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最受道长们喜爱的植物 听说是它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中国宗教》 蔡林波 杨蓉 参加讨论

    竹之道:中虚圆通
    在道教哲学视界,“竹”作为“道”的物化象征和符号载体而存在。在古代道人看来,竹子是一种天然契合于“道-气”之生命结构及运动机制的形物。先秦时, 老子即用“橐籥” 来比拟“道”的生命结构及运动形式:“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道德经》第5章)。何谓“橐籥”?橐是指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籥,则是指竹管吹火器,亦为竹管类的乐器。南宋道士范应元说:“天地之间,虚通而已,亦如竹管之接气,通而不曲也,气来则通,气往则不积。”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资料图 图源网络)
    “橐籥”之喻,揭示出道家关于宇宙生命结构及运动形式的本质观念:中虚圆通。所谓“中虚”,是指生命体的内在结构必须是中空、虚通的。如此,生命的基本元素——气,才能通行于其中,从而保持生命存在。在中虚状态下,生命体本身会显现为“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气行活性状态。“中虚圆通”作为一种生命结构和运动机理的统一概念,实为道的生命哲学内涵之体现。
    道教认为,人体本质上同样是一种“中虚圆通”的结构体,人体的生命运行机制也在于“气”的流通。一个生命体的内部空间结构,就如同一支竹管一样,“圆虚内解,重隐含素”,必须保持内部的“空虚”或“空灵”,才能 “通气”并使生命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古代道士基于竹子作为“道”的物化载体以及竹可以通灵利生的观念,有力地催生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道教竹文化。
    竹之用:竹药与竹器
    竹子具备“中虚圆通”的生命结构理念,在这一基础上,道教对竹子作了不少器用发明,多集中在医药、养生技术等方面。以竹子作药物,在我国古代极为普遍。
    道教对于竹药物的开发和利用,尤其值得重视。道教医药学中的竹药物种类非常丰富:竹叶、竹汁、竹沥、竹茹、竹膜、竹笋、竹皮、竹根等,皆可入药。例如,据道教典籍《肘后备急方》记载,竹叶可用来作治疗霍乱等疾病的药物:“治霍乱:浓煑竹叶汤五六升,令灼已转筋处”;“用小麦、竹叶三昧合煮,小儿甚良”。
    
    竹笋(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道教中,竹子更被广泛地用于制作各种医疗器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竹管。在道教看来,竹子作为中虚圆通之道的形物,基本的功能机理在于通气或导气。因此,古代道士把竹子做的“律管”(古人用以制定音律的竹管)直接用于治疗身体疾病,其功能原理就在于“律管”可以“候气”、“导气”。道教炼养著作《服气疗病论》载:“既知其穴,宜依十二月,各用其律管,急按穴上,相而出之,则心存有所主,气行有所适矣。”这是说,把“律管”置于病人身体相应的穴位上,将“病气”引导出来,就可治好病。竹管多用于通经活络、休克急救等,用竹管来进行疾病治疗的方法,是我国古代道教医学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宝贵遗产之一。至今,“竹管疗法”仍被中医学所使用。
    竹子还被大量用于制作竹筒、竹刀、竹夹子、竹杖子、竹弓等医药器具。竹筒主要作为盛放、合成药物的器具。道教外丹典籍《太清经天师口诀》载,“次作消毒蒸炼法:薄削竹筒,内消毒灰汁,用好粗沙安竹筒中”。竹刀,专门用于采取、切割药材的刀具。竹夹子,在采制药物时,用于夹取物品的器具。竹杖子,道士炼丹药时用于搅拌药物的器具。竹弓,弹压出痈疮脓血的器具,如作为道教医学代表作之一的《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载,治唇黑肿痛痒不可忍方可用竹弓。
    竹之魂:虚、直、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是一种象征人格高尚、清雅脱俗的典型物象。在道教中,竹子更是生命坚强、精神高洁的象征。古代道人通过对竹的审美和体知感悟,视之为具有纯洁生命、高尚灵魂以及超凡品格的生命存在与道德境界载体。
    在古代道人眼中,竹乃草木之中生长最为旺盛的植物,是因为“惟竹之得于天者最清”,即竹子的天然生命质素是最清洁的,所以其生命力最为茂盛。而竹的生命品性也尤为纯洁、高尚。道教把竹之生命品性归结为:虚、直、贞,并以此来赋比人所应该具备的高尚道德。
    
    惟竹之得于天者最清(资料图 图源网络)
    道教《炼虚歌》曰:“处事以直,处世以顺,处心以柔,处身以静,竹之节操也;动则忘情,静则忘念,应机忘我,应变忘物,竹之中虚也;立决定志,存不疑心,内外圆通,始终不易,竹之岁寒也;广参至士,遍访明师,接待云水,混同三教,竹之丛林也。”这段文字将竹之品性规定为直、顺、柔、静,体现出道家追求生命和谐、心灵纯洁的理念。
    古代道人在养生修道实践中,培蓄和提炼出体现“道”之境界的“竹精神”。道教南宗高道白玉蟾《赠赵太虚画竹石》诗中云:“竹魂竹魄竹精神,飞落潇湘淇水濒。千竿万竿竞青翠,吹风饮露千来春。”在这首诗歌中,白玉蟾对于赵元静所绘竹子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提炼出“竹魂、竹魄、竹精神”的概念,并以此作为体现生命本真存在的审美意象。这种清虚、高洁的“竹精神”,实质上就是古代道人在观赏、体知和感悟竹之美的过程中,蓄养而成的一种身心和谐、精神纯洁的本真生命意识与高尚道德情操。(供稿编辑整理/白水)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中虚圆通——道教的竹文化》整理发布,作者蔡林波、杨蓉,选自《中国宗教》2013年第7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