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克琦 阅读书籍,不要追求什么秘本、孤本、稀本、抄本等等所谓“诱人”的书籍,这些书中不一定有多少有价值的内容。不如反复阅读一些很容易购买到,或网络可以搜索到的丹经道书。这个观点,或许会有一些道友认同,也或许有一些道友反对,都很正常。 哪些书被称为“孤本、稀本” 现在一些读者,确实喜欢追求一些“标注”有“秘本、孤本、稀本、抄本”等字样的书籍,四处去搜寻,以至高价去购买或高价寻求转让。 如果手头宽裕,工作薪水比较高,经济条件好,并且喜欢收藏,可以去“高价”寻觅所谓的“秘本、孤本、稀本、抄本”,甚至可以去参与拍卖活动。如果经济条件不太宽裕,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秘本、孤本、稀本、抄本”的,也没有必要因为得不到这样的书籍自己心里郁闷、懊恼,那是自寻烦恼呀。 只要自己不做“窥秘狂”、“包打听”,就没有必要去拼命追求这些东西。(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谓“抄本”,大多由于古代印刷技术不发达,书籍印刷数量和流通没有现代这么广泛,所以一些人将他人的书籍借来,自己用笔抄录下来,收藏阅读,造成有了很多“抄本”的出现。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另外一种情况是,一些人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或经验记录下来,比如日记之类,以便于自己慢慢推敲研究之用。这些记录,也成了一种“抄本”资料的存在。这里面确实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传来传去,敝帚自珍,就成为了所谓的“秘本”。获得者,多沾沾自喜,炫耀于人,获得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其实来说,只要自己不做“窥秘狂”、“包打听”,就没有必要去拼命追求这些东西。 成为“孤本、稀本”的原因 所谓“孤本、稀本”,本来这些书以前印刷过,由于时间的推移,该书越来越少,最后变成了“孤本、稀本”。这里要问一个问题,这些书为什么变成了”孤本、稀本”?或许有人会说,因为这些书“宝贵”“珍贵”才成了“孤本、稀本”。其实不一定如此,有时候我们容易本末倒置:是由于这些书的数量使其成为“孤本、稀本”,才显出了“宝贵、珍贵”,而并不代表书中的内容多么“珍贵、宝贵”。 如果价值不高,缺乏读者,那么再版的机会也就很低了,最后会在市面上消失。(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什么这些书为什么变成了“孤本、稀本”?这里面也有历史的原因,如战乱兵火,造成书籍损失,最后成为了“孤本、稀本”。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该书的内容没有太高的价值,没有人珍惜他,最后才成为“孤本、稀本”的。以当代来说,一本有价值的书,读者不断,出版社会反复加印或再版,不会“绝版”的。如果价值不高,缺乏读者,那么再版的机会也就很低了,最后会在市面上消失。古代也一样,有价值、实用的书,也会反复重刻再版,会流传不断的,基本不会成为“孤本、稀本”的。 最有价值的书最易买到 以阅读丹经道书而言,也是这样,最容易找到、买到的书籍,其实也许恰恰是最有价值的书。因为它历久不衰,说明非常多的人肯定该书,所以被反复翻刻、再版该书,也正说明了该书的价值。比如《吕祖全书》、《张三丰全集》、《参同契》、《悟真篇》,南五祖的书,北七真的书,很容易买到,是因为这些书有非常高的阅读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书籍容易购买到,而轻视书里面内容的价值。 另外,再说明一点,现在一些书籍上动辄标注“秘本、孤本、稀本、抄本”,不过是广告语罢了,目的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能将书籍销售的更好、更多,与书籍内容的含金量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要擦亮眼睛去甄别,不能上当受骗。(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说“文字最有欺骗性”,其实何尝是文字欺骗人,是弄文字的人在欺骗人。或许可以这样说,喊文字欺骗人的人,更潜在有欺骗性。我们可以观察市面上的一些现象,比如某些推销商品的人,往往向客户介绍与自己同类型的商品时都会讲其如何的不好或打上“假货”的标签,潜在的台词是,只有自己的货物才是好的、才是真货。对于客户而言,听到推销员评判好多的“假货”“劣货”头头是道,那么这个推销员一定是非常识货的人,他推销的货一定是非常好的货、是正品货,于是就成交。反观推销员的货,可能真是质量非常好的货,但也可能是比他批判的货更加劣质的货。常识告诉我们,动辄批判、批评他人货物的人,往往这个人的货物是很值得怀疑的,要擦亮眼睛去甄别,不能上当受骗。俗话说:“来说是非之事,必是是非之人”。不能不引起注意。 总之,读书要会选择书,选择优秀的书来阅读。当我们走进书店,很容易被书店中琳琅满目的书籍眩晕了眼睛,冲动购买了很多书籍,花掉了很多钞票。(编辑;如风)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文/盛克琦,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