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明”应释为“晦明” 在太一、天地、神明、阴阳、四时、沧热、湿燥、岁等众多概念中,“神明”作何解释是引起学界争议的又一焦点。 “神明”应不是一种奇妙的功能和宇宙万物运行的能力 这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得到答案。在《太一生水》中,具有奇妙的功能和宇宙万物运行能力的只能是“太一”:太一生水,生天,生地,“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这样一种奇妙的功能和宇宙万物运行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事物都无法改变,“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如果说“神明”是一种奇妙的功能和宇宙万物运行的能力,那麽神明就是太一,这与简文所述相矛盾;并且从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的顺序来看,天地就能够“厘”“杀”神明的生命,阴阳能够完成神明的作用,显然与简文所表述的内涵相反,故不能成立。 “神明”是成对的事物 再就是从“相辅”来看,“神明”不是一个事物一个词,而是成对的事物,《淮南子•泰族训》“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可见“神明”属于具象范畴的成对概念而非抽象范畴的一个概念。有学者把“神明”读为“昏明”,释为昼夜。笔者以为释为“昼夜”是对的,但不应读为“昏明”,而应读为“晦明”,这在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中都可找到证据。 《庄子•田子方》记载老聃言“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黄帝帛书•十六经•观》记载黄帝言“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今始判为两,分为阴阳,离为四时”,其论说宇宙生成的顺序从晦明(神明)到阴阳到四时,与《太一生水》并无区别。 《黄帝帛书•道原》载“恒先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古之“明晦”大多与“昼夜”相伴随,实际也是名异而义同,《吕氏春秋·有始》云:“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淮南子•兵略训》也载“若日月有昼夜,终而复始,明而复晦”。不过需进一步划分其阴阳序列:“明”应为阳范畴,“晦”属阴范畴。而下文的“阴阳”则为月、日,《老子》第28章河上公章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也”。 黄帝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四、是“请问”还是“青昏”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请)昏(问)其名。 (?)”原整理者释读为“青(请)昏(问)”的简文写作“□□”到底是“请问”还是“青昏”?这是值得我们仔细研讨的又一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对该文本哲学内涵的正确解读。从中国古代宇宙观去探讨这点应是条有效的途径。 这里的“道”就是“太一”即“混沌”,它是由水和土“混成”的,而水和土也是天地的构成元素,“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句中的两个“其”字应指代同一事物,即前面所言的天地。笔者认为简文“□□” 应释读为“青昏”二字,“青”者“清”也,“昏”者“浊”也,既是说宇宙起源时那种将清又浊的“混沌”状态,又是说天地生成时水和土两种构成要素的特征,楚简《老子》甲云“沌乎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 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列子•天瑞》论说宇宙化生时有“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淮南子•天文训》也云“道始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道”是天地的字,“青”“昏”是天地的名。“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方”,“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方或从水”,在宇宙发生之初,水(天之构成元素)和土(地之构成元素)“混而为一”以成“混沌”,因此说“天地名字并立”;但水之气上升而为天,土下沉而为地,一上一下不再并列,“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水的乾坤世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五、贵弱思想的凸显 “明天理以推人事”是《太一生水》的又一重要内容,文本在阐述道是天地之字青昏是天地之名后,强调了“名”的重要性,“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作者还以中国的地形地势来阐明道“贵弱”的思想,“[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从形上学角度将中国地势来类况“道”的强弱互补,就体现了老聃“道法自然”的智慧和贵弱的核心思想。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太一生水》体现了先秦时期崇水尚土水土并重的文化意蕴,“太一生水”的“生”字不是“产生”“化生”之意,而是“有”之意。水和土是先哲们为了论述宇宙生成的需要而从实体性质料中抽象出来构成太一和天、地的要素。 建构这一框架只是为了解决理论和直觉经验之间的矛盾,即作为形上体的太一何以能生成形下体的水又何以必须藏于水的矛盾,在哲学内涵上并未将水和土视为万物的本源。在《太一生水》中宇宙的本源是太一(即混沌),它永居万物的源头而不变,不但直接产生了天地,而且间接参与天地以下万物的生成。文本着墨较多地进行我们不可忽视的宇宙生成的逆向追述,其目的一是为了彰显太一的本源地位和对万物生发的作用,二是为了突出太一“行于时”“周而或始”的运动规律。(编辑:陶然)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作者谭宝刚,选自《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