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德国新教传教士中,有两位研究过中国宗教。 第一位是恩斯特·法贝尔(1839-1889),中国名字叫花之安。25岁加入基督教礼贤会,1864年代表该会到香港,后在广东内地一面学中文,一面实习传教。1880年脱离礼贤会独立传教,1885年加入魏玛差会即同善会,翌年从广东搬到上海,专门从事著作。花氏关于中国的中外文著述很多,涉及道教的主要有:《中国宗教科学导论》(1873年德文版,1879年英文版);1884年出版德文版《道教》。他还在上海英文版《中国评论》(1884-1885)第13期发表过《道教的历史性质》,1902年在上海英文版《教务杂志》第33卷第6期发表《论道教和儒教》。 恩斯特·法贝尔(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二位是里夏德·威廉(1873-1930),也是魏玛差会传教士。自取中国名尉礼贤,字希圣,亦作卫礼贤。1897年来华,在青岛办礼贤会,还组织尊孔文社,推前清遗老复辟派劳乃宣(1841-1921)主其社事。1922年任德国文学顾问。离职后在北京大学任德文教授。结识不少中国学者,想联合中德双方创办“东方学社”,亲自拟定章程称:“中国有数千年的没有中断的文化传统。近几十年,欧美人民饱尝战争之苦,认识到在强权和枪杆之外还有另一条通向真理之路,因而纷纷注视研究东方文化。本会以研究中华文物制度为己任,研究古代经籍和历史的关系,以洞察国家和社会治乱之根源”。 里夏德·威廉(资料图 图源网络) 1924年回国后,被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聘为荣誉讲座教授和系主任。1925年在法兰克福创立中国学社,同时主编《中国学报》,晚年研究中国文化和翻译中国经典,就在去世前一年完成了《中国文化史》的书稿,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研究和宣传中国文化事业,死时年仅57岁。尉氏以尊孔闻名于世,除翻译研究儒家经典外,他对道家经典也倾注了不少精力。生前他曾对中国新儒家张君劢说过:“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作为一个传教士,在中国我没有发展一个教徒”。 尉氏留下的道家、道教译著引起德国汉学界的重视。据说德国还专门成立了“尉礼贤翻译研究中心”。他在这方面的译著有:《老子道德经·老子关于意义与生活的书》(1911);《列子·冲虚真经》(1912);《庄子南华真经》(1912);《易经》(1924);《太乙金华宗旨》(1929)。著作有:《实用中国常识》(1922);《老子及其道教》(1925);《中国精神》(1926);《中国文化史》(1928);《东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变迁》(1928);《中国哲学》(1929);《人与存在》(1931)。 由卫德明所编书籍(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子卫德明(1905-1990),也是位著名汉学家,生于青岛,1933-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德语,抗日战争期间在北京德国人办的德国学会。1948年赴美定居,任华盛顿大学东方学院教授,著有《中国思想史和社会史》(1942)、《中国的社会和国家:一个帝国的历史》(1944)等。曾参与父亲德译《易经》工作,并以讲授《易经》而闻名于欧美,西欧人对《易经》的理解深受他的影响。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德国汉学中的道教研究(一)》一文整理发布,作者郑天星,选自《中国道教》期刊,1999年第3期。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