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柘荣马仙传奇:天下大乱 柘荣不乱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腾讯道学 子容 参加讨论

    马仙是在浙南与福建地区为较活跃的信仰神明,改革开放前虽然有部分民间庙宇在马仙的显灵造化下,保留期原始之传统建筑与信仰,但在宣扬孝道及祈雨度众,碍于“文革”却只字未提,如今他所带给民众的思维观念是什么?
    
    柘荣马仙塑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改革开放后,逐渐已有学者研究马仙文化,如叶明生之《闽浙马仙信仰与地方仪俗之探讨》,谈到马仙信仰自宋代已传入福建,现已融入当地道教文化和社区文化中,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仙”从一个淳朴善良的孝妇,被社会尤其是士人所关注、传扬、充实和改造后成为了民众社会生活中的多功能神灵,至今不惟在浙南民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香火,在闽东的柘荣县,马仙已成为百姓心中的至神。
    “马大仙”之人物、事迹极为简单扼要,因为孝行与异能而被乡人发现其“不凡”,以此尊称她为“马大仙”。其间文字虽然简单,但一个纯朴、勤劳、至孝的村妇形象浮然而现,这大概是马仙自唐宋元以来,一直流行民间的真实原型。
    身世悲苦德纯如 奉亲至孝动神明
    马仙传说现在可见者有明代以前的《仙媛纪事》等小说笔记以及道教类书,如《新镌仙媛纪事》九卷本,据专家考证,该书前七卷为明以后的作品,其中“马大仙”即在七卷本中。据《新镌仙媛纪事》载:
    “马大仙,唐光化间马氏女,青田县人。既嫁,家贫养姑尤谨。遇异人授以仙术。往来佣织,去家百里乞食。有美不食,即以箬笠浮还家,荐于姑,顷之复回。人始知其不凡,呼为马大仙云。”
    
    柘荣马仙庙(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般民众认为马仙悬壶济世,默默行善行孝,行功立德,为广大民众的楷模,故诗云:“广惠垂千载,灵泽济万民,懿正受崇拜,感应向善人。”她是一个人伦道德的实践者,亦是一个执行孝道及善之楷模。
    马仙的孝道,在我国传统人伦关系里,是极为重要的道德标杆,要在社会上弘扬孝道,更是构建和谐的基础,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就是家庭整体成员,对父母的孝敬与否,包含着兄友弟恭,离开“孝道”便无从谈起,马仙之行孝既是她得道成仙的根源,同时也是马仙信仰的一种标榜;而“忠孝为本”是净明道的核心思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而且即使在中国现代社会中也是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孝行”应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伦理关系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马仙孝行虽然是表现于夫家,但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础。
    柘荣供奉七位马仙,其中一位是她的胞姐马五真人(也称五娘),俩姐妹都是至孝典范。马元君是孝女,马五娘则是孝媳。马仙是一个理想的精神偶像,虽然人们有时不免有马仙是“孝媳”还是“孝女”的身份之争,但最终其成仙的最大德行就是“孝”,是集中表现为勤劳俭朴尽孝道。在明代的《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大全》中有相关对马仙的传说的记载马仙之“孝行”如下:
    “大仙姓马氏,衢州府景陵县人也,家贫,养姑孝,佣身以资薪米,恒苦不给,艰险倍尝,略无倦息。一日遇异人授以仙术,祝之日:‘感汝孝养,持此代菽水之欢,毋轻语。’大仙如其术,日给膳养,不劳余力。自是姑得所养,善所终。”
    唤雨呼风保安泰 悬壶济世度世人
    马仙之“法”,是一种呼风唤雨之道法,那是一种巫觋之方术,能使求雨者得到甘霖,马仙成仙后的诸多灵验传说.比如召圣兴云降雨、降魔伏寇、驱瘟遣疫、祈梦求子、行医济世等等。
    在求医者药到病除,更加深对马仙信仰之真诚与对宗教之信赖度,体现了人们在无力改变现状时的一种身心灵的渴求与寄托。一般宗教大都是劝人为善,也是一种道德的感化,尤其是道教,在道教即有“过积罪满,执杀者自罚之”、恶人过积结罪,罪满作病,病成至死、“过积罪死”、“祸小者罪身,罪多者殃及子孙”之观点,“奉道者身中有天曹吏兵,数犯嗔恚,其神不守,吏兵上诣天曹,白人罪过,过积罪成,左契除生右契着死,过小者罪身,罪多者殃及子孙”;因道教记载着“三尸神”,然此论调仍然持续被保留使用,诚如《太平经》所述之“承负说”及《老子想尔注》:“任煞不应度,其殃祸反还人身及子孙”。《赤松子章历》中亦有诸多对生死之教养留传之论点如下:
    “小过止其身,大同流子孙。”
    “仰恐亡人在生之日,所向多违,招延不利,凶被亡人,遂尔终亡。”
    “肉人生长末俗,不能勤修,建立功德,上报恩泽,百行多违,罪过山积,招延考罚,家门衰顿,丧祸不绝。亡过某前得疾病,不蒙原故,以某年月日命谢三官。”
    
