潼神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佩剑解下赐给梓潼神。至元仁宗延佑三年,即1316年,仁宗帝敕封梓潼神为“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为文昌帝君。从此,梓潼君变为梓潼神,再变为梓潼王,又再变为梓潼帝君,最后变成了文昌帝君。梓潼君就成了文章、学问的天部尊神,职责掌管天部文昌府的事务,成了文昌星、文曲星、北魁与西魁的代理星君。 文昌帝君(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越来越高,从一个地方神一跃而成为集各星魁于一身的大神。宋时,道教将梓潼君与文昌合称为文昌帝君,升级尊为人鬼生死爵禄的重量级大仙帝君。古代书生求仕途,以科举为途径,于是天下府县,处处大兴土木,为梓潼帝君建立文昌宫、文昌阁殿。明代以后,每一所学校都将主要书屋一大开间腾出来,用于供奉文昌帝君。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逢文昌帝君诞辰,历代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帝君的活动仪式。明朝景泰年间,景宗皇帝为文昌帝君在北京新建一座庙宇,于每年二月初三举行盛大的祭典。清嘉庆六年,皇帝敕命礼部,将文昌神编入国祀大典。而在民间,凡是读书人也必要奉祀文昌帝君,童生、秀才、禀生、贡生、举人以及私塾老师都要准备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庙行“三献礼”祭祀之。历代官府也都要通令天下学校,来奉祀文昌帝君。 至此,文昌帝君的神位已升级至九五主尊。许多供奉文昌的庙观,其正殿中堂奉祀文昌帝君,北斗文魁与西宿文魁则分祀在帝君两旁。文昌宫的文昌殿,是文昌帝君的殿堂,而魁星楼或魁星塔,则是北斗与西宿文昌魁星的庙宇。(编辑:孟淅)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泰山碧霞祠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