    柘荣马仙塑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此有过必罚之承负观,叩醒民间宗教信仰者自我警惕“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之戒慎恐惧念头,加之以“功过格”更能促使民众行善去恶。《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种人之为善为恶自有报应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道教更有“三尸神”与“守庚申”之说也就是衍生出大地神灵监督人间善恶行为,予以报应。《太平经》对行善作恶致生死之论点称:
    “俗人之所长须臾耳。不念久生,可上及知士,有心念索生,故不作恶耳。天见其善,使可安为,更求富有子孙,虽不尽得,尚有所望,何为作恶久灭亡?自以当可竞年,不知天遣神往记之,过无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其恶不止,使见鬼门。”
    由此可知,言谈举止,行事坐卧天神监之。《抱朴子内篇·对俗》也称:
    “或问曰‘为道者当先立功德,审然否?’抱朴子答曰:‘有之。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行恶事大者,司命夺纪,小过夺算,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也。凡人之受命得寿,自有本数,数本多者,则纪算难尽而迟死,若所禀本少,而所犯者多,则纪算速尽而早死。’又云:‘人欲地仙,当主三百善;欲天仙,上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收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
    柘荣民间信众也认为,在这七位天仙的庇佑下,柘荣出现了“天下大乱,柘荣不乱;天下无收,柘荣半收”景象。无时无刻在为百姓设想,身怀绝技施法祈雨,达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成为柘荣信奉马仙的主要诱因。每逄干旱等自然灾害年景,十三境首事就是组织善男信女到东狮山灵岩宝洞迎仙,至仙屿马仙庙立坛设道场诵经祈祷平安。在马仙心怀里,广大民众信徒,都是其所必须救助的对像,时时透过各种降神扶鸾来代言,教导民众行功立德。广大信众有了初步的宗教道德规范,加上“举头三尺,决有神明”,心中自然就有了“法”字的警惕作用,即达到“法”为怀之目的。
    慈仁孝德化天地 圣恩及处遍桃源
    马仙信仰中由于孝道的感化及道德之驱使,产生强大的社会民众向心力和凝聚力;又由于在十三境的马仙信仰活动中,动员整个柘荣士农工商,在社区村落、种族群体和宗族内部有共同的信仰之道、共同的遵循法则,产生了巨大的自然聚合作用,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树立了典范。由于晚辈之孝道,致使长辈得到心灵之慰藉,自然健康长寿,心态健康是致使长寿之良方,乐观随和使人过得快乐而充实,地理环境与社会风气双管影响下,柘荣的百岁老人进而健康少疾、减缓衰老,因而柘荣有长寿乡之美誉。
    
    柘荣马仙庙全景(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些神迹显现出把整个宇宙自然生态,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融入到整个日常生活中,更加突显出他们之所以成仙成神之合理性。他们所应用到之道法于民众需求上,其背后所背负的使命,亦是自然之形成。因此他们在道教神话中所造成的影响力是人、鬼、神所共睹的。诚如马仙之得道成仙,为后人所崇拜敬仰,是其亦应用到了“道”积善,“法”为怀,“自”禅生,“然”不老之“道法自然”现象。马仙之“孝道”及“道德修养”与“悬壶济世”,更应证了其“道法自然”之法则,终为天地所共融。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资料整理,原文为萧友信《柘荣马仙对“道法自然”之体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